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走下了神壇
紙上交流
作者:張莉
在人類文學史上,詩歌是最先產生的一種文學形式。詩歌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它反映了在各個不同時期人們的願望和渴求。到了近代,詩歌開始轉向反映現實,揭露矛盾,針砭時事,注重社會生活,麵向人生,以詩作為幹預人生的手段。到了現代,特別是在後工業時代,詩歌失去了往日的“工具性”“神聖性”的光環,由過去的“精英”“神”獨享的陽春白雪變為普通大眾的文化消費,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並成為物質生活的一種商品。
一、工具——人類早期依賴的對象
翻開中外文學史,詩歌更多的具有著記事的功能。阿拉伯詩歌的工具性特征最為明顯,最早的貝都因人過著遊牧生活,部落之間常常為爭奪水草發生衝突和戰爭,詩歌成為他們情感宣泄的工具,部落的喉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功利性。用於“記事,宣傳詩人自己,團結鼓動部落,諷刺打擊敵人,用來談情說愛,用來進行社會交往”。如塔拉法(著名的《懸詩》詩人),他著名的《諷國王與親王》裏寫道:“若是阿慕爾的王位上是頭母駝該多好!可以讓它圍著我們的房屋哞哞叫。說實在的,那個卡布斯親王,不過是個亂用職權的大草包。”詩人用詩歌作為工具來諷刺國王兄弟,最後遭致了殺身之禍。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用詩歌來抒寫農民不堪忍受重稅,對美好未來和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可以說《詩經》更多的是一部曆史教科書,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習俗、禮節、倫理、軍事等都有所反映,更具有記事的功能。由此可見,詩歌在早期更多地起到了工具的作用。
二、鏡子——近代社會現實的反映
任何國家和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出現轉折,發生文化危機,這時候就會出現社會精英。他們最早接受先進的學說和思想,最先鄙視周圍的庸俗和市儈,最早迫切需要打破沉悶、暮氣的生活。這些精英往往是作家、詩人。在他們這些人的心靈深處,一半蘊藏著先進的民主革命意識,閃爍著為祖國進步而奮鬥的思想光芒,迸發著積極尋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標的火花。因而,詩歌是對時下的社會生活的一種投影和折射。 新中國的建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熱潮中,大批詩人從各條戰線傳來了描摹現實生活、格調激昂爽朗的歌聲。這些詩歌大都激情昂揚,真摯樂觀,塑造了熱愛和平生活的新中國巨人形象。張誌民、阮章競、徐遲等詩人創作了歌頌社會主義新農村,描寫熱火朝天的工廠、礦山建設新貌的頌歌。還有邵燕祥的詩歌《到遠方去》《中國的道路呼喚著汽車》,再現了當時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景。特別是李瑛的《寄自海防前線的詩》,將革命的熱情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後來,以郭小川、賀敬之、聞捷、李季為代表,把詩歌創作推到一個新的水平。郭小川的詩以思想敏銳、善於思索、富有號召力與鼓動性著稱,充滿了政治激情,啟示青年對生活和理想進行嚴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