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同性格 不同命運(2 / 3)

曹操,一生建功無數,這其中有天時、人勢等諸多因素,其中個性豪爽,不甘人下更是主要原因。的確,像曹操這種豪爽霸氣的性格,在今天看來仍具有積極意義,遺憾的是不知幾人能有這種心胸和氣度!

2、豪爽曠達不懼危難的蘇軾

蘇軾一生性格豪爽正直,但由於他不善於玩弄權術,他的一生充滿坎坷不平,政治上失意,仕途多磨難,使蘇東坡在人格修養上達到封建士大夫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究其一生是在三起三落的政治漩渦中度過,流放和貶謫跟隨他的一生,但他的文人氣質依然矢誌不改,豪爽性格的大度和寬容,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在“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諳”的四川眉州,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二年),四川才子蘇洵家中誕生第一個嬰兒,蘇洵仔細觀察孩子的麵部,又不禁心頭一沉,但見天庭飽滿,鼻如懸膽,尤其是一雙眼睛,猶如兩泓山泉一般,神采飛揚而又清澈見底。蘇洵好久才對夫人說:“這孩子性格豪放,鋒芒畢露,不通機變,日久必定遭人口舌之誣,一生恐怕多有磨難了。”

蘇東坡長大成人之後,經過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以《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獲得主考們一致地高口稱譽,在禮部的口試複試中,蘇東坡以《春秋對比》獲得應策第一。

當時的主考官之一歐陽修是名滿天下的文豪,決定給蘇東坡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在他的褒揚提攜之下,蘇東坡名揚天下。

蘇東坡曆任風翔簽判等幾任地方官,在熙寧二年(1069年)又回到了開封,仍“入直史館”供職。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準備實施新法,這樣,在朝廷之上,就形成了新黨和舊黨兩個派別。

極為反對新法的舊黨代表人物是司馬光。司馬光不僅是一位聲望很高的元老名臣,還是一位大學者,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就是在他的主持下編寫的。而暢導變法的王安石,由於急進和用人不當最終失敗。蘇東坡洞察時事利害,堅持已見,既受到新黨的排斥,也為舊黨所不容。

蘇軾覺得王安石不論在具體的改革措施還是在舉薦人才方麵,都有許多不妥之處,沒有根據當時的實際出發,不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也不利於朝廷的團結,所以,他對王安石持激烈反對的態度。當時的守舊派領袖司馬光擁護蘇東坡的態度,大為高興,認為蘇東坡支持他的觀點,對蘇東坡大加稱讚,他想借助蘇東坡的聲望,來阻止王安石推行新法。

一次,司馬光在蘇東坡麵前談及王安石和他的新法,蘇東坡說王安石變法在大局上是為國為民著想,是為公不為私,有值得稱道之處。但新法確有禍國殃民之處,他才加以反對。至於那“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信條,比起王安石的新法,更是誤國害民之根!

司馬光聽到這裏,勃然大怒,高聲罵道:“好個介甫(王安石之字)之黨!”拂袖而去。從此,司馬光也離開了蘇軾。

豪爽直言的蘇軾就此得罪兩黨,但心係百姓的他並不在意。

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抱著一顆為國為民也對皇帝負責的赤子之心,在短短兩個月之內,他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對王安石的新法提出了全麵的批評,引起了朝廷之震驚。蘇東坡把這種過於冒進的新法變革,比作“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地”,而不少大臣卻猛擊馬背,讓它跑著更快一些。所以他希望神宗皇帝盡情解鞍下馬,停止前進,王安石手下的人聽到蘇東坡的談話,對蘇東坡大為不滿,決定整治蘇東坡,給他一個下馬威。

時隔不多日,王安石新黨中的重要成員謝景溫上書誣告蘇軾,說他扶喪返川時,利用官船販運私鹽。後雖經查無此事,但蘇軾已厭惡了朝廷的黨爭,想外放去任地方官。這時,新黨正想排斥異己便趁勢把他貶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幾經陷害波折又化險為夷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這裏,他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豪爽曠達的蘇東坡,一生留下許多佳話。

元豐八年(1085年),38歲的宋神宗病逝,年僅10歲的哲宗即位,由高太後攝權聽政。

高太後一貫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那些靠結黨營私而爬上高位的官員。她免去了王圭的宰相職位,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對那幫因反對新法而遭貶斥的人物,也陸續複用,這樣,蘇軾先被任命為登州太守,後又召還朝廷。李定、舒宣等人見蘇軾果然東山再起,又恨又怕,便時時尋找機會陷害蘇軾。但在高太後的支持下,蘇軾在一年之內連升了三次,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製誥,侍讀。其職權在副宰相以上。

司馬光主政之後,自然要廢除新法,元佑元年(1086年)三月,司馬光主持政事堂會議,要求五品以上的朝臣全參加,中心議題是全盤廢除王安石所行的新法。蘇軾在被貶的過程中,親眼看到了新法推行後的一些好處,覺得不應該全盤廢掉新法,因此,他反對司馬光的主張。

敢為天下先的蘇東坡在此次會上,又獨排眾議,他認為:“天下所以不能大治的原因,失誤在於用人不當,而不是法本身的錯誤。如今司馬光要全盤廢除新法,實屬大錯!”此言一出,不僅司馬光大驚,整個政事堂的氣氛都為之凝固了。司馬光不解地問:“你我過去共同反對新法,況又遭新黨之害,為什麼還要為新黨新法說話呢?”蘇軾說:“一切據實情而定,乃是為官為政之道,不應存黨派門戶之見,也不應有私人政見之爭。過去王安石急行新法,確有不當,但如今盡廢新法,亦如換石而救溺,也不妥當!”司馬光聽到這番話,大為惱怒,斷然否決了蘇東坡的意見,拂袖而去。由於秉性豪放不羈,加之天生的憂國憂民意識,蘇東坡既不能見容於新派,又無法取媚於舊黨,他的正直性格讓他隻能站在真理的一邊。因此,剛跳出新黨圍剿的蘇東坡,又遭到舊黨的排斥,而同時仍在朝中的新黨也極力排擠他,蘇軾處境很艱難。他接連上書,要求外任,高太後體諒他的心情,便讓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知杭州。蘇軾出知杭州以後的一年多點的時間裏,曾兩次被召回朝廷,又兩次改換任所,後來,蘇軾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侍讀,又改任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其弟蘇轍也被任命為宰相。

蘇軾在哲宗10歲時,出任他的老師。哲宗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喜忠誠老練之人,在—些政敵的讒言之下,哲宗逐漸疏遠了蘇軾。哲宗親政以後,就盡廢高太後在元年間所做的事,任命章停為宰相,呂惠卿等奸佞之徒也陸續重歸官場。這樣,蘇軾的厄運又來了。章停等一批新黨全部還朝,他們對元佑年間的執政大臣采取了殘酷“報複”手段,蘇軾當然在劫難逃。蘇軾被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至廣東熒州,途中再次遭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一家老小在顛沛流離中到達惠州。

流放的生活是很艱辛的,而生性豪爽的蘇東坡以其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眼前發生的一切,他親自動手,自耕自種,全家人一心一意過著苦中作樂的生活。

蘇東坡的隨遇而安,讓朝中的顯貴寢食難安,他們千方百計地想讓蘇東坡過得不安穩,於是,在紹聖四年(1097年)4月17日,朝廷下令貶蘇東坡為瓊州到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署公事。

瓊州就是現在的海南島,當時是一片蠻荒之地。對於風燭殘年的蘇東坡來說,這一次貶謫無異於—次流放,蘇軾聞之,準備拋骨瓊州,不擬生還。他的這種心態,在他的許多詩文裏可以看到。

但蘇東坡到瓊州之後,卻以豪爽的性格麵對生命中的磨難,勇敢地生活了下來,並為海南島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使當地人有了大批的舉子,就是在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麵對海南島的居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元符三年,新君趙佶即位,他為了調和新舊兩黨的衝突,詔蘇東坡還朝,在北歸的途中,才華橫溢,樂觀豁達的一代文化巨人因病長辭於世。

蘇東坡一生不附俗媚人,堅持不變的操守,是他命運多舛的原因。他以超越現實的情懷麵對世事不公的生命態度,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一種人格的風範。

蘇軾的一生誠如其父預言,大起大落,一波三折,但他的豁達、豪爽,在危難麵前的泰然自若,讓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蘇東坡為中國人的性格修煉樹立了一個無可替代的榜樣。

他性格耿直,絕無心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句豪氣幹雲的話是蘇軾對他弟弟蘇轍的即興隨談,用這句話來描述蘇軾的性格及其一生,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3、豪放不羈的詩仙李白

李白是飽學之子,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卻生來豪放、漫遊天下間,結交雅士,對酒當歌,曠世奇才,驚世之作由此而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他的心聲,得意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失意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如此性格,他的命運不在官場,而在寫詩。一句話,李白天生就是寫詩的命。

人生是個大舞台,每個人都在這個大舞台上演奏自己的人生樂章。有人吹出了長笛的楊柳春風,有人奏出了小提琴的風和日麗,有人彈出了古箏的高山流水,有人拉出了二胡的纏綿憂傷……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豪放超逸性格、以他卓爾不群的才華、以他浪漫瑰麗的詩篇、以他洶湧澎湃的激情,譜寫了他激蕩奔放的人生樂章。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據考證,唐代的統治者李氏有胡人血統,也許是大漠長風的剽悍性格給中國文化注入了激蕩狂溢的血液,唐代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君臨天下。唐代政策開放,帶動了文化開放。良好的社會環境使文人士子們大多向往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參與社會生活。狂放進取成為唐代狂狷人格的主要特征。

最能反映盛唐恢弘氣勢的莫過於李白的詩句,李白是盛唐時代精神與文化性格的代言人。李白的性格狂放不羈,自由放蕩。他生性倜儻,喜歡縱橫之術,沒有儒士的拘謹與迂腐。“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十五歲就自認為能與司馬相如並駕齊驅,他自負得讓人咋舌。“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敢與孔聖人相提並論,何等狂傲。他的自負狂傲還遠不於此,他高唱“我本楚狂人,風歌笑孔丘”,對孔子他竟敢拋以輕蔑的一瞥。他以接輿自比,以狂者自稱,敢於嘲笑儒家聖人,蔑視權威偶像,這在以中庸思想為核心的中國社會是何等的勇氣。李白少負才學,胸懷奇誌,他追隨趙蕤學習,目的是為了像戰國的遊士那樣憑自己胸中的才學遊說君王,為王者師,輔佐君王治理天下。過分的狂傲往往會做出不切實際的選擇,過分的聰明往往是人的致命弱點。人們總是感歎自己懷才不遇,人們對天才的敬仰和同情,往往使人們忽視天才自身的因素,一個恃才傲物的人越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缺陷。李白的狂逸性格打碎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

青年時代的李白,在他的文化血脈裏流淌的是儒家的積極人世,“兼濟天下”的思想激情。這種思想動力,使李白在一開始並沒有把自己的一生完整地交給詩歌創作。蘇廷是最早發現李白的人。他認為李白:文采可觀,但風骨未成。隻要繼續努力將來必成大器,可以與司馬相如齊名了。李白則認為:司馬相如隻不過寫得一手好文章,漢武帝也不過是以俳優蓄之。竊以為大丈夫當誌在經國濟世,進不能為管,退亦當為魯連。詩文乃餘事爾。由此可見,當初李白的理想在政治上。李白強烈的政治理想與他的狂逸性格格格不入。他狂逸的性格讓他在選擇躋身仕途的道路中走錯了一步。唐代的科舉製度相對來講比較合理,打破了世族地主政治的官僚選拔製度,為庶族地主大開方便之門,是中國政治製度史的一大進步,很多人藉此飛黃騰達。李白不屑於走這條路,或許是自認為千裏馬不能與駑馬相齊驅,或許是自負的他看不起科舉場上的你爭我奪。但最主要的是他和儒生的立足點不同,他想做王者之師,與統治者平起平坐,結為知己。一般人是不會有這種想法的,也是不敢有這種想法的,可李白不是一般人,性格狂放,所以也敢這麼想。他不願意走一個儒生順理成章應該走的道路。他不願做科舉的奴隸,受科舉的約束。科舉製度無論如何是為統治者服務的,為他們籠絡人才而設置的,唐太宗看到一批批新進士由端門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矣!”科舉之路使千千萬萬個士子窮精竭力,在這條獨木橋上來來往往。為了走這條路,土子們在儒家的正統教育中默默耕耘,做酸了學問,學傻了大腦。科舉製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人士子的獨立性,喪失了個體的自由。顯然,天才自傲,狂逸不羈的李白是不能屈身科舉的。他不想用人格的自由來換取仕途的通行證,他幻想能夠像呂尚一樣,等待明主的詔示,製造一個一鳴驚人的戲劇效果。他有一個夢,夢中自己化作一隻大鵬,展開遮天蔽日的翅膀,向著無邊無際的太空翱翔。他在一首詩中表達了他想通過隱逸達到政治目的的心情。可是依李白的性格,他成不了一個成功的垂釣者,狂逸的性格很難兼備耐心持久,這種性格需要的是新奇與多變。李白沒有呂尚的耐心沉穩,更沒有呂尚的老謀深算;他也不會像諸葛亮那樣善於塑造個人形象,也沒有諸葛亮的韜略;一句話,即便入朝也不會建立奇功,但他還是選擇了人仕。

李白一直在尋找著憑借自己卓越的才華直接進入朝廷的機會。他走上長安自薦。經道士吳筠與玉真公主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李白得訊,欣喜異常,他以為從此可以施展政治抱負:“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多麼自信,多麼豪爽的顛狂!在京城李白與賀知章惺惺相惜,李白的清雅脫俗讓賀知章歎道:“此天上謫仙人也。”李白很快便譽滿京城。唐玄宗在金殿召見了李白,並走下龍座,步行迎接李白,讓李白坐在七寶床上,親手為李白調羹。對於統治者來說這不過是一種特殊的禮遇,為自己增添禮賢下士的美名。翰林學士的官職既無官品又無實權,僅僅是隨時侍命聽候皇帝召喚去草擬詔告或寫詩論文,用現今的話來說就是個禦用文人,隻能做一些詔告或歌功頌德的官樣文字而已。展翅的大鵬關進了鳥籠,整天在院中畫地為牢,實在不合他放蕩不羈的性格,他耐著性子忍受著。這段政治生涯中,雖然為朝廷草寫詔書文告,還不時地解答唐玄宗的國政詢問,更多的卻是陪帝王嬪妃宴飲歡娛。他看不起司馬相如是個俳優之臣,而自己也做了俳優之臣。個性上的壓抑,讓他借酒澆愁,在酒後盡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任性而行。他大聲歌吟:“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但得酒中趣,不作富貴求。”

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決定他不可能在朝中呆太久。他的才華讓人敬佩的同時,也讓人妒嫉,李白偏偏不會韜光養晦。他個性張揚,難免會得罪一些小人,胸懷再寬廣的統治者,也難以接受他的不羈。狂放的突出自我,不像中庸之道以群體為榮;狂放的性格遇強則強,遇剛則剛,不像中庸之道不煨不火;狂放的性格剛甚則易折,中庸之道柔韌克百強。做了翰林的李白雖然努力壓抑自己的狂放不羈,但強力的壓迫會使個性的壓力蘊積成勢,隻要有一個宣泄口便會噴薄而發。李白已經狂放到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了,他流連於酒肆,高呼“天子呼來不上船”。一次唐玄宗詔宣李白撰述召令,顛狂大醉的李白讓玄宗寵愛的高力士為自己脫靴,讓貴妃調羹,天子磨墨。他狂得大膽而無畏。他的這種性格為朝廷所不容,權臣小人們在玄宗和貴妃麵前大進讒言,唐玄宗也漸漸疏遠了李白。不被重用的李白更加狂放起來,政治的失意源於他狂逸的性格,同時又推進了他放蕩不羈的性格,他對朝政與現實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從長安帶走了酒仙的雅號和謫仙人的美稱,也帶走了更加狂逸的性格。同情李白的人都認為他的遭遇是封建統治者造成的,其實李白的遭遇和痛苦的根源在於他的個性。從現代人的實用觀點來看,李白是一個文人,一個藝術家。他的性格不適合於在政治上謀求發展,我們應該感謝將李白排擠於仕途之外的力量,因為是他們激化了李白狂逸的個性,把李白推向了詩歌藝術的巔峰,不然我們到哪裏去讀他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詩。

應該說李白的一生是與酒分不開的,他的狂更與酒密不可分。仕途失意的李白始終處在充滿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仕與隱的矛盾之中,因此,李白選擇了嗜酒。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他用酒來表現自己張揚的個性,曠達的胸懷。酒意和仙風來源於李白狂傲飄逸的性格,也根植於他的靈魂深處。李白不是用酒來麻醉自己,因為他是酒仙,醒時是醉,醉時是醒,醉亦醒來醒亦醉,不喝酒時他是狂人,酒入俠腸他是酒中仙。醉之以酒,醒之以酒,入乎酒內,出乎酒外。有了酒,天下王侯盡不在眼中;有了酒,俠腸柔骨天下漫遊;有了酒,就有了詩韻和文采;有了酒,更有了仙風和道骨。杜甫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酒喝得透,人狂得妙,在酒中揮灑真實的自我,張揚生命的熱情,抒發人生的理想,化解失意的苦悶。在醉與醒的界限完全消失後,李白的狂逸性格揮發得酣暢淋漓。讓我們在李白《將進酒》中體會詩仙、酒仙的狂逸性格,品味他狂放、自由的浪漫情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的性格注定不是在鬥室中創作詩歌的詩人,豪放不羈的性格帶動了流浪的腳步。李白帶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帶著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懷走遍了大江南北。他把顛狂與飄逸、真誠與讚美、迷離與失意轉化成生命的激情,注入奇瑰的詩篇,用自己人格的風采發出強有力的呐喊!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人發揮瑰麗的想象,把樓、月、夜結合在一起,把自己溶進其中,詩意曠達浪漫。這就是絕欲孤傲的李白,讀李白的詩,我們就是在讀李白的人。李白的死同樣狂逸得超凡脫俗。酒醉的李白要到水中捉月亮,於是在清澈的水中,李白帶著美好的幻想魂歸天界。也隻有李白才配得上這樣的死法,狂放、離奇而又浪漫。

在李白的性格裏,有莊子的超逸,有儒家的忠孝,有俠士的義重雲天,有道家的離塵超世,有玄學的狂傲不羈。亦儒、亦俠、亦道,儒俠仙相得益彰;亦狂、亦狷、亦逸,狂狷逸集於一身,共同鑄成了他的狂傲豪邁,卓而不群的性格,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瑰麗的詩篇。李白因狂放不羈而命運不濟,但也因狂放不羈才讓他的詩驚天地、泣鬼神。

四、叛逆型性格做人及命運

1、叛逆女王麥當娜

叛逆型性格是逆來順受的反麵,這種人思想激進、勇於向他們所處的環境發出挑戰,因此在世人眼中他們往往是另類。他們對人生進行直接的反抗,不迂回不婉轉,是勇敢的奮鬥者。他們勇於打破常規,另辟蹊徑,不受製於世俗的陳規陋習,經常反其道而行之。叛逆型性格的人敢於詰問社會的病態,對環境有一種強烈的疏離感,因而個性色彩極濃厚。

然而叛逆會導致偏激和失去理智,做事易於衝動、暴躁。當自己的願望和目標與現實狀況存在一定距離時,就容易對現有的社會文化標準和價值觀念產生厭惡、否定的情緒,因而厭己厭世,有時甘於墮落。另外他們的行為往往不被世俗理解,人際關係網也不會太大,所以在內心他們常常是很孤獨的。

麥當娜無疑是因性格而成功,她的叛逆和大膽驚世駭俗,在演藝圈激起一層接一層的巨浪,一舉成為全球偶像。

麥當娜生於一個天主教大家庭,父親是位工程師。她從小的生活安穩而幸福。在她6歲那年,母親突然去世。她的幸福也隨之破滅了,後來父親娶了一位管家作續弦。這使麥當娜極為傷心,一是父親漸漸對她不好。二是她在家中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而且後母又過於嚴厲,麥當娜對她極其討厭。也許是這些原因,使得麥當娜變得具有反抗性。她後來回憶道: “我們家是個非常老式的家庭。我很小的時候,祖母曾懇求我不要和男人出去,要愛基督,做個好姑娘。所以我心目中的女子有兩種形象:要麼是處女,要麼是妓女。”這就是麥當娜對個性的自我剖白。

讀高中時,麥當娜是學校的拉拉隊隊長,常開著她那輛紅車到處亂轉。她心直口快,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不管後果如何。

她也經常參加天主教女子學校排演的各種節目,底特律“摩城之聲”亦是麥當娜的興趣之一。由於她本性中的不安分和反抗情緒,她便與鄰裏的黑人姑娘打成一片。那些姑娘們常在街上按著黑人靈歌節奏跳舞。靈歌曲調對她後來在音樂上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978年,麥當娜隻揣了35美元,心中滿懷著美好的期望來到紐約發展,試圖在舞蹈界名利雙收。她同時在兩個舞蹈班內學習,課餘時間又去一個酒吧幹活,掙來的工資勉強支付生活必需開支,她在紐約最差的區域租了套廉價的公寓。那裏到處是蟑螂,過道裏橫七豎八地躺著醉鬼,空氣中始終彌漫著啤酒的氣味。她常常上課遲到,衣著與眾不同。一身“朋克”式打扮常使同班女生不敢正眼相視。麥當娜喜歡製造讓人吃驚的效果,這一習性至今依然可見。

她時常把她性感的身體部位展現給別人看。在舞蹈上無所成就後,麥當娜認為自己的性格適合於在娛樂圈上發展。於是,她把注意力轉移到音樂上。“我開始學彈吉他,寫歌,開始時覺得挺可怕的,不知道我在幹什麼。但一旦我開始學彈吉他,歌就從我心中流出。哇!就像是發現某種魔力。然後,我對不跳舞也不感到不好受了。”

把麥當娜真正帶入音樂殿堂的是歌手兼作曲家唐·吉爾羅。起先,麥當娜和唐的關係曆時很短。麥當娜正十分關心自己的前途,她想找一種能把音樂創作和舞蹈結合起來的途徑。她仍然潛心於舞蹈,接連不斷地去參加麵試。終於有一次,她拿到了一個跳主角的機會——帕特裏克·赫南德茲搖滾演唱會。由此,麥當娜突然被推舉到娛樂界的頂峰,但不是在美國。

赫南德茲是位迪斯科歌星。當時正以一首《Bom ToBe Alive》走紅世界。他的兩位來自巴黎的主要製作人來美國幫他組織一台赴歐旅行演出的節目。他們一致認為麥當娜具有明星氣質,打算讓她一夜成名。就像麥當娜小時候愛看的好萊塢老電影一樣,她受寵若驚,立即飛往巴黎,在那裏開始接受聲樂訓練。此刻的麥當娜猶如登上了九重天,這一切使她興奮異常。無疑麥當娜的性格適合這種職業,這種生活方式。

然而,事情變得不盡人意。她被製作人帶來帶去,向人展示他們從紐約貧民窟挖出來的小東西;麥當娜隻得裝成是那麼回事,她到處惹事生非,也借此排遣她內心中真正感到的孤獨和思鄉之情。她會常常跑進一家高級餐館,一不要主菜,二不要開胃菜,就要三盤甜食。

她總是毫無定式,出人意料,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一到紐約她便徑直去了教堂。唐繼續給她上音樂課,這一次是教她擊鼓。麥當娜的決心也非常大。吉爾莫兄弟和麥當娜的一位跳舞朋友安吉·斯密特組織了一個樂隊,定期在教堂裏排練。他們白天去打工,留下麥當娜一人在家擺弄所有的樂器。她學會了拉手風琴、彈吉他和擊鼓。麥當娜要成為樂手的雄心大誌使其他夥伴跟他一起“受罪”。他們常常通宵排練,結束時正好吃早點。因此,他們取了一個名字“早餐俱樂部”。這段時間是麥當娜最開心的日子,也感到真正被愛的滋味。這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環境給了麥當娜極大的空間。

狂放不羈、野性十足的麥當娜在紐約時代廣場舉辦了搖滾演唱會,一萬名歌迷聚集,想一睹麥當娜的風采。同一年,在巴黎南端一個公園裏,13萬歌迷與麥當娜共同歡歌,歌聲使得整個城市不能入睡,這一次演出創造了法國搖滾樂史上觀眾最多的記錄。

功成名就的麥當娜這時又瞄準了新方向。音樂錄像帶畢竟規模較小。麥當娜想當電影明星。吃一塹,長一智的她明白光靠決心是不管用的。要想事業進入巔峰,就得有高手相助。

“我想,誰是音樂界最成功的人,誰是他的經紀人?我就要他。”麥當娜相中了邁克爾·傑克遜的經紀人佛萊迪,德·曼。麥當娜一直追蹤他到洛杉磯,闖進他的辦公室,告訴他自己的打算。佛萊迪被麥當娜的大膽所折服,答應做她的經紀人。邁克爾·傑克遜是當今世界當之無愧的搖滾巨星,她選中這位世界巨星的經紀人做自己的經紀人,可見其眼光的獨到和洞察力的深邃。麥當娜的一舉一動無不在展現著自己的個性,為了麵見佛萊迪,她不用任何人的引見,而直接闖進了佛萊迪的辦公室也隻有麥當娜這種性格的人才做得出來。

正當她的生涯向前邁出一大步時,她又幸運地贏得了迪斯科混音之王貝尼特茲,後者曾同比利·喬·邁克爾·傑克遜等巨星合作過。

成功並沒有改變麥當娜豪放狂野的性格,但無疑改變了她的生活。首先是服裝上的變化,接著是人們對她的態度。由於她樹立的性感形象,使得一些精神有些不太正常的人常常在她四周出現。她在街上走時,不認識的男人會突然跑上前來吻她摸她。麥當娜隻好雇保鏢護駕,她因此而獲一點安全感。

瑪麗蓮·夢露是性感明星,麥當娜是搖滾巨星,兩個人的共同個性是野性、激情、瘋狂,麥當娜在性生活上也和別人不一樣,顯示出狂野和開放,不然她就不是麥當娜。

博比·馬丁內斯與麥當娜相識時年僅十六歲。有一天他到朋友基思·哈裏家裏去玩,與麥當娜邂逅相遇。麥當娜一見到馬丁內斯就深深喜歡上了他,認為他長得又青春又性感,尤其欣賞他有一股與自己一樣的野味。而馬丁內斯也迷上了麥當娜。兩人一見麵就開始相互摟著跳舞,跳了一曲又一曲,整個晚上始終不願意分開。

很快,麥當娜與馬丁內斯同居了,他們一共相好了四年,在這四年中,麥當娜和馬丁內斯一直很火熱,從來沒與他冷淡疏遠過。

麥當娜在藝術上瘋狂追求,狂放激進,對性生活也是一種我行我素,無視外物的態度。

她的歌曲名字——《拜金女孩》、 《爸爸別說教》、《像個貞女》等無一不充滿對傳統的反叛,出演的電影《尋找蘇珊》,被稱為“妓女艾麗絲漫遊奇境”,出版的圖書《性》,充斥了雙性、獸性、手淫、多種族的性和配合技巧圖片。麥當娜的反叛沒有極限,她蔑視一切傳統價值觀念和習俗,她以無拘無束的形態展示在世人麵前,就這樣她被1999年《福布斯》列為“美國最精明的商界女傑”、 “美國演藝界最富有的女性”,愛她的人愛到極致,恨她的人恨之入骨,但誰也不否認,20世紀最耀眼的明星非她莫屬。所以她既是聖人、救世主,又是罪人、妖女;既是貞女,又是妓女,離經叛道得竟讓人無法評價。

麥當娜畢竟意誌超人,麵對外界撲來的各種壓力和攻擊,她顯示出一個女強人的驚人耐力和超常的韌性。她雖然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但她並沒有就此躺下;相反,她在等待時機進行反撲,這就是麥當娜的野性。

不久,麥當娜找到了擺脫困境的機會。

1985年7月讚助艾滋病而舉行的義演上,主持人貝特·米德勒在介紹麥當娜時竟然譏諷地說:“她是一個以脫為榮,靠脫起家的歌星。”

人們聽到這蠱惑人心的語言都情緒激動起來,想看看麥當娜到底是怎樣表演的,然而當麥當娜的演唱達到高潮時,仍然沒有一點要“脫”的意思。

這時台下觀眾起哄了。

“脫!”

“脫!”

台下響起了一片“脫”的聲音。

但是,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麥當娜始終沒有按他們的意思去做,相反,麥當娜說: “今天我就不脫了,我要讓你們知道,我不脫你們也會喜歡我的,你們可以拿它來反駁我的對手。”

隻有不拘於常規才能有所突破,在明星雲集、臥虎藏龍的演藝圈,要想與眾不同,得到歌迷、影迷的認可光憑實力是不夠的,性格才是最有魅力的東西,正是麥當娜的叛逆才使她的事業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