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斯福、白銀與中國(2 / 2)

從長期來看,正是由於美國政府的收購推高了白銀價格,才加速了白銀去貨幣化的進程,白銀的貨幣需求減少了,銀價當然會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這恰恰損害了白銀集團的長遠利益。當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采取金本位製之後,中國成了唯一一個實行銀本位製的大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原本也想實行金本位製,而且已經請了美國專家過來設計貨七個小矮人,聯合起來就是一個力量強大的白銀利益集團。想在參議院通過什麼政策和法案,就必須得到白銀利益集團的支持。

當美國開始討論《白銀收購法案》的時候,中國的銀行公會就曾致函美方表示反對。《白銀收購法案》實施之後,當時的財政部長孔祥熙急得不顧外交程序,要直接跟羅斯福總統交涉。羅斯福總統一向標榜自己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理由是他外公曾經在中國做過鴉片和茶葉生意,賺了100萬美元。但是,在白銀政策問題上,盡管中國政府一再抗議,羅斯福卻絲毫不為所動,他說,這個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事,並非我們的事。他們如果願意,盡可製止白銀外流,而我們不能隻因為中國人不能保護自己就改變我們的政策”。中國能靠自己的力量,製止白銀外流嗎?1934年10月14日,中國宣布開征10%的白銀出口稅以及根據世界銀波動而確定的平衡稅,以攔阻或減少白銀的流出。但征收白銀重稅之後,減少的隻是合法的白銀出口,暴漲的是白銀走私。據粗略估計,1935年從中國流出的白銀仍有1。5億元到2。3億元之巨。實施白銀出口稅之前,內地的白銀大量流向上海,再從上海流向倫敦。實施白銀出口稅之後,上海的白銀開始倒流,流向內地,再從內地,經香港或日本占領區走私出境。在華的外國銀行和商號享有治外法權,它們根本不理會國民黨的政策。1934年1月,上海外商銀行庫存白銀共2。75億元,到1935年已經跌到不過數千萬元。白銀外流隻是中國自己的事情嗎?當時日本已經占領中國的東北地區,中日之間的全麵戰爭一觸即發。美國也不願意看到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飛揚跋扈。然而,白銀外流無意中給了日本人趁火打劫的機會。日本在中國華北大搞白銀走私,把從中國或偷或搶過來的白銀運到倫敦出售,獲取暴利,用以建造兵艦和穩定日本幣值。僅僅是1935年9月一個月,日本出口到倫敦的白銀就有2079萬日元,但日本每年的白銀產量尚不到800萬日元,這憑空冒出來的大量白銀,大部分來自在中國的走私。日本還在1934年11月到12月之間,通過橫濱正金銀行多次向中國銀行突擊購買外彙,使中國外彙儲備量遽然下降到不足5000萬元,幾乎耗盡了中國的羅斯福說,這個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事,並非我們的事。他們如果願意,盡可製止白銀外流,而我們不能隻因為中國人不能保護自己就改變我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