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勝”地透視——猶太人成就輝煌的行業(3 / 3)

幾年以後,他就被擠下了台。1939年,他辭別人世。利姆勒是好萊塢絕無僅有的幾個平易近人的巨頭之一,甚至他的雇員提到他也滿懷深情。他被人們親切地喚作“卡爾叔叔”。這一稱呼不完全是一種比喻,因為在他的全盛時期,環球影片公司裏全是親友。奧格登·納什著名的一句話,“卡爾·利姆勒有一個大家庭”,正是基於這一事實而說的。

電視業

從事電視業的猶太人幾乎和從事電影業的猶太人一樣多,但是猶太人在電視業中的主要人物,如佩利和薩爾諾夫,沒有像高德溫、梅耶、利姆勒和科恩那樣,成為傳奇式的人物,並且看來也不大會成為那樣的人物。因為,他們的力量不允許他們隨心所欲,而且電視也不像處於鼎盛時期的電影那樣,能夠把握觀眾的想像力。

此外,電視業也沒有把渲染作品製作人的名字作為作品一個組成部分的傳統。威廉·佩利是芝加哥的一個雪茄煙製造商的兒子,他對通過無線電銷售他父親的產品頗有興趣。1928年,他出資40萬美元買下了一組行將倒閉的電台,並重新給它取名為“哥倫比亞廣播網”。約40年以後,這個廣播網的價值達到了70000萬美元。佩利的廣播網起初沿著美國東海岸發展,之後向西擴展,最終形成了貫通東西兩岸的廣播網絡,並和另外兩家新聞廣播業巨頭“美國廣播公司”和“全國廣播公司”分庭抗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電視的興起,他努力奮鬥,終於使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坐上了全美第一把交椅。作為佩利主要競爭對手的國家廣播公司,是由一個叫大衛·薩爾諾夫的俄國移民創辦的。1906年,大衛·薩爾諾夫以在馬可尼電報公司當侍役開始了獨立謀生,當時他隻有15歲。13年以後,“美國無線電公司”接管了馬可尼電報公司,他擔任了合並後公司的商業經理。1930年,他出任公司的總經理。1926年,他創辦了全國廣播公司,作為美國無線電公司協會的分支機構。

和那些電影界的巨頭不同,佩利和薩爾諾夫對猶太事務始終懷有興趣。

薩爾諾夫曾長期擔任紐約“猶太神學院”的校董。他和佩利都是“魏茲曼科學院”的慷慨資助者。佩利通過從廣告代理商手中奪取節目控製權,並將它托付給生產公司而在電視業中引起了一場革命。但是這場革命進行得很不徹底。由於用無線電做商品廣告的人仍然主宰著節目的播出,因此電視節目往往迎合某些人的低級趣味。在電視節目中出現的演員,其演技是嫻熟的,但基本上沒有獨創性或思想深度,人物獨特的個性就更不用說了。正如在電影中一樣,電視中偶爾也有值得記憶的“傑出”作品,但它給人總的印象是瑣碎拖遝,內容空洞。任何看美國電視的人,不管看多久,都會感到他似乎一直是靠吃葡萄幹和喝可口可樂打發時光的。

在英國,至1955年,廣播和電視一直是由國家壟斷的,節目的質量也是最好的。然而在1955年,商業電視開始出現,並很快形成了3個網絡和幾家較小的地方性廣播電視公司。這3個網絡是:“聯合電視台”、“格拉納達電視台”和“聯合轉播台”,它們分別由埃米爾·李特、劉·格雷德和悉尼·伯恩斯坦所掌握,他們畢生從事表演業,並且都是猶太人。洛伊·湯姆遜,一個從加拿大移居英國的一家較小的商業性電視台的老板,以後曾將商業電視所享有的特權稱為“一張印製鈔票的特許狀”。但是在早期,從事電視業是非常痛苦的,它耗資巨大,要在這條路上不斷走下去,不僅需要執著的膽力,還需要相當雄厚的資本。雖然英國的製度同美國不同(演播的節目不是資助的,廣告者隻能購買時間,對節目的性質和內容無權過問),但尋求較高的收視率意味著英國電視節目的質量比美國的好不了多少(許多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都是從美國進口的,現在的情況仍然是這樣)。不過,事實上那種特許權定期得到審查意味著節目製作者必須顯示出敏銳的辨別能力和慎重態度。特別是伯恩斯坦的格拉納達電視台建立了一個其他電視台感到不得不予以效仿的完美的標準,按照這種標準製作的最好的節目足以和BBC最好的節目媲美,並能同時獲有較高的利潤。這可能是商業性電視台能夠從文化中賺錢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也許你要問,為什麼有那麼多頭腦冷靜的猶太商人進入了這個其經營方式如此不像做生意,其性質如此靠別人惠顧,其收益又是如此不確定的職業呢?作為一種純粹的商業冒險,它同銀行業、保險業、鑽石貿易或皮貨貿易是不可比的。出版業同這些行業也不能相比,而它也同樣吸引了許多猶太人。事實上,正是經營方式並非按部就班這一情況本身,使表演業吸引了一些沒有受過專門培訓卻有著一雙隨時能把握機會的眼睛的企業家。表演業的經營本身具有一種創造性的功能,因為統領創作一部歌舞片、一部歌劇甚至一部正統的舞台劇所必需的各種藝術天才,除了要有組織能力以外,還須具備其他條件。此外,表演業的經營方式和猶太人總想啟迪他人的固有秉性是相吻合的。按照《塔木德》的說法,最大的善是自己進行學習鑽研,其次的善是使其他人進行學習鑽研;最大的歡樂是一個藝術家能夠站在前台同觀眾進行實際的接觸,其次的歡樂是站在幕後充當行業大王、節目製作人、主持人和後台老板。即使一個人遠離實際的表演,他仍受到它的光彩的折射。在表演業中混個半瓶子醋總比在皮貨貿易業中當一瓶子醋強,雖然能成為一瓶子醋———有些人確實做到了———更好。表演業的經營者都是一些想當演員而未當成的人。

房地產業

猶太人在不動產和建築業中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公認的。

比如已故的威廉·考夫曼在紐約造起一座座充滿魅力的未來主義風格的辦公樓,並裝飾以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作品,西海岸的考夫曼和布勞德組織目前居於最大的獨戶家庭住宅建造公司之列;威廉·澤肯道夫籌齊了聯合國大會會址的地產,尤裏斯兄弟豎起了無數個玻璃外牆的大廈;而已故的亨利·刀·費希巴哈則是一個出生於羅馬尼亞的電氣承包商,他的公司,費希巴哈和摩爾電氣公司把荷蘭隧道、萊弗商行、新的大都會歌劇院和芝加哥的谘詢大廈,照得通明。

威廉·萊維特是獨戶家庭居室的重大發展者,這種建築群就是全球聞名的萊維敦。萊維特創造了一種新的家居風格,他以最低的價格為青年夫婦家庭提供起碼的棲息之處。這種住宅當然根本談不上壯觀或魅力,但其多樣性卻足以吸引一心逃離內城圈的工薪家庭。萊維特以某種方式塑造了那個美國夢:低廉的房價加上無限期的抵押借款就可以換來一所自己的房子。他的成功在商業社會中不失時機地得到了人們的注意,並且備受讚頌———有人出價盤購他的建築公司。1968年萊維特把公司賣給了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價格為9200萬美元。不過萊維特仍作為公司的首要的經營管理者。萊維特賣掉公司成了一個大富翁,而這家公司以後就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並從此垮了下來。依靠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照顧和支持,公司開始建造高層公寓。

耀眼的辦公大樓、活動房屋和標準型的裝配式房屋。建築公司的利潤逐漸下降,最後負債累累。同時司法部援引反托拉斯法對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提出控告,強製它放棄這家建築公司。不過事到如今,這家公司已經破產,至少在法庭指定的受托管理人將其恢複原狀之前,是不會有人問津了。

萬般無奈下,萊維特終於離開了這家公司,著手建立一個在國外經營業務的新公司。他抱怨政府強加的種種限製給建築業帶來極大的困難,後來,萊維特在伊朗的德黑蘭經營一家大型的住宅建設聯合體。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塞繆爾·J·勒弗拉克。勒弗拉克是一個私營的開發商,他把自己的“灘塗之地”———6層公寓發展為一個巨大的不動產帝國。他的父親曾致力於在布魯克林建造住宅,勒弗拉克繼承父業,在郊區昆斯建起了自己的“造幣機器”,而在勒弗拉克城登峰造極。勒弗拉克除了擁有幾幢辦公大樓之外,還擁有和經營著紐約的5.5萬所公寓和美國其他地方的3萬所公寓,單租金一項每年就超過上億美元。勒弗拉克的組織由350家公司組成,他的直係親屬是這些公司的惟一所有人。據估計,他的財產在5億至7億美元之間。已經列入計劃的將嵌入勒弗拉克頭上的三重冕的最新一塊寶石是貝特裏的花園城。這是一個由辦公樓,商店和公寓構成的地下開發項目,位置在曼哈頓的世界貿易大廈和哈德遜河之間。

勒弗拉克在綠化地帶造了那麼多的臥室之後,現在又想把這同一些人再引回城內,使他們能離工作地點近一些。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想出這種詭計的,除了猶太人勒弗拉克之外,還會有誰呢?

工業與信息產業

猶太商人熱衷與以上所介紹的各個特別容易賺錢的行業,但並不局限於特定的行業,雖然在上述幾大領域中猶太人的參與要多得多。在一些基礎工業上,比如石油開采業等領域,猶太人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現在,在爭取成為美國最富的猶太人家族方麵已出現新的競爭對手,但布勞斯坦家族的地位依然無人能撼。布勞斯坦家族最受青睞的慈善機構之一,是美國猶太人委員會,雅各布多年來一直是這個委員會的名譽主席。

除去傳統的基礎工業外,猶太人在新興的產業中也有不俗表現。大名鼎鼎的保羅·艾倫———微軟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就是個猶太人。也許是因為比爾·蓋茨太奪人眼球了,以至於很多人不怎麼注意到這個在成立之初擁有微軟4成股權、全球財富排名第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