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品——多元社會中的精神需求
曆史進入現代和後現代,隨著曆史腳步的前進,人們會不斷地麵臨各種各樣新的問題,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會在變化。詩人們已不滿傳統價值體係,對所謂的解放和啟蒙大敘事觀念不屑一顧,詩人們在現代詩中可以重新發現自我的價值,以寄托現代人孤獨的靈魂。詩人要建構人類在新秩序中的主體意識,即消解中心;強調詩歌的極度個性化;將詩歌引入大眾化消費的領域,從而真正實現詩歌注重對宇宙和社會二維空間的拓展。因此,今天詩人的群體在悄悄發生變化,伴隨著詩歌殿堂的“神聖、聖潔”的不在,各種身份的人都可能成為詩人,詩歌既是作品又是商品,詩人以戰鬥為己任的精神支柱坍塌了,取而代之的是詩人在“把玩文字”;在遊戲各種規則;在述說各種情感。因此,有人說“純文學的聖潔和文學的清貧時代已經結束”,詩歌成為實實在在的物質社會的一種手段。在今天,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詩歌的理念、形式和手段都會因詩人的多元化、多極化而改變,現代詩人對於人類未來的理想主義信念不再是寄托在任何外在的宗教救贖、社會良知和英雄救世上,而是訴諸詩人本身的情感宣泄,訴諸個體創作的體驗,因此,注重創作本身帶來的快感已成為一種時尚和趨勢。
中國在20世紀後期,詩壇湧現一批“新生代”詩人群。他們鄙視主流文壇,自結群體,自辦刊物,張揚“生命意識”和“家園意識”,注重感性對理性的勝利,強調詩歌形式的多樣性。他們癡迷於人的內心體驗,專注於純粹的生命體驗和潛意識,對自己作最細微的情感陳述,他們被稱為“新生代”詩人。但隨著海子的臥軌自殺,駱一禾的早逝,戈麥的投湖自盡,“新生代”已走向末路,中國詩壇現在已呈現出多元化的個人寫作姿態。
總之,在進入全球化的時代,詩歌已經卸去了全部人為賦予它的使命,已經還原到它本來的原初狀態——個體化。它以什麼形式、什麼內容出現已經不重要了,它就像一杯下午茶,可能是紅茶、綠茶抑或咖啡,但都會被它的主人所喜愛,被捧著細細的品味。
責任編輯 王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