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90年代的晚期到21世紀的頭十年,在美國日益增長的家庭需求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從國外進口得到滿足的,比如說過去是從德國和日本進口,現在更多是從中國進口,這些國家曆來都是靠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並且擁有十分充足的產能。但是正如我在第二章中所講的那樣,如此強大的消費品生產能力也反映出這些國家在增長模式上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即過度依賴國外的消費者。這種依賴是形成第二條斷層線的根源所在。全球經濟之所以不堪一擊,是因為傳統的出口國國內需求疲軟從而迫使其他國家不得不擴大開支以維持平衡。因為出口國的能夠提供充足的商品,像西班牙,美國,英國這樣忽視甚至鼓勵家庭債務的國家,以及像希臘這樣缺少政治意願去壓製政府民粹主義和工會需求的國家,就開始了長遠的規劃來拉動國內需求。最終,這些國家的家庭和政府都債台高築,不僅未來需求能力的擴張受到了製約,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全麵改革的陣痛。但是,隻要像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死守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不放,大量的商品就會像潮水一樣在全球範圍內湧動,尋找政策和自製力最為薄弱的國家作為突破口,誘使其消費,直到其最後無法負擔,繼而陷入危機之中無法自拔。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經濟體要依賴其他國家的消費才能得以發展?這種依賴性產生於他們渴望擺脫二戰的毀滅性打擊或者擺脫貧困實現飛速發展時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在這些經濟體中,政府(和銀行)廣泛地進行幹預,以犧牲本國家庭消費能力為代價,打造實力雄厚的企業和極具競爭力的出口商。長久以來,這些國家建立了十分高效的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行業—如佳能(Canon),豐田(Toyota),三星(Samsung)以及台塑(Formosaplastics)都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為保護其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力,他們必須時刻保持警醒。盡管由於全球性競爭使政府幹預遠離了出口領域,但麵向國內的生產領域都難逃此劫。政府對銀行,零售,餐飲以及建築行業施加的政策影響限製了這些行業內的國內競爭。所以,這些行業的效率很低。比如在日本,沒有一家銀行能在全球範圍內同彙豐銀行相抗衡,沒有一家零售商在規模和價格優勢上超過沃爾瑪,沒有一家快餐連鎖在分店數量上擊敗麥當勞。所以,盡管這些經濟體能夠實現高速增長並躋身富國行列,但低勞動成本優勢會漸漸消失,出口也會變得愈加困難,那些效率極低的內向型行業會成為嚴重製約國內經濟自發性增長的瓶頸。到那時,這些經濟體在正常時期獲得自身發展已經很難,要是趕上蕭條期,若不通過巨額財政開支的刺激作用,實現國內增長更是難上加難。當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解囊時,政府就會出於本能地眷顧那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內生產商,但是這些企業效率偏低,並且對經濟的長遠發展作用甚小。所以,這些國家不得不依賴國外需求來使自己走出經濟低穀。前景看起來並不容樂觀。隨著這些國家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改革會變得更加困難,其依賴性也會日趨嚴重。盡管中國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中國目前也正走在這樣一條危險的路上。中國若不想淪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絆腳石,則必須作出實質性的政策轉變,隻有這樣,中國才能充分發揮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譯/劉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