這個公式,非常適合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演講人一定不要再執著於那種冗長、閑散的緒論。現在的聽眾大部分都非常忙碌,他們希望演講者能以率直的語言,一針見血地說出要說的話。他們已習慣於消化過的、直截了當的新聞報道,使他們不必多加思考便能直接得到事實。他們都已適應了類似於麥迪遜大道那些咄咄逼人的廣告環境。這些廣告的顯著特點就是借助各種招牌、電視、雜誌和報紙等媒介,通過鮮明有力的詞語,把發布媒體想要表達的信息和盤托出。這些廣告詞都是經過字斟句酌的,沒有一點兒多餘。
我確信,隻要你利用這個“魔術公式”,就一定能吸引聽眾的注意,而且可以使聽眾將關注的焦點對準你演講的重點。它也能使你舍棄那些囉唆且無味的開場白,諸如,“我沒有時間充分地準備演講”或“當主持人請我談論這個題目時,我還在納悶為何會選我?”要記住,聽眾對你在台上的道歉或辯解不感興趣,不論你在說這些話時是出於真心還是一種台麵上的客氣話。他們需要的是行動。而在“魔術公式”裏,你一開口便給了他們行動的理由。
這套公式對於那些簡潔的談話非常適用,因為這裏麵也設置了一些懸念。當你以這種方式論述你的觀點時,聽眾都會被你的故事吸引,演講的重點也不需要一開始就和盤托出,你應該讓他們先聽你講兩到三分鍾的故事,待故事快接近尾聲時,才曉得你演講的重點所在。如果你希望聽眾照你的要求去做,這一招就更為必要了。試想一想,若演講者做的是一場募捐演說,他希望聽眾為某一弱勢群體慷慨解囊,而且這群人急需這筆錢,假如我們的演講者這樣開口:“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來這兒是要向各位收取五塊錢的。”你會給嗎?肯定沒有人采取行動。大家一定會以為你是一個騙子,然後爭先恐後地奪門而逃。
相反,如果演講者一上來就向聽眾描述自己去探訪“兒童醫院”的情形,並深情地講述他在那兒見到的一個迫切待援的病例:一個幼童現在正住在一家偏遠的醫院,因缺乏經濟援助而不能接受手術。如果各位能獻出您的愛心,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這個孩子便可以起死回生了。試著對比一下,這種表述是否會得到聽眾更大的支持?由此可見,為預期中的行動鋪路的,正是故事和實際事例。
我們再來看尼蘭·斯通是如何利用事件或事例打動聽眾,以喚起他們對聯合國兒童救援行動的支持的:
我祈禱,永遠不要讓我再麵對那樣悲慘的情形。一個幼小的生命和死亡難道隻有一個花生大的距離嗎?我也祝願諸位永遠不要遇到這樣的事,不要有這樣難受的回憶。如果一月的那一天,你也來到雅典被轟炸得破爛不堪的貧民區,你也看到他們的眼神,你也聽過那些聲音……而我唯一能給他們的,隻是一罐不足半磅重的花生。無數衣衫襤褸的孩子向我湧來,渴望地伸出他們的小手,還有許多抱著嬰兒的母親也圍過來……盡力將瘦得皮包骨頭的嬰兒舉到我麵前。我努力讓每個人都能得到花生,哪怕隻有一顆,饑餓的人們源源不斷地湧上前,我幾乎被他們擠倒在地,我看到上百隻枯瘦如柴的手在我麵前晃動、乞求,想要抓住任何一點兒東西。我在這隻手心放一顆,在那隻手心放一顆,每隻手都趕緊緊緊地合攏,生怕那顆珍貴的花生滾落。麵對那無數雙閃動著渴望的眼睛,我抱著空空的罐子,卻無能為力……是的,我真心地希望各位永遠不用感受這樣的滋味。
“魔法公式”的使用範圍遠不止演講,也同樣適用於商業信函和與下屬員工的交談,甚至媽媽們可以用這個公式來激勵孩子;反過來,聰明的孩子也會運用此法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它就如同一把心靈鑰匙,每天為你開啟生活之門。
02 以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
每天,我們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這些事情在你演講中應占大部分。在這個階段,你應該把你從中學到的描述出來。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我們一般有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習慣性的學習方式,許多相近的事件會塑造我們的行為模式;第二種方式是突發的方式。每一件發生的特別的事件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特殊的經曆,不用苦思冥想,就可以從記憶中找到。這些親身得來的經驗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舉止,如果你把這些經曆真實地再現,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的行為舉止。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人們對真實的述說和親曆真實的事件的感受方式幾乎是一樣的。當你敘述時,要盡力讓事例凸現真實可信,令聽眾感同身受,更要加入你的經驗感悟增加趣味。下麵這些建議,希望能幫助你挑選更適宜的事例。
1. 從你特殊的經曆得出經驗
如果是因你的偶然經曆而造成某種特別的結果,這樣的事例最具感染力。有些事情就發生在某一瞬間,你卻對那短短的幾秒鍾終生難忘。前不久,曾經有一位學員講述了自己一次可怕的經曆:一次船翻後,他想遊回岸邊的經曆。當他講完之後,我相信每一位聽眾都決定,萬一自己的遭遇與此相似,一定要謹記他的經驗,留在船旁等待救援。還有一次,演講者講述了有關一個孩子和一台翻倒的電動割草機的悲慘事件,那個印象在我腦海中如此深刻,以至於一有孩子出現在我的電動割草機旁邊,我都會立即警覺起來。
很多培訓班的老師,就是對學員們所講的事件印象極深,因此紛紛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避免遇到相同的不幸。有一位老師聽到演講中再現的煮飯造成的一次火災意外,回家就將滅火器放到了廚房裏。另一位老師把家中所有有毒性的藥物都貼上醒目的標簽,並將它們放置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因為她曾聽過一位學員演講,詳細述說了一位母親發現自己的孩子握著一瓶有毒藥物,昏倒在浴室地板上。
發生在你身上並且令你永世難忘的特殊經驗,是構成以說服為目的的演講的首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事例,可以促使聽眾們思考並付諸行動——在他們想來,你遇到的事情,他們也可能遭遇,那就有必要記住你的經驗和忠告,從而施以相應的行動,盡量避免。
2. 第一句話就直奔事例細節
把事例放在演講的開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在第一時間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一些演講者不能在開場就贏得聽眾的關注,大多是先致歉意或者用一些泛泛之詞,這是最讓聽眾倒胃口的做法。“我還不習慣在這麼多人麵前演講。”聽起來更遭人討厭。還有一些老套的演講方式,如詳細說明自己如何精心地準備演講,或者解釋自己準備工作不夠完美,又或者像個傳道的牧師那樣說出自己的主題。這些早應被摒棄的方式,都絲毫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
一些一流報紙雜誌的作者有這樣的秘訣:從你的事例細節開始,立刻抓住聽眾的心。
下麵這些是能像磁石一樣深深吸引我的開場語:“1942年的一天,我醒來後,發覺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昨天吃早餐時,我的妻子正在煮咖啡……”“去年7月份,我正高速駛入42號公路的路口時……”“辦公室的門突然被推開了,我的主管查理·馮衝了進來……”“我正在湖心島上釣魚,猛一抬頭,隻見一艘快艇正衝著我飛速駛來……”
要是你在開頭所說的話滿足了下述問題其中之一: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事件?如何發生的?因為什麼而發生的?那你已經掌握了世界上一種最古老但最有效的贏得注意力的方法。
“從前……”就像打開魔法大門的咒語,它開啟了人們幼年時的幻想之門,運用充滿人情味的方法,你將輕鬆地引導聽眾對演講的傾聽之心。
3. 充滿圍繞中心的細節
細節本身不具備趣味性。一間到處散置著家具和古董的房間不會好看;一幅圖畫滿是不相關的細物,也不能讓眼睛停留。同樣,太多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會讓交談和演講成為無聊的耐力試驗。所以你要選用能強調你的演講重點和緣由的細節。如果你想告訴大家:在長途旅行前,應先檢查車輛狀況,那麼你應該詳細講述旅行前因為沒有事先檢查車輛所發生的悲劇。但如果你去講怎樣觀賞風景,或者抵達目的地後在什麼地方過夜,就隻會遮蓋重點,分散聽眾注意力。
如果你圍繞你的話題,用精彩的語言來渲染你的故事,確實是最好的方法。它可以幫助你重現當時的狀況,讓聽眾感覺曆曆在目。隻說你從前曾因疏忽而發生意外,很難讓聽眾警覺著小心駕車,這樣的方法是愚蠢並且沒有趣味的。如果把驚心動魄的經驗轉化為語言,使用各種辭藻傳達你的感受,那麼就能把這件事深深地烙在聽眾的心裏,他們也就相信了你的忠告。請看下麵的實例,這是一個學員的一段演講,他生動地指出,寒冬開車要多麼的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