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認為,長舌遠比三隻手更令人頭痛,假話傳久就會變成惡言,謠言足以離間親近的朋友。因此,不要用嘴巴去發現看不見的東西。
同時,拉比們還告誡人們說:“遇到鬼的時候,你一定會拔腿就跑;同樣的,遇到馬路消息時,你也要快速地逃。”
猶太人認為,當所有人都不再在背後道人長短時,一切糾紛的火焰就會熄滅。因此,猶太民族很討厭多嘴多舌的長舌婦,他們對謠言更是深惡痛絕。可以說,猶太人是一個寡言的民族。
猶太人相信善於聽話的人,是聰明人;而喜歡表現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所以猶太人有一句俗話說:“當傻瓜高聲大笑時,聰明人隻會微微一笑。”
猶太人還認為,把沉默教給自己的舌頭,這在人生中有很大的好處。為此,《塔木德》告誡猶太人要———“如同對待珍寶一樣,慎重地使用自己的舌頭”。
猶太人認為舌頭好似利劍,必須小心使用,否則不但會傷害別人,還會傷到自己。因此,猶太人學著古時的劍聖———除了真正需要外,絕對不拔劍傷人。
“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猶太人常把沉默當做知性所披掛的黃金盔甲。
猶太人認為,話不可以隨便亂說,應該一字一句地斟酌才對。為此猶太人常常用藥來比喻言語,即適量的言語可以一針見血,但是用量過多就會愈描愈黑,反而有害。
因此,猶太人是世界上較其他民族比較注重節舌少嘴的民族。他們還有一些警世良言:
“舌頭表麵沒有骨頭,所以應該特別小心。”
“應該由心來操縱舌頭;而不應該由舌頭來操縱心。”
有人戲說,一定是有鑒於因饒舌而絆倒的猶太人太多,《塔木德》才會有這麼多關於“舌頭”的告誡。不管這是不是事實,少說多聽已成為猶太民族的處世智慧之一。
調和利益而非立場
猶太商人認為,談生意雙方在立場上爭執不休難以達到目的,因為不同立場給雙方製造隔閡。要想使生意成功,雙方必須著眼於利益之上,因為利益才是談生意雙方的共同點。
隻能調和雙方利益而不可能調和雙方立場,這種方法行之有效,其原因有二:其一,任何一種利益,滿足的方式有多種。其二,談生意雙方的共同性利益往往大於衝突性利益。
我們往往因為對方與我們的立場對立,就認為對方與我們存在利益上的衝突:如果我們防止對方侵犯利益,對方就一定想來侵犯;如果我們想降低房租,對方就想提高房租。但在許多談生意中,隻要深入審視潛藏的利益,就可以發現,雙方的共同性利益要比衝突性利益多的多。
以房主與房客之間的共同利益為例:①雙方都需要穩定。房主需要穩定的房客,房客要找到時間長一點的居住地;②雙方都希望房間維護得很好。房客要住在裏麵,房主想要增加房子的價值以及建築的名氣;③雙方都希望建立良好的友誼。房主想要房客按期付租金,房客希望房主做必要的房屋維修。雙方還有些不同但不衝突的利益。①由於房客過敏,他不喜歡新刷的塗料。房主則不願花錢重新粉刷所有的房間;②房主可能希望第一個月的房租有所保證,因此想讓房客提前預付。房客對房間很滿意,他可能對何時付房租沒太在意。當考慮了上述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之後,雙方在低房租與高收益方麵的對立利益就容易解決得多了。雙方的共同利益也許會促使他們簽一份雙方都滿意的合同,比如訂下長期合同,雙方共同承擔改善住房條件的費用。雙方為了友誼做一些努力,不同的利益就可以得到滿足。比如第二天預付第一個月的房租,房客花錢買塗料,房主負擔粉刷費用。不要把調和雙方利益分歧的事想得太輕易———這就好像一個人一手要把向北去的驢子拉回來,另一手又想把向南去的驢子拉回來一樣,有時費心費力,也未必能大獲得成功。關鍵是要找到訣竅。
我們來看看姐妹倆爭吃一個桔子的故事。兩個人都要這個桔子,因此就一分為二。她們並未了解一位想吃果肉,另一位隻想用桔皮烘烤蛋糕。
這個故事如同許多談生意案例一樣,圓滿的協議之所以有達成的可能,正是因為每一方所要求的是“不同”的東西。你了解了這一點,一定會感到驚異,人們一般都認為雙方的差異隻會造成困難。然而,“差異”有時卻能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協議”往往是基於“不一致”而達成的。假如股票購買人一定要說服售出人相信價格會上升然後才成交,那豈不是笑話。如果雙方一致認為股價將上漲,售出人就可能不想出手了。股票交易之所以能達成,正是因為購入者認為會漲價,售出者認為會降價之故。想法的差異,是達成交易的基礎。許多創造性的協議,都顯示出“透過歧異達成協議”這一原則。
在利益和想法上的歧圖,可以使得某一項目對你有很大的利益,而對另一方則損失不大。調和雙方利益的第一個訣竅是:擬定一些你本身可以接受的選擇方案,然後征詢對方偏好哪一項。你希望知道的隻是對方偏好哪一項,不必知道對方可接受哪一項。然後你再細分對方偏好的那項選擇方案,將之分為兩種以上的不同方式,再請對方選擇。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如何“契合”的話,那這句話就是:尋找對方損失有限而對你大為有利的方案;反之亦然。在利益上、次序上、信念上、預測上,以及對風險抱持的態度上有差異,正是雙方可以“契合”之處。因此,談生意者的座右銘也可以是:“差異萬歲!”
調和雙方利益的第二個訣竅是:把雙方的注意力都放在談判的內容上。現在你正在設法尋找可以改變對方抉擇的各種選擇方案,以便對方做出令你滿意的決定。你要給對方的不是問題而是答案,不是困難的決定而是容易的決定。在這一階段中,你務必把注意力放在決定的內容上。決定常常會受到不確定因素的羈絆。你往往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但又不知道得到多少才夠。你可能會說:“你說出來,我就知道夠不夠。”這在你自己看來,也許言之有理,但若是從對方的角度看,你就知道必須提出更令人信服的理由。因為不管對方做什麼或說什麼,你都會認為還不夠———你還想要多一點。要求對方再往前多走一步,並不會產生你心中期望的結果。
許多談生意者都不能確切地知道自己向對方提出的要求是“形式上說說”還是“實際成效”,而這兩者的區別卻是至關重大。如果你希望的是“實際成效”,就不要給談生意空間增設障礙。如果你希望讓一匹馬跳越柵欄,就不要再加高柵欄。如果你希望出售三角一杯的飲料,就不要為了自己有談判餘地而把價格定為五角。
多數的情形下,你想要的是一項承諾。你可以設法提供幾項可能的協議。在談生意中為了理清思緒而動筆,這是非常正確的。從最簡單的可能方案入手,然後擬出幾種可能性的選擇。對方會同意哪些條件對雙方都具有吸引力?可以在拍板時減少有發言權的人數嗎?你能拿出一份對方容易履行的協議書嗎?
一般而言,人們對尚未開始的事情打退堂鼓,對已經開始的事情則難以罷手;對已經進行了一階段的事情可能罷手,而對剛剛著手的全新行動則會努力進行。如果工人希望工作同時聽聽音樂,則公司容易同意讓工人自行播放唱片,而不容易接受由公司播放音樂。由於大多數人都會受到“合法性”概念的強烈影響,所以,設法使解決方法具有合法性,是解決方法易被對方接受的有效方式之一。對方比較容易接受從公平、法律和榮譽角度出發自認為正確的事情。最後,猶太商人對調和雙方的利益表現出樂於接受的態度,也認為公正是惟一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