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活著就是為了享受——猶太人的消費智慧(3 / 3)

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是首富,但是他們家族中沒有一個人揮金如土。

戴維的祖父老洛克菲勒在他年輕時候就開始記錄個人的收支賬目,每一分錢都要在這個賬目上寫出用途和使用時間,每一筆開支必須有正當而可靠的理由。老約翰在臨死時將他的傳統交給了兒子小約翰·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繼承了父親的光榮傳統,又把它像接力棒一樣傳了下去。

在戴維的記憶裏清楚地記著一件難忘的往事,在他7歲的時候,小約翰·洛克菲勒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間裏,意味深長地說;“戴維,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每周獲得30美分的零用錢,我想聽聽你打算如何處置這30美分。”

戴維高興地回答:“爸爸,我想您會同意我花10美分去買我最喜愛的巧克力。另外,我要和哥哥們一樣擁有一個儲錢罐,我每周節省10美分放進去。剩下的10美分我做機動處置,如果到星期六還沒有花出去的話,我可以考慮在做禮拜之前捐給教堂。”

“對你的處理我十分滿意,可愛的孩子。不過,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拿到每周零花錢時,附帶一個小本子。你必須在本子上記下每筆錢的用途。”

“爸爸,有這個必要嗎?”戴維·洛克菲勒不解地問道,“您說過這是我的零花錢,我有權自由處理的啊!”

“當然是有必要的,這是你祖父創立的傳統。洛克菲勒家庭的每個孩子都要這樣做的。你在每天花了錢之後,晚上在睡覺之前,記下花錢的原因,“數目,並給這筆開銷的必要性作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裏麵有一點我想有必要提醒你一下,所有的記錄必須要真實,你知道誠實是最寶貴的。”

“爸爸,我記住了。”

“對了,我每周在發給零花錢之前,都要檢查你的花錢記錄本。如果你的記錄令我滿意的話,你會得到一點小小的獎賞,那就是在30美分之外再加上5美分;要是記得模糊不清的話,相應地要將30美分扣為25美分。”

戴維少年時所受的“賬目訓練”對他以後的理財生涯受益匪淺。戴維通過對每筆賬目的記錄,逐漸明白哪些錢是該花的,哪些錢是不該花的。

這種方法也使他從小養成了節約、勤儉的良好習慣,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計算能力。

小約翰·戴·洛克菲勒仍然保持著老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的特有方式,對最小的孩子戴維也從不特殊對待。他對戴維金錢意識的培養並不限於一個小小的記賬本,還有別的辦法。他給戴維的零花錢一般來說並不是能足以維持他在各個方麵的開銷的。戴維往往感到手頭比較桔據。要想得到更多的錢,指望父親增加每周零花錢的配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隻能學著哥哥姐姐的樣子,通過幹些家務活去掙來一點點收入。

戴維的勞動是按照勞動成果的數量來計算報酬的。根據當時父親的規定,在家裏打死100隻蒼蠅可以得到10美分;捉住一隻耗子可以得到5美分;拔草每小時5美分;背柴草每小時10美分……每當戴維感到經濟緊張的時候,總是通過自己半天或一個晌午的勞動來獲得一項開銷所必須的數目。

讓孩子們通過家務勞動來掙錢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一貫傳統。對此,小約翰·戴·洛克菲勒和他的父親老洛克菲勒有同樣的看法。在他們看來,雖然孩子們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之中,但是絕不能因此而隨便揮霍,那樣會使孩子們養成不良的習慣。他希望孩子們在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的同時,還能意識到金錢是勞動的成果,隻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相應的金錢報酬,這樣可以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他當然也知道,包括戴維在內的孩子們並不是非常自覺自願地去幹那些家務的,甚至有時他們對那些事情感到厭惡。他們隻是屈從於經濟上的需要才去十分賣力地做家務活的。他十分固執地相信,自己在這方麵的培養有助於孩子們養成堅定的意誌和頑強的毅力。

富翁哈同的生活習慣

猶太人哈同是舊中上海灘的猶太商人,來自印度孟買,曾經寄身於沙遜洋行的門下並為沙遜洋行經營煙土和房地產,在自立門戶以後以經營房地產為主,同時也兼營煙士,經過多年的奮鬥而成為遠東的第一巨商。

哈同曾與孫中山、章太炎、蔡元培交往甚密。在社會活動方麵,他興辦教育、發展慈善事業、資助和組織學術文化活動,對於舊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曾經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個人生活方麵,他勤儉節約、潔身自好、不近嫖賭、不吸食大煙,成為上海灘商界的人格典範。

1902年,哈同夫婦結識了曾留學日本、擅長詩畫的僧人黃宗仰———烏國山僧。在愛妻的努力下,1903年至1904年,他們請山僧幫忙設計策劃,在靜安寺一帶自己的地皮上,建造了一座占地50畝的別墅花園。花園正式命名為愛儷園,以表哈同對夫人———儷穗·哈同夫人之愛意。3年之後,在羅迦陵的竭力堅持下,他們又把附近的土地圈進一百幾十畝。這次擴建後,哈同花園占地兩百多畝,成為舊中國最大、最漂亮的私人花園別墅。花園內樓台亭閣、池湖水榭、曲徑小屋、茂林修竹、奇花異草、小橋流水、珍禽異鳥一應俱全。園內還造了一座占地兩三畝的佛寺,由烏目山僧率10餘個僧尼住持。1910年,花園又進一步擴建。擴建後花園中常住的人有700多,其中半數為傭、仆、差和雜工。哈同花園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觀園”,其奢華程度已經超過了清朝王公貴族的官邸,清末權傾朝野的李鴻章在上海的丁香園也隻有40多畝。1931年,上海灘黑社會老大黃金榮在上海南郊修建的黃家花園,是上海華人中最大的私家花園,也才占地60多畝。1904年初,哈同夫婦正式入住哈同公館———愛儷園,在這裏,哈同夫婦共同指揮著上海灘最大的房地產王朝。

在哈同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乃至億萬富翁後,一直保持著勤儉持家的老習慣,從不講究奢侈豪華,經常是深居簡出。他本人的居室和寢食也都非常簡單。幾片麵包、一杯牛奶就是一頓早餐。午餐若在家吃,也不過二菜一湯。辦公環境也非常將就,寒冬臘月,辦公室裏既不升火,也不安暖氣。在生活方麵,他也有自己的清規戒律。雖然從事鴉片生意,但卻從不抽一口大煙;雖然腰纏萬貫,但他的身影從來沒有在上海灘賭場出現過。此外,哈同還遵守猶太民族的家庭婚姻觀念,終生沒有納妾娶小,也從不沾花惹草,或調戲、勾引家中的侍女。這在多妻製合法的舊中國,在燈紅酒綠的十裏洋場,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此外,哈同夫婦還熱心於教育和慈善事業。他們一生膝下沒有一個子女,但卻前後收養過40多個孤兒,共中有20多個被立為義子義女。1938年,哈同洋行將國貨大樓收回後,改為“慈淑大樓”,專門用於興辦慈善事業,對於各種募捐活動哈同都是慷慨解囊。1902年,哈同夫婦通過黃宗仰的聯係,興辦了附屬於革命團體愛國學社的愛國女學,由羅跡陵任董事長,一直維持到解放初。愛國女學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女學堂之一,解放後改名為愛國中學,成為上海的名牌中學。

像愛惜生命一樣愛惜自然

為了使人們生活在清潔的環境中,《塔木德》還規定:“禁止生活在一個沒有一座綠色花園的城市裏。”

猶太人認為,人應該居住在清潔的環境中,並且禁止任何人去做任何會對城鎮的衛生有害的事。

猶太人為使最神聖的耶路撒冷清潔、美麗,實行了10個特殊的規定。

其中包括:在城裏不得堆糞堆;不得建磚窯;除了早期先知們留下來的玫瑰園以外,不得耕種其他花園或果園;不得養雞;死人不能在城裏過夜。

城裏不得堆糞堆———因為會有害蟲在糞堆裏繁殖。

不得建磚窯———因為它帶來滾滾濃煙。

不得養雞———汙染太大。

死人不能在城裏過夜———人死了以後肉體易變質腐爛而引起汙染。

不得耕種花園或果園———因為肥料和腐爛的花、水果會發出難聞的氣味。

為了使人生活在潔淨的環境中,猶太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力的環境保護者。把人的生活環境作為生活文明的重要內容,這是猶太民族較其他民族先進的意識,也是他們保持身體健康的傑出智慧之處。

在猶太人的生活智慧中,還有一條就是要像愛惜生命一樣愛惜大自然。

猶太人認為愛惜大自然,是敬重上帝的體現。

猶太人的這一觀念是出自《聖經》的記載和教誨。《聖經》中說:上帝造出第一個人後,帶著他看遍了伊甸園中所有的樹木。上帝對人說:

“看啊,這些都是我的作品,它們多麼美麗,多麼值得讚美啊。我所創造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想想這一點,不要使我的世界腐爛,也不要破壞它;因為如果你破壞它,就沒有人在你身後修補它了。”

猶太人認為,這個世界隻是上帝的選擇和被選擇中的人創造的。

猶太拉比一聽,滿腔怒火,轉身對他的兒子說:“我的兒子,你讓無花果樹在它的節令到來之前就結了果,這給造物主帶來了麻煩。你最好也在你的日子到來之前,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吧!”

猶太人愛惜大自然的心情由此可略見一斑。愛惜大自然,保護我們的家園是猶太先民的最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