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不能沒有追求,不追求事業,是蒼白的人生。”劉禮華如是說。
從進廠的那天起,劉禮華就注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被分配到熱處理車間,他與工人師傅一起摸爬滾打,兩年多的鍛煉,他學會了掌握許多鋼繩生產的基本功,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實踐本領,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強烈的事業心、進取心已成為劉禮華人生的支柱,成為他前進的動力。1989年劉禮華主持並成功籌建了當時國內具有五個一流水平的金屬製品前道鋼絲加工新技術、新設備綜合試驗分廠,在國內首次研製並應用了國際先進水平的單線剝殼、酸洗;連拉生產流水線,生產成本降低了10%左右,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倍。1992年,法爾勝集團開始進行三次創業,企業的發展為劉禮華施展個人才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創辦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負的法爾勝技術開發中心。又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技術開發中心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1993年研製電話、電報用鍍銅鋼絲時正值盛夏,作為研究所所長,劉禮華帶著一批進廠不久的大學生們揮汗如雨,爭分奪秒,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產品開發出來以後,劉禮華和研發小組的科技人員來不及調整疲憊的身心,又馬上投入光纜用扇形鋼絲記憶合金絲研製工作。白天,他深入試驗現場,隨時解決各種問題,晚上又在計算機上進行設計修改工作。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是在這樣的努力中,他十五年努力終於結下豐碩成果:
1995年,擔任法爾勝副總裁;
2000年4月,被聘為公司總經理;
2001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2年1月,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同年3月,獲第8屆“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2003年,被授予“江蘇創新創業人才獎”。
正如劉禮華自己所言:“我是法爾勝人,為了法爾勝明天更興旺,我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法爾勝,這是我惟一的選擇和追求。”
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的前方我們能夠看見曙光。
一個地地道道的下崗女工,從再就業工程走來,崛起成為一個風雲楚天的民營企業家。她,就是江城餐飲新星——武漢市十佳再就業明星,武漢市醉江月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蔡玉屏女士。現年36歲的她,在短短幾年如何煉石成金,如何取得驕人的事業呢?與許多胸懷大誌,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一樣,也經曆過創業時的艱難與困苦,走過艱辛,走過苦澀,終於迎來了輝煌的時候,翹望前景。她卻深深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她的路還很長很遠……
信奉“天道酬勤”,迎來創業的曙光。
在蔡玉屏的辦公室裏懸掛著“天道酬勤”四個大字,它標誌著醉江月的創業靠的就是一個“勤”字。18年前,18歲的蔡玉屏因家境貧寒,到老通城當起了一名服務員,憑借她的執著追求,工作期間,她刻苦用功,別人嫌累的活她不嫌累,不懂就虛心請教,有時候她的熱情遇到冷眼,但她從不氣餒,由於她聰明肯幹,虛心好學,很快脫穎而出,成為服務人員中的佼佼者,並在較短時間內,成為老通城的團總支書記,科班出身的她,談起餐飲知識,就如數家珍,了如指掌,處理起服務中的問題也是遊刃有餘。可畢竟,市場是無情的,老通城這家老字號的餐飲企業雖名噪一時,卻也在市場經濟下顯露出不適應的地方,蔡玉屏也就是這時從老通城下崗了。但蔡玉屏有著一顆熱血沸騰的心,從來不相信命運,她相信自己一定會闖出一條出路。1995年,經人介紹,她將武昌一家經營不善的小酒樓承包下來,創業的號角從此吹響。創業之初,沒有足夠的資金運轉,她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關係借了6700元作為啟動資金,酒店開張了,每天6、7點、鍾蔡玉屏就開始忙開了,為了節約開支,擦桌子,洗碗都是自己動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天道酬勤”。辛勤的耕耘終會結出豐收的碩果,酒樓生意慢慢紅火起來,以前冷冷清清的小酒樓變得門庭若市,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小酒樓,同時也是蔡玉屏創業的起點和她人生轉折的關鍵。
承包隻是創業的起步,蔡玉屏她要創建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餐飲王國。1997年,武昌彭劉楊路一個小型酒樓粵東海鮮酒樓歇業招租,她把握了機會,當機立斷,以每年40萬元的租金,將酒樓整體租下,並以文化底蘊豐厚的“醉江月”作為招牌。從此,她有了自己開創的一片領地,僅一年時間,便收回了全部投資並逐漸贏利,嚐到自己獨立創業的甜頭後,她並沒有“小富而安”,而是繼續追求規模經營,不斷加大投入,開創新的天地。
蔡玉屏在事業和榮譽麵前,仍保持著謙虛和謹慎,在中國加入WTO的新時期,麵對挑戰,自覺加強學習,堅持富而思源、富而思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為武漢經濟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正是因為她這種不斷努力的精神,才打造出了自己的餐飲王國。
當一滴水有了韌心,它可以滴穿石頭。當一個人有了韌心,他可以開創自己的未來。所以,做事一定要記住:天道酬勤。
“一次隻做一件事”,就意味著集中目標,不輕易被其他誘惑所動搖,經常改換目標,見異思遷或是四麵出擊,往往不會有好結果。我們的業務範圍不會擴大,我們要做的工作隻是精益求精,把產品做成精品。
他從小文科成績都是紅字連篇。他的讀寫速度很慢,英文課需要閱讀經典名著時,隻能從漫畫版本下手,以求低空過關。他常常說:“我的腦袋裏有想法,但是卻沒有辦法將它寫出來。”後來醫生診斷他患有識字障礙。他之後憑借優異的數理成績,進入美國名校斯坦福大學就讀。他發現商業課程對他而言比較容易,於是選擇經濟為主修,在英文及法文仍然不及格的同時,全力投注於商學領域,獲得MBA學位。畢業時,他向叔叔借了10萬美元,開始自己的事業。1974年,他於舊金山創立的公司,如今已名列世界五百強企業,擁有2.6萬多名員工。
他就是施瓦布,嘉信理財(ChadesSchw)的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現在,施瓦布的讀寫能力仍然不佳,當他閱讀時必須念出來,有時候一本書要看六七次才能理解,寫字時也必須以口述的方式,借助電腦軟件完成。
一個先天學習能力不足的人,何以能成就一番事業?施瓦布的答案是:由於學習上的障礙,讓他比別人更懂得專注和用功。
“我不會同時想著18個不同的點子,我隻投注於某些領域,並且用心鑽研。”他說。
這種“一次隻做一件事”的專注態度,也展現於嘉信27年的曆史中。當其他金融服務公司將顧客鎖定於富裕的投資者時,嘉信推出平價服務,專心耕耘一般投資大眾的市場,終於開花結果。之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及顧客的成長,嘉信於每個時期都有專心投注的目標,許多階段的努力成果,成為業界模仿的對象,在金融業立下一個個裏程碑。
“一次隻做一件事”意味著一個人在某一段時間裏隻能把精力集中於一件事情,把一件事做到底,縱觀失敗的案例,大約有50%的情況是由於半途而廢,未能堅持下去所致。
“人人都能成功”,其中最重要的訣竅之一就是一次隻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底。“一次隻做一件事”,就意味著鎖定目標,不輕易被其他誘惑所動搖,經常改換目標,見異思遷或是四麵出擊,注定不會有好結果。
古羅馬大哲學家西劉斯曾說過:“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建議。
有不少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自以為讀了不少書,長了不少見識,未免有點飄飄然,做了一點事就以為索取是重要的,對自己的獲取也越來越不滿意,幾年過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卻越是得不到,於是不知足的心理就占據了全身心。
有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躊躇滿誌地進入一家公司工作,卻發現公司裏有那麼多局限性,而領導分配的工作又是一個誰都能勝任的辦公室日常事務性工作,對於一向自視清高的他,別提多麼失望。
他到處發泄自己的不滿,但好像並沒有人理他,就這樣,他隻好埋頭幹活,雖然心裏經常存有不情願的感覺,但不再像剛去的時候那樣浮躁了。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做好一件,得到領導的肯定,自己的“虛榮心”就被滿足一次,靠著這種卑微的“虛榮心滿足”,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有一天,他認識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開始他並沒有注意到這位老人,隻是後來由於工作的需要,接觸了幾回。經人介紹說,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卡普爾先生,他是公司總裁的父親,他沒有因為特殊的身份而講究太多。他竟然是那麼平常,那麼不起眼,每天與大家一樣上班下班,風雨無阻。
實在讓人不敢想象!
年輕人記得老人曾經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好,始終如一,你就會實現你所想要的東西。”
年輕人記住了老人的教誨,開始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無論自己如何地不情願,都盡心盡力地做好,而且做了以後,心態就平靜了。
還有一位年輕人也是這樣的,他對生活的不滿和內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著他,直到一個夏天與同學尼爾尼斯乘他們家的漁船出海,才讓他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尼爾尼斯的父親是一個老漁民,在海上打魚打了幾十年,年輕人看著他那從容不迫的樣子,心裏十分敬佩。
年輕人問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魚?”
他說:“嗨,孩子,打多少魚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隻要不是空手回去就可以了。尼爾尼斯上學的時候,為了繳清學費,不能不想著多打一點,現在他也畢業了,我也沒有什麼奢望打多少了。”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看著遠處的海,突然想聽聽老人對海的看法。他說:“海是夠偉大的了,滋養了那麼多的生靈……”
老人說:“那麼你知道為什麼海那麼偉大嗎?”
年輕人不敢貿然接茬。
老人接著說:“海能裝那麼多水,關鍵是因為它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
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夠從容不迫,能夠知足常樂。
而許多人有時並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經常為自己的一點成績便沾沾自喜,為自己的一點優勢便以為自己天下第一,夜郎自大。
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卻會有無窮的動力和後勁。
無論手頭上的事是多麼不起眼、多麼繁瑣,隻要認認真真地去做,就一定能逐漸靠近你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