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欣欣然地望著她,“施主,你我之間有一段夙緣,你的這個心願我可以幫你。請你在6月15月圓之夜,將你盡孝的物品一並帶往青雲道觀,找青雲道長即可。”說完,揖別,道士轉身向去處而去。
枕邊傳來趙永傑沉穩有力的呼吸聲,感覺著他強壯有型的軀體,熟悉的體味陣陣襲來,吳冬娜怦然心動。她翻身坐起,借著月光望著自己的知心愛人,幸福之感蕩漾於懷。
五年多的所有往事曆曆在目,清晰仿如昨日。穿越、初識、定情、婚禮、蜜月、與大明的相識、與玉珍的友誼、與如月的關係、與家人的親情、與夥計的友情、還有懷孕生女,這一切的一切如一場精彩的係列劇,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腦海中重新演繹。她的心浸潤在濃濃的愛情、親情、友情之中,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世界就是如此奇特,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卻會相繼發生,讓你不得不信,生活中的一切似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導引著。
這並非是宿命論。
人的命運並非絕對意義上的不可改變,很多時候都有轉寰的餘地,所謂“事在人為”。如果你一味的認命,那你就會失去許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你不能審時度勢,隻是一味的不計得失的去爭取你自認為應該得到的東西,最終你未必如願得到;即便得到或許失去的更多,所謂“得不償失”。
自己這五年多的經曆不也是一種驗證?
穿越時空,此乃命也,不容選擇,不容抗爭。自己與永傑,生活在相距1000多年的兩個時代中的人,卻通過穿越時空的方式,相逢、相識、相知,可以歸究於命運使然。但兩人的相愛、成婚,乃至婚後的生活、事業上的依托,則是人為的因素。
“盡人事,安天命”。這是無論現代還是現今,吳冬娜最為欣賞的一句話。她不但欣賞,且持之以恒地實踐之。
她的體會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盡自己所能,去努力、去爭取,至於結果如何,那自有天論。
也是她的天性使然,無論什麼事,無論成否,隻要她盡心了、盡力了,那麼她的心情就不會被事情的結果所左右。這也是她總能懷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善心,總能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總能快樂地笑看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活得真實,活得快樂。
相信抱有此理的人,無論他生活在哪個時代、處於什麼樣的境地,他都會平安幸福地生活於世,創造自己的美麗人生。
她的腦海中浮現出爸爸、媽媽、哥哥等親人的身影,浮現出語卉、思媛、亦菲等一票好友的身姿,她不由地懷念起現代的人、事、物。
……。
道士那洪亮之音清晰地響在耳畔,吳冬娜是一個比較有靈性的人,她已基本參透了其中之意。
“來亦來矣”是告誡自己要正視現實;“去歸情處”則有些玄妙。
她愛現代,那裏有她的至愛親朋,那裏有她成長的軌跡;但她也愛大唐,這裏有她的愛人,有她的女兒,有善待她的夫家,也有她新結識的朋友。
作為一個女人,她在這裏完成了戀愛、結婚、生子的人生三部曲。
人生最難以割舍的是親情、愛情、友情,這些於她,一個自現代穿越至古代的人而言,同時擁有隻是一種奢望,除非自己的愛人和女兒,與自己一道再次穿越回現代。
可能嗎?冥冥中自有安排,那豈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魂歸何處?那也非自己所能決定。
至於“魔由心生,心定則安”8字,比較易於理解。能否回到現代?如果有可能是否了無牽掛的回去?一直是自己心中的魔障,如果心定不去想自然無魔可言。
“人若知足,福泰相隨”,則告誡自己人要知福惜福,才能幸福安康。
不知從何處傳來一聲狗吠,將感慨萬端、神遊古今的吳冬娜拉回到現實中。
她籲出一口長氣,環顧自己生活了五年的房間,眼睛停駐在趙永傑的身上。或許是心靈感應,他倏的一個翻身,由背對改為側對著她,手自然地搭在她的身上。
不知他做了什麼好夢,有形的唇角上揚,一張俊美無儔的臉龐更加生動。
幸虧有他的陪伴,讓她有驚無恐地適應了古代的生活。
幸虧有他的陪伴,讓她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事業。
朝夕相處之中,他對自己的愛戀有如涓涓溪流緩緩流淌,永不枯竭;他對自己的細心嗬護有如日月光華自然舒適,無所不在。有夫如此,婦複何求。
她的眼睛望向睡在小床裏的明兒,眼睛中閃著母性的光澤。她的一雙兒女,美麗、大方、聰慧,猶如天使一般。有子如此,母複何求。
把握住今天,亦把握住明天;抓住你手中的,再去爭取更多的,才是智者的選擇。況且,大師已答應助自己完成向父母報平安的心願,自己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快快睡去,明天還要和永傑商量著帶給父母的禮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