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養家(1 / 2)

姥姥30多歲守寡(當時正趕上58年大躍進時期)帶著母親,及兩個姨,兩個舅舅五個小孩子生活。白天去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晚上給孩子們縫縫補補,洗洗涮涮。但因孩子小且多,隻有姥姥一人掙工分,無論她怎樣拚命,孩子們還是饑腸轆轆。姥姥每天托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孩子們就圍在她周圍想討點兒東西吃。看著孩子們饑餓的可憐相,淚水就在眼眶裏打轉,因為姥姥實在拿不出一點兒東西讓孩子們充饑……

“前麵有車後麵有轍,沒有過不去的路”,這是時常掛在姥姥嘴邊的鼓勵自己及孩子們的話。莊稼即將收割時,也是農民糧食青黃不接最嚴重的時候。眼看孩子餓的皮包骨頭,當娘的心如刀絞。光心疼不行得想辦法活下去,所以每天下午在地裏幹活時,姥姥就趁人不注意偷揉些麥籽兒什麼的,隻要能吃就行,裝在當時村婦們穿的胖腰褲兜裏。也許別人看不出來,也許看出來也都理解,誰也不說。

晚上回家,還不敢讓孩子們明吃,等熄燈了再偷偷地,一小把,一小把塞到孩子們的被窩裏。孩子們每晚都像巢裏的小鳥一樣露著頭等待老鳥的喂養。

孩子慢慢長大,雖然衣衫破爛,飯食不足,但蹦蹦跳跳還算健康。大點的孩子都能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做為男孩子的舅舅,看到姥姥那樣辛苦,就每天到地裏尋些吃的,除了養活自己還把多餘的拿回家交給姥姥分配,有時跑的很遠,地裏吃地裏睡,找不到多餘的吃的幾天不回家。姥姥也不找,用她的話說“與其在家裏、挨餓等食兒吃,不如找食兒吃……”

下雨天是最難熬的日子,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晚上睡覺孩子們都坐著睡。因為屋裏土地麵上到處都是鍋、碗、杯子、桶、盆在接著房頂落下來的嘀嘀嗒嗒的雨水。床是放在屋裏較好的位置,但不是床頭漏雨就是床尾漏雨,哪裏不漏孩子們就躲哪裏,一夜折騰的沒完。外麵不下了,屋裏還滴答。夏天到汛期,每次下大雨,屋裏就成了水坑,要大人小孩擼起褲腿,用盆子往外端水。

“媽,哪裏都是濕的,沒引火的幹草怎麼做飯呀?”母親及二姨她們都愁眉苦臉地的望著姥姥。“沒有過不去的路!”姥姥根本就沒把這小問題當回事兒,她來到堂屋掀開床鋪,把下麵的高糧杆織的席拽幾節捏成碎條來引火。因為下雨席快被姥姥燃完了。用她的話說就是“過了今天,再說明天,今天就過不去,明天想也白想。”

二、繼續為兒女操勞

熬過了最苦的年代,孩子已羽翼豐滿。一個個離開巢穴成家立業。女兒成了客人,一兩個月去看一次老娘。兒子兒媳仍享受著姥姥侍奉。姥姥60出頭已白發蒼蒼,但身體很硬朗。掃地、擔水、做飯、縫縫補補、帶孩子樣樣都很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