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還要琢磨下腹心(四)(3 / 3)

一個教師的束脩要抵得上一個下士(上農)吧?標準是什麼呢?能養活九個人②。這樣一算,每個黨庠(小學)至少需要五十個教師。本來也就兩百個士的地盤,再養五十個士?

其次,中下農未必願意送童子入庠。童子打個草喂個雞放個羊,也算是個小勞力呢。聽說少君準備鼓動執政,提供午餐免費來吸引民送童子入庠,每頓至少二個雞(鴨)蛋兩個饅頭(都比上士吃得好了),這個費用誰出?

最嚴重的,是聽說少君還鼓動執政,要讓女童也入庠。這男女有別,七歲不同席啊。

還有個問題:“貴賤有別”,士與民的童子在一起,怎麼處理?

薛侯出來表態:“公室全包了,以公田的全部收入用於建庠,隻要劃塊土地建庠舍就行。”

然後訓斥道:“有教無類,都是童子,份屬同窗,何以異別?學成後公室均有分派,那不就都是秀士④了麼?何來貴賤分別同學?”並表示另建女庠,也不建在黨,就建在公室小學旁,女童自願入庠。總算是平息了。

******

軍力不足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吵得厲害。

不是大家不同意擴軍,都願意;

而且知道擴軍的軍備由薛侯承擔,也都樂見;

也都想增加軍力,擺脫附庸,衛武提出的軍力要求,也都合理。

問題首先在常備軍上。

薛國目前不足兩萬戶(不計奴隸,編戶隻編到自由民),全部人口不過十一萬人多點。

全國的武士加起來,不過一千多個。這是納賦的。讓他們轉為常備軍的車士,從每年的服役三個月,轉為全年服役,既然薛侯說常備軍有俸祿。問題不是太大。

按照新編製,一個師從兩千五百人增加到了四千五百人,現在才有一千名車士,還缺口三千五百人呢。

如果把步卒也算上,這些步卒作為常備軍服役了,那他們就不給領主交稅了,領主的損失怎麼辦?

有人就出來諷刺道:看來流血都不怕,都怕利益受損。

於是吵得不亦樂乎,爭得麵紅耳赤。

蒙洽一看勢頭不對,這樣再吵下去,恐怕要動手,傷了各家族的和氣,那就是傷了國本了。

趕緊一指薛侯的坐案,大喝道:“不許爭吵!以後要說話,對著君上的坐案說,就當作是在答對君上。陳述自己的道理就好。隻許說事情,不許涉及其他家族和具體人。

事關重大,大家決議。陳述完畢後大家公決,支持你的人居多,那就按照你說的辦。否則,就按別人的意見辦——包括原來反對的人。”老狐狸再狡猾,也不敢跟全國的貴族作對,這個惡人他不敢做,也不能推給君上——那是不忠。隻能讓大家公決。

“事情都在這裏會議上討論,公決後,不管是不是跟自己的意見一樣,都不許暗地裏搗亂。違反公決的,不管輕重,隻要是有此錯,一律放逐千裏,永不赦回!”好嘛,議會議事的紀律這時候出現了。

①學校。“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的三級教育體係。軍事編製下的戶籍是這樣:五戶一比,五比一閭,五閭一族,五族一黨,五黨一州,五州一鄉。按每戶征一人,比對應伍,依次近似對應軍製,分別為兩、卒、旅、師、軍。

②下士祿食比同上農。百畝之田,食九人(糧食夠九個人吃)為上農。

③薛國往東到海邊,是一塊越國的飛地——琅琊。

④鄉間推薦的俊才。《禮記》“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