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勝”地透視——猶太人成就輝煌的行業
據統計,全球約有2600多萬名猶太人,他們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而猶太商人的觸角也隨之延伸到各個不同的行業中,比如金融、傳媒、地產等行業裏,從來就不乏名聲顯赫的猶太商人。
曲折的經曆和嚴峻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猶太民族堅韌、適應環境、勇於冒險的精神特質。這種精神表現在商業經營中,我們發現,猶太人多從事一些高風險的職業,一方麵這些行業是和高利潤相伴的,另一方麵,猶太人似乎更能適應這種險中求勝的行業狀態,取得了顯赫的成績。在很早以前,猶太人就開始從事借貸的活動,並在以後的銀行金融業中占據著重要的位子。在歐洲,提到銀行業,就必然提到一個顯赫的家族———羅思柴爾德,這一家族在一百多年間對於整個歐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在美國,猶太人的銀行家也是舉不勝舉。在近代興起的新聞傳媒及娛樂業中也到處是猶太人的身影。像路透、華納兄弟等都是猶太人創辦的。同樣的,以精明、善謀而著稱的猶太商人在其他一些行業中一樣顯露了不凡的身手。在新的高科技產業中也不例外,你是否知道微軟的另一締造者———保羅·艾倫也是猶太人呢?
我們不妨從行業的角度來探討一下猶太商人的經營風格和理念,並從中體味猶太商人無所不在的精明智慧。
金融業
可以說,猶太人的經濟神話是從控製社區的國家的還有全世界的銀行、貨幣供應、經濟和商業開始的。
你不得不佩服,猶太人在操縱金錢方麵有著超人的才能。多少年來,這一特性總是把他們引人銀行和金融界。而他們在什麼地方也沒有像在美國那樣把自己的金融才能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自由經營和政治解放允許他們發揮和完善這些才能。在此之前的千餘年大部分時間裏,猶太人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家,而是更類似於當鋪老板和同異邦進行交易的商人那樣一種放債人。最初猶太人放債的時候,沒有其他人能夠或者願意這樣做,這或者因為缺少流動資金,或者因為種種律法禁止放債取息。
眾所周知,現代銀行業就是在19世紀隨著羅思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崛起而開始的。他們並非歐洲僅有的重要的猶太銀行家,有數量驚人的大陸銀行是由猶太人創立的。
早先的宮廷猶太人的首要任務是為地方統治者籌措金錢以供其開支、個人外交和揮霍。新起的銀行家則發行國家債券以此為新興的工業和鐵路提供資金。
羅思柴爾德五兄弟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和那不勒斯都設有銀行,而布萊城羅德在柏林,瓦伯格在漢堡,奧本海姆在科隆,斯派爾在法蘭克福都經營著自己的銀行。
猶太人開的銀行遍布世界各地,從倫敦到孟買、到聖彼得堡以及這些地方之間的許多地方,都有猶太人開設的銀行。除了這些私人銀行(相當於今天的商業銀行或投資銀行)之外,猶太人還幫助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合股銀行或商業銀行:德國銀行和德累斯頓銀行(德國三個最大銀行中的兩個),信貸銀行,巴黎和荷蘭金融公司,意大利商業銀行,意大利信托銀行,信貸銀行集團,布魯塞爾銀行,以及其他銀行。
在經濟發達的美國,猶太銀行家也不少,享有聲望的海姆·薩洛蒙,同亞曆山大·漢密爾頓一起在1784年創立紐約銀行的伊沙克·摩西。直到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猶太人的移民熱潮中,美國人才感覺到猶太銀行在美國的存在。一些原已確立的德國銀行向美國派出自己的代理人,但就大多數情況而言,德國猶太銀行家是來到美國後脫穎而出的。從1840年到1880年之間,有一打第一流的銀行開業:巴赫、奧古斯特·貝蒙特、戈德曼·薩克斯、J.W,塞利格曼、庫恩·洛布、拉頓怕格、薩爾曼、拉紮德·弗裏爾斯、萊曼兄弟、斯派爾,還有活特海姆。那些有權有勢、生活方式保守但在金融業務上不因循守舊的猶太銀行家,樹立起一種集權的形象,因為他們經常協調行動,在金融業務上互相合作。
到19世紀末,猶太銀行家在每個金融中心都有著顯赫的地位。在布魯塞爾有比朔夫夏姆的銀行和埃爾的銀行;奧本海姆和斯特恩同法蘭克神速的舒爾茨巴赫及邁在1871年建立了“布魯塞爾商業銀行”;在瑞士,伊沙克·德累斯和索恩斯合夥建立了“巴塞爾商業銀行”和“巴塞爾銀行集團”;在荷蘭,有韋特海默和貢佩爾茨,利沙和卡恩等人的銀行;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匈牙利信貸銀行”、“匈牙利商業銀行”、“匈牙利勸業信貸銀行”都是猶太人建立的;在聖彼得堡,岡茨伯格家族建立了“貼現信貸銀行”和“聖彼得堡銀行”;1871年,M·愛潑斯坦建立了“華沙貼現銀行”,利奧波德·克羅嫩伯格參加了“華沙貼現同盟”和“商業銀行”的組建。不過,猶太金融業天才最大的集中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除了羅思柴爾德家族成員以外,它還將哥本哈根的漢布羅家族、德國的斯派爾兄弟、埃米爾·埃爾蘭格、歐內斯特·卡塞爾,以及其他地方的一些金融巨頭,如孟買的薩鬆兄弟,以及赫希吸引到了那裏。
在金融世界裏,猶太人的勢力是同投資銀行聯係在一起的。投資銀行的業務包羅萬象,從提供出價谘詢到承保證券都屬於它的範圍。投資銀行的心髒是政府撥款和私人儲蓄。銀行由於要為創立新公司或擴展老公司籌措資金,因此就要以自己的錢,更多的時候以別人的錢來承擔風險。
珠寶業
珠寶業是猶太人的一個傳統行業。
誰也不知道紐約鑽石中心的成交額,但據懂行的人推測,每年約在1O億美元上下。可以比較的是,由哈裏·奧根海默控製的南非德比爾斯聯合鑽石礦產公司已售出2億美元左右的新生產的鑽石,約占全球產量的89%。就大部分情況來看,珠寶鑽石行業是一個高度保密的行業,不過世界上最大的鑽石采掘公司之一,拉紮爾·卡普蘭國際公司卻是一家公營公司。這一行業的另一端是珠寶零售業,也是一個猶太特性很強的職業。最大的珠寶零售店是蔡勒,這是達拉斯的一家有1700多家商店的聯號,它在其他大城市中還有許多出售花色珠寶飾品的小商店。這家聯號由莫裏斯·蔡勒於20世紀20年代在威奇塔創立。由之而來的生意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因此,他改行從找黑金轉為經營黃金。
在這裏不能不說的是鑽石大王易茲哈克。以色列鑽石交易有限公司的總裁易茲哈克·佛裏姆是一位猶太人,他是以色列乃至世界的鑽石大王。在他管轄下的這家國營公司,自1946年成立以來,業務迅速發展,1993年的交易額達100億美元,其中精鑽石出口超過30億美元,是世界同行業中首屈一指的大戶。坐落在拉瑪特·甘的四座高大宏偉的大樓,氣魄十足,它們就是鑽石交易中心的辦公大樓。
這四座大樓前麵,有寬闊的停車場。大樓之間的通道兩旁,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綠色草坪如碧錦地毯,把路旁的簇簇鮮花映襯得格外妖豔。整個鑽石交易中心的環境顯得十分幽靜和宜人,但殊不知,裏麵卻熱鬧非常,每天有數以千計的顧客與該公司的員工進行熱烈的生意洽淡,一宗宗的鑽石買賣、一份份的成交合同就是在這裏洽談和簽訂的。
以色列鑽石交易有限公司經過40多年的經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國內經營到跨國經營,今天成為世界著名大企業,鑽石加工生產占世界總加工量的60%左右,這與該公司充分發揮了猶太商人的經營智慧是分不開的。
在傳統行業中,猶太人在百貨業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報業
在新聞領域,猶太人也顯示出了他們的天才智慧,雖然和20世紀初相比,他們的優勢有所削弱。我們已經談到了他們在維也納占據的突出地位,而從1877年至希特勒上台,他們在柏林所占的優勢絲毫也不遜色於在維也納的優勢,其中尤以烏爾斯泰因集團最為突出。這個集團是由利奧波德·烏爾斯泰因建立的。利奧波德原是巴伐利亞的一個紙商,1877年,他接管了瀕臨倒閉的《新柏林日報》,並將它改造成了晚報《德意誌聯邦報》,它在和《柏林日報》、《柏林市民郵報》合並以後,發行量達到了4萬份。爾後,他又創辦了《柏林晨郵報》,發行量達到60萬份,成為當時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一份報紙。不過,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創辦了《柏林畫報》,至1894年,它的發行量達到了200萬份。利奧波德有5個兒子,他們分別使利奧波德報業的各個分支得到了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烏爾斯泰因”不僅成了德國最大的報業集團,而且還出版書籍、雜誌、服裝圖式和音樂產品。他們還建有自己的新聞通訊社、圖片攝製中心、電影製片廠,甚至一個專為他們的少年兒童報紙服務的動物園。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烏爾斯泰因集團回到了德國,但是它在新的氣氛中並未得到繁榮。1960年,阿克塞爾·斯普林格接管了這個集團。但英國的猶太人對新聞業的興趣卻不大。在19世紀,《星期天時報》和《觀察家》均為薩鬆金融財團的成員拉希爾·貝爾所擁有,並由他擔任總編輯。1928年以前,《每日電訊報》歸列維-勞森家族所有。這家報紙起初由印刷商人摩西·列維作為虧本報紙接管(他曾經一度擁有《星期日時報》),他的兒子愛德華給這張報紙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愛德華在1871年,和《紐約導報》一起為斯坦利對利文斯頓的成功探險提供了幫助。這張報紙最初是自由主義的喉舌,以後隨著它的興隆逐漸右傾,成為保守主義的支柱,今天依然如此。《每日導報》、《人民》和其他一些屬於奧德哈姆集團的“報紙”,曾經一度為朱利葉斯·伊利亞,一個波蘭移民的兒子所擁有。朱利葉斯·伊利亞最初是印刷工,以後他使奧德哈姆集團成為全國最大的印刷出版機構之一,並被冊封為紹斯伍德勳爵。他於1946年去世,自那以後英國便沒有一張全國甚至重要的地方性報紙在猶太人掌握之中了。
在美國新聞業中,可能最為人熟悉和牢記的人物是約瑟夫·普利策,一個在1868年作為德國聖路易斯的德語日報《西部郵報》的記者開始新聞業生活的匈牙利移民。10年後,他出資2500美元買下了聖路易斯的《快訊》並將它和當地的《郵報》合並,建立了頗有影響的聖路易斯《快訊郵報》。1883年,他將注意力轉向紐約,從傑·古爾德那兒買下了《世界》,並在2年後創辦了《晚間世界》。他在報紙的圖解和排版上進行了大量改革,顯示了對勞動者始終如一的同情,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在新聞報道中依賴於危言聳聽,為報紙的發展耗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使發行量和利潤均達到了曾經被認為不可能達到的高度。1911年他去世以後,聖路易斯的《快訊郵報》仍然趨於繁榮,而他在紐約辦的幾張報紙則每況愈下,並在1931年賣給了斯科利普斯-霍華德集團。普利策為新聞出版業的活躍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提高報紙的水平方麵所做的工作很少;他為新聞出版事業提供慷慨捐贈,設立了“普利策獎”,以及在哥倫比亞大學內的普利策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