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0不滅的毅力(1 / 3)

卷10 不滅的毅力

保持23年的世界紀錄

跳遠世界紀錄曾保持了漫長的23年,再次刷新這一紀錄的是邁克·帕伍艾魯。上大學時,他曾是跳高運動員,2年級時轉為跳遠。當時,他的最好成績遠遠低於由比蒙創造的世界紀錄。

帕伍艾魯沙場征戰11年,在全美冠軍賽上,僅僅以1厘米之差。遺憾地輸給了65次獲跳遠冠軍的卡爾·劉易斯。

接著,在東京國立競技場世界田徑男子跳遠比賽中,劉易斯與帕伍艾魯再次展開了角逐。第四個回合的跳躍中,首先,劉易斯乘勝追擊以8.91米的成績超過當時原世界紀錄1厘米。劉易斯振臂歡呼雀躍,似乎確信他穩操勝券,可以66次奪得冠軍。

就在這時,劉易斯臉色驟變。帕伍艾魯在第5次試跳中,躍過了8.95米的距離。這個成績刷新了保持23年之久的世界記錄。

帕伍艾魯仿佛要彈跳起來一樣,繞比賽場狂奔一周,全身上下洋溢著成功的喜悅,他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表述了他打破劉易斯神話的喜悅之情:“每個人都說劉易斯是不可戰勝的,世界記錄是不可能刷新的。但是,我堅持以一定戰勝劉易斯,一定打破記錄來進行自我暗示,一直到今天獲得成功。”

當然,創造這一記錄,是帕伍艾魯擁有的素質和才能以及他反反複複地嚴格訓練的結果。可是,僅靠這些恐怕不足以保證一定會產生這一重大紀錄。許多跳遠選手麵對久經沙場、並連獲65次冠軍的卡爾·劉易斯,都是一種“我簡直不是他的對手”的心理狀態。這已經是不戰而敗了。

帕伍艾魯是怎麼做的呢?他不斷給自己暗示“一定戰勝劉易斯,一定打破記錄”。自我暗示具有巨大的能量,可以開發自我暗示者的潛力,讓其素質和才幹得到充分發揮。

如果,帕伍艾魯一開始便想“劉易斯是不可戰勝的”,那麼,戰勝劉易斯就會變得不可能。帕伍艾魯通過反複的強有力的自我暗示,逐漸產生打敗劉易斯的信心。結果,在實戰中真的戰勝了劉易斯。

人生悟語

如果你能夠使用自我暗示的巨大能量,你會取得連自己都會吃驚的成就。

愛的堅持

在土耳其旅遊途中,巴士行經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導遊趁此說了一個感人卻也感傷的故事,發生在地震後的第二天。

地震後,許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國來的救難人員不斷搜尋著可能的生還者。兩天後,他們在縫隙中看到一幕不可置信的畫麵———

一位母親用手撐地,背上頂著不知有多重的石塊,一看到救難人員便拚命哭喊著:“快點救我的女兒,我已經撐了兩天,我快撐不下去了……”

她七歲的小女兒,就躺在她用手撐起的安全空間裏。

救難人員大驚,賣力地搬移在上麵、周圍的石塊,希望盡快解救這對母女,但是石塊那麼多、那麼重,怎麼也無法快速到達她們身邊。

媒體到這兒拍下畫麵,救難人員一邊哭、一邊挖,辛苦的母親一麵苦撐等待著……

透過電視、透過報紙,土耳其人都心酸的掉下淚來。

更多的人,放下手邊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動。

救援行動從白天進行到深夜,終於,一名高大的救難人員夠著了小女兒,將她拉出來,但是……她已氣絕多時。

母親急切的問:“我的女兒還活著嗎?”

以為女兒還活著,是她苦撐兩天的惟一理由和希望。

這名救難人員終於受不了,放聲大哭:“對,她還活著,我們現在要把他送到醫院急救,然後也要把你送過去!”

他知道,如果母親聽到女兒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誌,鬆手讓土石壓死自己,所以騙了她。母親疲累地笑了,隨後,她也被救出送到醫院,她的雙手一度僵直無法彎曲。

隔天,土耳其報紙頭條是一幅她用手撐地的照片,標題“這就是母愛”。

長得壯碩的導遊說:“我是個不輕易動感情的人,但是看到這篇報導,我哭了。以後每次帶團經過這兒,我都會講這個故事。”

其實不隻他哭了,在車上的我們,也哭了……

人生悟語

母愛是偉大的,母愛的力量大過於一切。無聲勝有聲,不需要太多的語言。

不能落後於人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裏,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者“太難了”之類的話。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後的年代裏被證明是非常寶貴的。正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殘酷”教育,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或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前排”。

瑪格麗特上大學時,學校要求學五年的拉丁文課程。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學完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試成績竟然還名列前茅。

其實,瑪格麗特不光是學業上出類拔萃,她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學校的其他活動方麵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鳳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當年她所在學校的校長評價她說:“她無疑是我們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為如此,40多年以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才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連續四年當選保守黨領袖,並於1979年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壇長達11年之久,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永遠都要坐前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你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夠坐在“前排”的卻總是不多。許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為他們把“坐在前排”僅僅當成了一種人生理想,而沒有采取具體行動。那些最終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們把理想變成了行動。一位哲人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撒切爾夫人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人生悟語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且越開發越多,相反,你不思進取,不開發自己的潛能,那麼你可用的能量反而會越來越少。

麵對困難不退縮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可憐的是,他既無經濟實力又沒有什麼名氣,想當然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為了能夠在以後的競選中處於有利地位,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裏,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要在政壇上平步青雲了!”

1835年,他訂婚了。未婚妻在仕途上幫他出謀劃策,在感情上更是他的精神支柱。但就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染病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

1836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他失敗了。

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

林肯是一個聰明人,他具有執著的精神,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做出的解釋是:“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說“我失敗了”?

然而,作為一個聰明人,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嚐試了11次,可隻成功了2次,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他注定要成為一個偉人,1860年,他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

阿伯拉罕·林肯的遭遇你我都曾經曆。因為他是一個聰明人,他麵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就沒有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所以他成功了。

人生悟語

一個人想幹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堅持下去,隻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永不罷休的意誌

道爾頓是英國偉大的科學家,被認為是近代化學基礎理論的奠基者,這是由於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爾頓原子論”。

由於家裏很窮,道爾頓十三歲就輟學了。不過少年道爾頓並沒有放棄學習,而是找同學借來課本,在家裏自學。由於道爾頓善於動腦筋,他的學習進度比同學還快。他有一位親戚愛好自然科學,道爾頓就向他學習數學、物理知識。後來,道爾頓自己開設了一所學校。他不僅負責學生的功課,還帶領孩子們做遊戲。一到晚上,道爾頓就刻苦讀書。

1781年,道爾頓到一所學校當老師,這是一所很簡陋的學校,但是圖書館裏卻堆滿了書。道爾頓看到書架上有這樣多書,興奮極了。知識才是他追求的財富!從此,天天堅持不懈地讀書,攻讀數學知識,努力培養自己運用數學方法分析科學問題的能力。在這段時間,他還學習天文,觀測天氣。

道爾頓興趣廣博,閱讀了大量書籍,並能夠學為己用。他的讀書方法很有獨到之處。

第一個特點是書本知識和實驗相結合,這使他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第二個特點是他視野開闊,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廣泛閱讀,對哲學著作尤其傾心,這給他的思維方法帶來很大益處,從而獲得了很大的成就。道爾頓還是第一個研究色盲的人,英國人為了紀念他這一貢獻,將色盲症稱為道爾頓症。

在回答“你是如何取得這樣成就的”這一問題時,道爾頓說:“某些人之所以超過他人,與其說他是個天才,不如說是因為他能夠專心誌致地學習,而且具備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誌。”

人生悟語

英國哲學家卡萊爾說過一句話:“天才是一種長久刻苦努力的能力。”與其說一個人是天才,還不如說是因為他能夠專心致誌地學習,而且具備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誌。

勝利源於堅持

有一次上實驗課,教授按照平常慣例,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紙條,上麵把操作步驟寫得一清二楚。愛因斯坦照例把紙條抓成團狀,塞進了自己的上衣口袋。過了幾分鍾,這張紙條就進了廢紙簍裏。原來他有自己的想法,不願遵循那一套僵化操作步驟。

愛因斯坦低著頭,看著玻璃管裏閃動的火花,頭腦卻進入了美好的物理世界,突然,“轟”的一聲,使他結束了遐想。愛因斯坦覺得右手一陣酸痛,手上沾滿了鮮血。師生們聽到響動都圍了過來。教授了解情況後,非常生氣。他趕忙向係辦公室走去,向係領導彙報愛因斯坦的情況,堅決要求處分這個我行我素的學生。在這之前,愛因斯坦有好多次沒去上他的課,他已經要求係裏警告愛因斯坦。

兩星期以後,愛因斯坦在校園裏和教授碰麵了。教授來到愛因斯坦麵前,看了他一眼,然後歎了歎氣,遺憾地對他說:“可惜啊!你為什麼不去學醫學、法律或語言學,而非要學物理呢?

愛因斯坦並沒有完全聽懂教授的話,教授認定,像愛因斯坦這樣一個不聽話的學生是進不了物理學殿堂的。

“我非常喜歡物理,我也認為自己具備研究物理學的才能。”愛因斯坦老老實實地答道。

教授感到很吃驚。這個學生是多麼的固執啊!他搖搖頭,看了看他,歎口氣說道:“我是為你好,聽不聽由你!”

事實證明,教授的斷定是錯誤的,愛因斯坦最後成了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如果當初愛因斯坦真聽了這位教授先生的“忠告”,物理學界就會損失一位巨星!還好,固執的愛因斯坦是有自信的。他繼續走自己的路,繼續刻苦攻讀物理學大師的著作,不因守舊教授們的態度而退縮。

人生悟語

天才來自勤奮,勝利源於堅持。

不盡人情的生活

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瑪麗·居裏由於發現了鐳以及在研究放射學方麵的巨大貢獻,而使自己成為一位享譽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她於190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獲諾貝爾化學獎。她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和她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如朋友聚會,不與別人接觸閑談,她甚至不願意花費一點時間學習作牛肉湯。在她看來,物質生活毫不重要,她寧願把學習烹調的時間用在讀物理學書籍或是在實驗室裏作一個有趣的分析。瑪麗的生活是清苦的,她的飲食極其簡單,沒錢進飯館,又不肯花半小時去做肉片,所以一連幾個星期,她隻喝茶,吃抹黃油的麵包,最多有時去買兩個雞蛋、一塊巧克力或幾個水果。這種不近人情的生活損害了她的健康,她的身體很快變得極度虛弱,經常昏倒。有一次瑪麗在同學麵前暈倒,那個女生馬上飛報給她的姐夫,當醫生的姐夫趕到瑪麗住處時,臉色蒼白的瑪麗卻又在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