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趕來後,檢查了瑪麗的身體,又察看了她幹淨的碟子和空空的蒸鍋,全都明白了。
“今天你吃了些什麼東西?”
“今天?……我不知道……好像我剛吃了午飯……”
“你究竟吃了些什麼東西?”姐夫緊緊追問。
“一些櫻桃,還有……還有各種東西……”
到後來,瑪麗不得不說實話:從前天晚上起,她隻是吃了一把小蘿卜和半磅櫻桃,睡了4個小時。姐夫責備了她一頓後,把他帶到了自己家裏。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調養,她才恢複了健康。
在巴黎求學的4年裏,瑪麗以非同凡響的毅力過著一種貧寒卻高尚的生活,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漫長的冬季,住在頂層閣樓中的瑪麗因寒冷而無法入睡,她便從箱子裏取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或蓋在被子上,有時她甚至把椅子拉過來壓在被子上取暖。對科學知識無止境的追求,使她忘記物質上的困窘,她似乎被一種神奇的力量驅使著,在科學的海洋裏漫遊,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她放棄一般年輕女子的快樂享受,過著與世隔絕的枯燥生活,縈繞在她頭腦中的隻有學習和工作。她對自己的要求始終很高,她不滿足一個物理學碩士學位,她還要爭取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她不斷鞭策自己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人生悟語
心中有信念,手中有理想,才是通向成功的鋪路石。
不碎的是意誌
一個農民,初中隻讀了兩年,家裏就沒錢繼續供他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三畝薄田。在他19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還有一位癱瘓在床的祖母。
八十年代,農田承包到戶。他把一塊水窪挖成池塘,想養魚。但鄉裏的幹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隻能種莊稼,他隻好又把水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的眼裏,他是一個想發財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向親戚借了5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洪水後,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光。5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對一個隻靠三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可謂天文數字。他的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竟然憂鬱而死。
他後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可都沒有賺到錢。
35歲的時候,他還沒有娶到媳婦。即使是離異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為他隻有一間土屋,隨時有可能在一場大雨後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農村是沒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還想搏一搏,就四處借錢買一輛手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個月,這輛拖拉機就載著他衝入一條河裏。他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機,被人撈起來,已經支離破碎,他隻能拆開它,當作廢鐵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
但是後來他卻成了我所在的這個城市裏的一家公司的老總,手中有兩億元的資產。現在,許多人都知道他苦難的過去和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曆。許多媒體采訪過他,許多報告文學描述過他。但我隻記得這樣一個情節———
記者問他:“在苦難的日子裏,你憑什麼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縮?”
他坐在寬大豪華的老板台後麵,喝完了手裏的一杯水。然後,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裏,反問記者:“如果我鬆手,這隻杯子會怎樣?”
記者說:“摔在地上,碎了。”
“那我們試試看。”他說。
他手一鬆,杯子掉到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但並沒有破碎,而是完好無損。他說:“即使有10個人在場,他們都會認為這隻杯子必碎無疑。但是,這隻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鋼製作的。”
於是,我記住了這段經典絕妙的對話。這樣的人,即使隻有一口氣,他也會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上蒼剝奪了他的生命……
人生悟語
你會遇到很多次失敗,這是你工作、生活的必修課,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卻沒有任何長進。
光著腳也能踢球
1940年10月,貝利生於巴西吉拉斯州的一個小鎮。
在巴西,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踢球。貝利很小的時候便和小夥伴們玩起了足球(當然是光著腳踢)。貝利與其夥伴們都是貧窮人家的孩子,他們買不起球。但困難沒有阻擋他們踢球的愛好,於是他們就自己做了一個:先找一隻最大的襪子,塞滿了破布或舊報紙,然後把它盡量按成球形,最後外麵用繩子紮緊。他們的球越踢越精,球裏麵塞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有些襪子是他們從曬衣繩上直接取下來的,襪子的主人還蒙在鼓裏。一個男子漢夏天不穿襪子照樣可以走路,可是到了冬天貝利他們仍然沒有襪子穿。他們隻是這樣想:有了東西當球踢,這是多麼快樂的事啊!
7歲那年,貝利的姑姑送給他一雙半新的皮鞋。他把這雙鞋當成了寶貝,隻有星期日上教堂才舍得穿,穿上它感到很神氣。他特別記得這一雙鞋,因為有一天他穿了它踢球,結果鞋子就給踢壞了,為這還挨了媽媽的罰。他本來隻是想知道穿著鞋踢球是什麼滋味!
也就是從7歲起,貝利經常去體育場,一邊看球,一邊替觀眾擦鞋。球賽結束後爸爸來接他時,他賺的錢已超過兩個克魯塞羅!他們手牽著手回家,父子倆都是有收入的人了!
貝利8歲時進入包魯市的一所學校學習。他仍然光著腳踢球,不管嚴冬,還是酷暑。他的球技在這日複一日的磨煉中已經讓許多大人刮目相看了。就在這前後,人們開始帶著讚美的叫他“貝利”了。
人生悟語
許多人把外界的困難看得過於嚴重,認為沒有條件實現自己的理想。想想貝利光腳踢球的日子,我們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信念是一盞燈
人生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所以心中不能缺少一盞燈。隻有心中裝盞燈,才能走到哪裏都能感受到光明,信念就是人生的一盞明燈。
信念是一個人做事情與活下去的支撐力量,它可以幫助人們克服人生中的一切困難,到達勝利的彼岸。如果心中沒有了信念,就等於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
在美國紐約,有一位年輕的警察叫雅瑟爾,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被歹徒的衝鋒槍射中了左眼和右腿膝蓋。三個月後,當他從醫院出來時,完全變了個樣兒,一個英俊小夥變成了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紐約市政府和其他組織授予了他許多勳章和錦旗。記者問他:“你以後將如何麵對命運呢?”他說:“我隻知道歹徒還沒有被抓住。”他那隻完好的眼睛裏射出一種令人顫栗的憤怒之光。這以後,雅瑟爾不顧別人的勸阻,多次參與抓捕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一次甚至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去了歐洲。
9年後,那個歹徒終於在亞洲某個小國被抓獲了,雅瑟爾在行動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許多媒體都稱他是美國最堅強、最勇敢的人。
然而半年後,雅瑟爾卻在臥室裏割脈自殺了。在他的遺書中,他寫明了他自殺的原因:“這些年來,讓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現在,傷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恨也消了,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麵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人生悟語
身體可以是殘疾的,但心靈卻必須是健全的,健全的心靈最不能失去的是信念。卡耐基發現,隻有3%的人能夠明確目標,並知道怎樣把目標落實;而另外97%的人,要麼根本沒有目標,要麼目標不明確,要麼不知道怎樣去實現目標……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作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著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了台上。
老人告訴他們遊戲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吊球動也沒動。他接著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台下逐漸沒了呐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做出解釋。
會場恢複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鐵錘,然後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敲打起來。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地敲一下。
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敲一小錘停一下地工作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片大片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敲打了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刹那間會場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老人開口講話了,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如果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人生悟語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隻有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成功遲早會光顧你。
每天隻要一點點
一個星期前,女兒卡羅琳打電話過來,說山頂上有人種丁水仙,執意要我去看看。此刻我在途中,勉勉強強地趕著那兩個小時的路程。通往山頂的路上不但刮著風,而且還被霧封鎖著,我小心翼翼,慢慢地將車開到了卡羅琳的家裏。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我宣布,“我留在這兒吃飯,隻等霧一散開,馬上打道回府。”
“可是我需要你幫忙。將我捎到車庫裏,讓我把車開出來好嗎?”卡羅琳說,“至少這些我們做得到吧?”
“離這兒多遠?”我謹慎地問。
“3分鍾左右,”她回答我,“我來開車吧!我已經習慣了。”
10分鍾以後還沒有到。我焦急地望著她:“我想你剛才是說3分鍾就可以到。”
她咧嘴笑了:“我們繞了點彎路。”
我們已經回到了山頂上,頂著像厚厚麵紗似的濃霧。值得這麼做嗎?我想。
到達一座小小的石築的教堂後,我們穿過它旁邊的一個小停車場,沿著一條小道繼續行進,霧氣散去了一些,透出灰白而帶著濕氣的陽光。
這是一條鋪滿了厚厚的老鬆針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樹罩在我們上空,右邊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漸漸地,這地方的平和寧靜撫慰了我的情緒。突然,在轉過一個彎後,我吃驚得喘不過氣來。
就在我的眼前,就在這座山頂上,就在這一片溝壑和樹林灌木間,有好幾英畝的水仙花。各色各樣的黃花怒放著,從象牙般的淺黃到檸檬般的深黃,漫山遍野地鋪蓋著,像一塊美麗的地毯,一塊燃燒著的地毯。
是不是太陽傾倒了?如小溪般將金子漏在山坡上,這令人迷醉的黃色的正中間,是一片紫色的風信子,如瀑布傾瀉其中。一條小徑穿越花海,小徑兩旁是成排的珊瑚色的鬱金香。仿佛這一切還不夠美麗似的,倏忽有一兩隻藍鳥掠過花叢,或在花叢間嬉戲,她們紅色的胸脯和寶藍色的翅膀,就像閃動著的寶石。
一大堆的疑問湧上我的腦海:是誰創造了這麼美麗的景色和這樣一座完美的花園?為什麼?為什麼在這樣的地方?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帶這座花園是怎麼建成的?
走進花園的中心,有一棟小屋,我們看見了一行字:我知道您要什麼,這兒是給您的回答。
第一個回答是:一位婦女———兩隻手,兩隻腳和一點點想法;第二個回答是:一點點時間。第三個回答:開始於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