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哲學家開普勒也這樣說過:“隻有對所學的東西善於思考才能逐步深入。對於我所研究的課題我總是追根究底,想出個所以然來。”
培養勤奮的工作態度是很關鍵的。一旦養成了一種不畏勞苦、敢於拚搏、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勞動品質,無論我們幹什麼事,都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相反,懶惰的人不會有好下場。懶惰,其實就是否定自己。把自己的生命,一點點送入虛無,而不想做一次奮鬥,拯救自己。懶惰作為一種壞習慣,浪費的是比任何東西都寶貴的生命。青年時期,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這時勤奮一些將來定會受益無窮,相反,若懶惰一些,後患也將無窮。一個成功的人,是不會讓懶惰有任何機會得逞的。
勤奮的人瞧不起懶惰的人,心靈的恬靜是勤奮的人始終追求的,而懶惰的人卻是始終沉湎於肢體的舒適之中。怕吃苦怕受累是懶惰者的症狀,一無所得,受人嘲笑是懶惰者的下場。
所以時刻都要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謀事忌惰”。因為人生短暫,被“懶惰”的習慣占據,就等於慢性自殺。
我們從小就知道“勤能補拙”、“勤奮可以創造一切”,也知道無數有關勤奮實幹取得成功的故事,因此,我們就要記住:做事要勤,做事忌惰。
有句俗語,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渾濁,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所壓倒。
可是,他不氣餒,為克服這個缺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麵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風霜,50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邊走邊做著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古語雲“天道酬勤”,便是說機會女神隻鍾情於埋頭苦幹的人。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者巴斯德,小學時因成績不好被人看成“沒有出息的學生”,但他靠著一股子鑽勁,在字典中選擇三個詞——“意誌、工作、等待”,作為他努力的準則,終於他成為了偉大的生物學家。
說到政治家,日本一位首相田中角榮,就是一個苦學成功的典型。
他是一個建築學校的中專畢業生,被一些高等學校畢業的佼佼者所輕視。
然而,他不因為沒有上過大學而自卑,相反,經過努力奮鬥,終於步入政界,成為日本第一位平民首相。
至於被稱為“超人”的基辛格,原是一個被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因念不起高中,曾在牙刷工廠勤工儉學,還當過二等兵。後來靠他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哈佛大學的名教授,並當上了國務卿,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他們獲得了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實力,但是他們的實力是從努力中得來的。
誰都知道,機會是重要的,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就是說,沒有機會,縱然才華橫溢的人,也未必能成功。
然而,沒有實力,即使一個個好的機會出現在身邊,也未必能抓住機會,獲得圓滿的人生。
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成功=實力+機會。
實力是內因,機會是外因;實力是主要的,機會是次要的。
如果自己沒有實力,又不願去勤奮努力,光想什麼時候機會自動地“闖”到自己的身邊,那就像寓言“守株待兔”裏的那個人,到頭來隻能是兩手空空!
牛頓說過:如果你問一個善於溜冰的人怎樣獲得成功時,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這就是成功。
當柔弱的水滴有了願望,它也能把堅硬的石頭滴穿。當我們人類有了努力的目標,堅持下去,一切阻擋都將不存在。
但凡在中關村工作過的人都可以體會到,人就像被綁在了陀螺上,不能有一刻的停歇。因為如果你一旦停下來,你就要被社會所淘汰。
“幹什麼那麼玩命幹啊?”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中關村人怎麼回答呢?他們說:雖然累,雖然辛苦,但是這是有回報的,我們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是在長自己的本事,不斷地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這樣做可以提高我們個人的能力。能力是你未來的生存基礎。如果你的生存能力提高了,在未來的道路上你能走得更加瀟灑。反之,如果你不能努力於自己的工作,一天天地混,個人的能力不能持續地提高,企業很難用你。一時可能沒什麼,但你卻把自己淘汰於時代的前進之外了,在別人前進時,你就已經落後了,“落後的國家要挨打”,落後的人則將處於失敗者的地位。
每天,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就開始奔跑了。
獅子媽媽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說:“孩子呀,你必須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更快一點,你要是跑不過最慢的羚羊,你就會餓死。”
而在另外一個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呀,你必須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更快一點,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那你就肯定會成為他們的獵物,被他們吃掉。”
獅子與羚羊就是這樣教育著自己的一代又一代,讓他們努力加油,爭取快一點,再快一點,更快一點……
我們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權力,你無法停下來,因為一個人停下來,他將被企業淘汰;一個企業停下來,它將被社會淘汰;而一個國家停下來,它將被世界所淘汰。生存競爭,這正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源動力。
凡心偉,1996-2002/2從事金融相關軟件研發及項目實施工作,高級技術經理。2002/2至今從事市場開拓工作,2003年6月成功贏得中國建設銀行大集中北方數據中心前置設備和服務項目。原本他是企業的技術人員,後來去做市場工作,對於這種調整,做了好多年技術,而且是很成功的技術人員的他,當然是感覺不適應。麵對這樣的難題,他怎麼應對呢?他說:“雖然剛開始會有些不順手,但做到後來,你就會喜歡這種挑戰!我相信一個人隻有不斷充實自己的實力,時刻堅持自己去走路,他才可能會有長足的進步。”
即使是自己不熟悉的一切,隻要你去努力,一樣可以有收獲。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在我國的近代史中他占有了重重的一筆,即使是現在,《曾國藩家書》依然可以列為暢銷的書籍,可見他對我們現代人的影響力之大。這樣一個聞名遐邇的人物,很多人認為他該是屬於那種天縱英才之流的,但實際呢,據史書記載,他小時候可是天賦不高,甚至有點愚笨。
關於曾國藩有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他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
偏巧,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那個賊希望等屋裏的人睡覺之後進去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見他睡覺,那個讀書人還是翻來複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曾國藩實在是稱不上天資聰穎的,反倒是那個賊人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這兩個人的結局卻不一樣,那個人雖然聰穎,記憶力不一般,隻是聽了幾遍的文章就可以複誦,但是還是成了一個賊,而曾國藩卻成為了連毛澤東都欽佩的人,稱他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2002年4月,拆分後的中國電信在數百個方案中,確定了即將啟用的新標誌,與此同時,北京城南的某棟建築裏,一個留著絡腮胡子,身材魁梧的人,也終於長長舒了口氣。這個人是誰呢?他是陳丹,中國電信新標誌的設計者。現在的陳丹,早已經成功地設計了多家名牌企業的標誌,在業內也擁有了自己的名聲。
當初剛來北京創業之時,一輛自行車,一個裝滿了資料和作品的大背包,就是陳丹的全部家當,帶著這些東西的他在北京的街頭、地鐵裏向周圍的人介紹自己是幹什麼的,他甚至拉著不相識的人去看自己的設計,希望能被對方選中。
陳丹說:“97年的時候清華同方上市,股票漲得很好,我就根據‘清華同方’四個字做了幾個標誌,打114找他們,問他們有沒有標誌,結果知道他們正在招標,回來以後我就全力以赴,當時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它拿下來。我送了一摞方案去,後來中標了,聽說他們一共收到了120多個方案,其中的有一半是我做的。那些都是我的心血。後來標中了,我感到格外開心,這件事也讓我更堅信一個道理:天道酬勤,公道愛人。”
直到現在,陳丹都還保留著資料、作品不離身的習慣,隻是自行車換成了桑塔那,大背包變成了後備箱,遇到新認識的朋友,他還是會拿出隨身的資料,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拉來“活兒”。陳丹就是這樣,時刻都不忘記自己的事業。
尋找資金擴大規模,增加實力應對來自海外的競爭,是陳丹現在最大的願望,他為此四處奔波著,一如當年創業時候的風塵仆仆。陳丹說他現在還不敢設想未來是否能在國際上打出自己的品牌,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確給了他更大的市場空間。現在他正準備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誌設計的競爭,也許這能讓他有一個新的飛躍。聊到對未來的設想,陳丹的臉上依然流露著內心深處的浪漫。
一分浪漫,一分熱情,一分專注,陳丹和他的夥伴們就這樣一起在標誌設計領域摸爬滾打了8年,經曆成功,也遭遇失敗,但鍥而不舍。
很多人認為搞設計的人,怎麼著也是有幾分天分的,陳丹也該是有著自己的天賦。確實如此,陳丹在設計上很有自己的一套,但是當天分沒有努力相伴,再好的天分也會浪費掉。陳丹努力了,所以他把自己的天分發揮了出來,而那些空有天分而不去努力的人,隻能當個有才華的失敗者。
劉禮華,198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放棄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出國深造的機會,作為當時江陰市惟一的碩士生,來到了法爾勝集團公司。
以劉禮華為首的人才隊伍,為法爾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證。這個當年的手搖麻繩廠,一躍成為總資產超過三十幾億元的大集團,生產的產品從麻繩,到高性能鋼絲,再到光纜、光纖、光棒電子信息產業。90年代以來,法爾勝在產量、品種、市場份額、出口創彙、上繳利稅等方麵,連續十多年位居全國同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