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同性格 不同命運
性格分析專家已經證明,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優缺點,聰明的人總是能集各種優質性格於一身,充分利用有益於自身發展的性格成就自己的事業。所以,一切得大成者總是能在恰當的時機和恰當的場合展現出恰當的性格特征,真正做到“讓性格為我所用”。
一、中庸大度型性格做人及命運
1、唐太宗——性格築就龐大的千古基業
唐太宗是典型的中庸性格,因此他的性格裏包含有諸家思想體係的精華。他對臣下的寬容與慈愛像父母對待兒女一樣,顯盡了自己性格中的慈;麵對兄、弟的迫害不動聲色,尋找機會,表現了他性格中的忍;奪宮時,對親生手足毫不手軟,說明了他性格中的殘;既得天下,改變策略,以懷柔政策穩定人心,對邊疆民族不用武力而用招撫,盡展了他性格裏的變。正因為李世民具備了上述性格特征,所以在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出現了人才濟濟一堂的盛大局麵,也使得他的功績獨步千古,事業如日中天。
盛唐之所以“盛”,他的構建者唐太宗功不可沒,他是中國最傑出的封建帝王之一,為中國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年的黃金時代。
那麼,唐太宗為何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他中庸的性格,他把儒、道、兵、法各家之長用得恰到好處,把中國謀略文化中的慈、忍、變、殘用得爐火純青。各家思想,各種方法皆融為己用,且備兼眾長。仁慈時,對下屬像父母對待子女一般;忍耐時,總是一忍再忍,即使有性命之憂,也不為所動;殘忍時,即使親兄弟也毫不留情;權變時,虛心聽取下屬意見,決不肆意行事。正因為有了這一性格特征,他便能遊刃有餘地應對任何複雜的事件。“貞觀之治”是李世民的一生功績,杜甫用“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描繪了唐太宗的英明形象。
慈與殘的統一:唐太宗性格慈的一麵,所謂“慈”,就是慈愛,這種慈愛就像父母對待兒女一樣,是一種無私的給予,比儒家的所謂以德為本的正義原則又高出了一層。因此,慈愛對於個人的修養來說是一種“精神內斂”,“智慧澄澈”的境界,但它與“不敢為天下先”一樣都是一種處世的機謀,然而,慈要比後者深刻得多。以慈服人絕非外在的收服,而是要被收服者心悅誠服。它沒有以理服人的外在性,因此也就避免了被收服者內在情感的疏離,它會受到那些被收服的人永遠地、心甘情願地報答和捍衛。這便是中庸性格之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一次,太宗乘坐小轎出遊,一個衛兵不小心,腳下滑了一跤,無意中拉了一把太宗的龍袍,險些把太宗拉下轎來。衛兵嚇得魂不附體,大驚失色。太宗卻仁慈地說:“這裏沒有禦史法官,不會問你的罪。”而且告誡身邊的人不要把這件事傳出去。觸犯龍體在封建社會是大逆不道的事,按理是死罪,何況一個下賤的衛兵做出這等事來呢?太宗的慈愛寬厚原諒了衛士,衛士感動得涕淚交流。
如果說魏征有能力,有才華,太宗用其為己,他能寬厚仁慈待之,那對待不小心拉了自己衣服的衛兵的態度又如何解釋呢?這實則是一種慈愛。像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對待孩子不是故意而犯錯誤的原諒。“慈”的性格,贏得了朝臣的尊敬和愛戴,侍奉這樣的君王,又有哪位臣子不竭心盡智報效呢?
非魚死即網破的時候,由不得半點猶豫、手軟,彼命不休此命休。李世民深諳此理,他殘忍地除掉了太子和齊王,但絕不濫殺,他采取的策略是“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
李世民與李建成的明爭暗鬥已公開化,並且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帶人埋伏在太子與齊王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太子與齊王前來上朝,李世民的伏兵四起,他親手殺了兄長建成,大將尉遲敬德殺死了齊王元吉,這場宮廷政變就這樣結束了。李世民的政敵已完全消除,從此再也無人能與他爭鋒,不久,唐高祖李淵就讓位給了李世民,即唐太宗。
這場“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李世民這時的性格又給人以殘忍的感覺,因為他設伏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手足相殘,是夠殘忍的了。但不管是當時的人還是現在的人,千百年來,又有誰抱住“玄武門之變”不放,去喋喋不休地責備李世民呢?如果說這是因為“玄武門之變”造就了萬世英主李世民,那在“玄武門之變”前誰能知道他即位後是英主還是昏君,可見李世民性格殘忍的一麵是抹殺不了的。
忍與變的統一:這裏所指的“忍”,不是殘忍,而是忍耐,這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忍耐,它是人在處於劣勢或不得誌時為了將來的發展而采取的一種策略。但這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策略,而是在洞察了一切世事變化的規律以後發自內心的一種情誌。這種忍不僅包括忍受逆境、苦難和屈辱,還包括“樂之忍”、“富之忍”、“權之忍”、“安之忍”等等。總之,它不僅僅是一種修養之忍,還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深刻的智慧,是一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忍,是圓融無害圓融無礙的處世智慧。李世民兄弟三人,太子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聯手對付李世民,而且太子和齊王還有李淵的支持,李世民更顯得勢力不如太子建成了。一次李建成請李世民赴宴,他想毒死李世民,於是,在酒中置毒,李世民飲後腹中暴痛,被送回府後,吐血不止,不知是李建成的毒藥量小,還是李世民抵抗力強,李世民在吐血後竟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此次中毒,雖無確鑿證據證明是建成下的毒藥,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李淵知道後,狠狠地訓斥了建成一頓,他畢竟支持建成,也未對他作什麼處置,李世民知道如果責問建成也討不到什麼說法,況且,建成有父皇的支持,弄不好會激怒父皇。那樣結果就更不好收拾了,他還是忍了。
李建成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隻是方式比上次巧妙了些,但把握也減少了些。他設法說服太祖去郊外打獵,並要幾個皇子相陪。父皇之命,李世民不敢不從,李建成特意派人為李世民挑選了一匹性情暴烈的馬,該馬稍遇刺激,便狂性大發,他想用此法摔死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縱馬追趕一頭麋鹿時,烈馬狂性大發,控製不住,把李世民摔出一丈多遠,險些摔死。後來,李建成又與李元吉密謀,準備在替李元吉出征餞行的宴會上殺死李世民。李世民一忍再忍,直到時機成熟,策劃完成,才發動“玄武門政變”,一舉殺掉了太子建成及其黨羽。這就是李世民性格中的忍,如果他不忍,在第一次中毒後就和建成鬧翻,不知結果會怎樣?第二次從馬上摔下來,雖然都彼此心知肚明,但卻絲毫找不出責備建成的理由,李世民又忍了。如果這兩次在條件和時機都不成熟時,李世民就和建成鬧翻真不知他的命運會怎麼樣?
慈、忍、殘其實都是手段,而變才是目的,李世民講究與世推移,隨時而變。“玄武門之變”後,他登上了王位,當時,太子建成的部下遍布全國各地,一時人心惶惶,許多人準備造反。這時 李世民又隱去了殘忍性格,他決定不用高壓手段,采用懷柔政策。他派魏征為特使,給以便宜行事的權力,讓他去太子勢力較為集中的河北一帶安撫人心。魏征到了河北,見到兩輛去長安的囚車裏麵裝著“玄武門之變”中逃走的李建成的部下李治安和李思行,魏征說:“我來這以前,朝廷就已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如今又把他們逮捕,豈不是自食其言,失信於人嗎?如今我來招撫還恐怕人家不願相信我,怎麼能把人押送長安呢?臨行時,皇上讓我便宜行事,把李治安和李思行放了,讓他們跟我一起去招撫別人,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別人都同意魏征的意見,他們放了那兩個人,並給唐太宗寫報告,由於唐太宗的正確做法,很快就安撫了河北一帶,自己的政權才算鞏固下來。
“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一頁,而這一切的取得與李世民的中庸性格有關,他把中庸中的各家智慧用得恰到好處,各家方法也融為己用,不管是收攬人才,還是治政方針,他都能依中庸之道而行,試想如果沒有這種性格又怎能構建出他那龐大的千古基業呢?
2、李嘉誠——寧虧自己,不虧大家
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企業主的角色不盡相同。而企業主下屬的輔佐人才,在不同的階段亦不相同。在企業創立之初,企業主最希望有忠心耿耿、忠實苦幹的人才。創業階段是艱苦的,如果沒有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共識,很容易見異思遷。請看李嘉誠的寬容性格:創業之初,李嘉誠身體力行,身先士卒,為大家樹立榜樣。另外,李嘉誠寧虧自己,不虧大家,使企業富有凝聚力。創業之初,長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樣,鮮有跳槽者,這不能不說是李嘉誠創造人和的成功。
李嘉誠留人先留心。李嘉誠平易近人,對下屬關照入微,林燕妮對此更有深切體會。她曾因主持廣告公司,而與長實有業務往來。廣告市場是買方市場,隻有廣告商有求於客戶而客戶絲毫不用擔心有廣告無人做。這樣,自然會滋長客戶尤其是像長實這樣的客戶頤指氣使、盛氣淩人。
林燕妮回憶道:“頭一遭去華人行的長江總部商談,李嘉誠十分客氣,預先派了穿長江製服的男服務員在地下電梯門口等我們,招呼我們上去。
電梯上不了頂樓,踏進了長江大辦公廳,便換了個穿著製服的服務員陪著我們拾級步上頂樓,李先生在那兒等我們。
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衣濕淋淋的,李先生見了,便幫我脫下,他親手接過,親手替我掛上,不勞服務員之手。”
雙方做了第一單廣告業務後,彼此信任,李嘉誠減少參與廣告事宜,由洪小蓮出麵商談下一步的售樓廣告。
“有時開會,李先生偶爾會探頭進來,客氣地說:‘不要煩人太多呀!’
我們當然說:“愈煩得多愈好啦,不煩我們的話,沒有生意做!”
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是好人緣的基本保證。人緣好,生意就好。
李嘉誠在談到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時說:“員工是替公司賺錢的,是對公司有貢獻的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就憑他們對整個家庭的巨大貢獻,他們也實在應該取其所得。”
“不是老板養活員工,而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公司應該多謝他們才對。”
“對我自己來說,股東相信我,我能為股東賺錢則是應該的。我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我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李嘉誠深深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真理。
李嘉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是一貫身體力行。一支同心同德、肯替上司賣命的軍隊才會無堅不摧。一個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沒有員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公司如何能賺大錢?而要員工全心全意工作,將心比心,就要讓員工得到他們勞動的所得,關心他們的利益。員工養活公司及感謝員工的觀念,無疑是李嘉誠企業成功的一條訣竅。
李嘉誠談到行政人員的職責及辦事效率時說:“我們所有的行政人員每個人都有他的職責,有他自己的消息來源、市場資料。當我們決定一件比較大的事情就派上用場了。”
“我自己在外麵也很活躍,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場信息。”
“決定大事的時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清楚,我也一樣召集一些人;彙合各人的資訊一齊研究。因為始終應該集思廣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這樣,當我得到他們的意見後,看錯的機會就微乎其微。這樣,當各人意見都差不多的時候,那就絕少有出錯的機會了。我很不喜歡人說些無聊的話。開會之前,我會預先幾天通知各人準備有關資料。到開會時,他們已經預備了所有的問題,而我自己也準備妥當。所以在大家對答時,不會浪費時間。因為如果你想精簡,而你的下屬知道你的想法,也就能夠做出好的配合,從而提高辦事效率。”
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終究也脫不了凡胎。是人,就終究有力所不及,有大意疏忽。
李嘉誠以穩健著稱,其超人之處在於以其超人的腦袋尚且集思廣益,力求圓滿。
李嘉誠在談到量才用人時說:“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好像大象食量以鬥計,螞蟻一小勺便足夠。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又像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需要用五百匹馬力去發動,而其中一個附件隻需要半匹馬力去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五百匹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發揮其另一個作用。
就如在戰場,每個戰鬥單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帥未必對每一種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純熟,但最重要是首領亦十分清楚每種武器及每個部隊所能發揮的作用……統帥隻有明白整個局麵,才能做出出色的統籌和指揮下屬,使他們充分發揮最大的長處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自強堅毅型性格做人及命運
1、馬丁·路德——為正義決不屈服
1968年4月4日,美國田納西州的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被暗殺了,所有關心人權的人們,都為這一事件而悲憤,整個世界也為之震驚。
這時,距林肯簽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已經有100多年了,但黑人仍然沒有完全自由,他們仍受到各種歧視,沒有被白人社會承認,而馬丁·路德·金為此終生努力,始終沒有停止過。
馬丁·路德·金出生於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的黑人家庭。幾乎從他記事之日起,就深刻地體會到了屈辱和不平。因為大城市裏,黑人被禁止進入專為白人設的學校、戲院、餐館、公園等場所。這種把人分成優劣、歧視黑人的行徑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靈,使他在潛意識中萌發了改變現狀的決心。
馬丁·路德·金聰敏過人,他中學沒念完,15歲就進入大學學習。大學畢業,他成了一名牧師,此後,又取得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學位。1954年,教會派他到蒙哥馬利市擔任牧師之職。
1955年12月1日,這天晚上,一輛公共汽車在街中心的一個車站停下後,黑人女裁縫帕克斯提著許多東西上了車。當地法律規定,公共汽車的前排座位是給白人乘客享用的,而黑人乘車隻能站在車廂的後麵。帕克斯當時實在太累了,而且當時車上隻有稀稀拉拉的很少幾個乘客,所以帕克斯就把法律一事放在了腦後。
上車以後帕克斯就在前排找了個位子坐了下來。汽車停靠下一站時,上來了幾個白人,司機吹胡子瞪眼地嚷道:“黑鬼,還不滾到後麵去。”黑人乘客紛紛離座躲到車廂後麵,帕克斯因為太累了,仍坐著不動。
蠻橫的司機見狀不禁火冒三丈,立即叫來警察,把疲憊不堪的女裁縫關進了監獄。
在本城黑人中帕克斯是很受人尊敬的,因為帕克斯在平日裏對人非常熱心。當她被捕的消息傳開後,黑人們群情激奮。
為了聲援帕克斯,黑人推選了26歲的馬丁·路德·金牧師為代表,開始到處演說,馬丁·路德·金雖然當時非常年輕,但是卻敢作敢為,有一股拚勁,再加上他的演說非常鼓舞人心。他號召全城的黑人在法院審理帕克斯一案時,一律都不要去乘坐本地的公共汽車,除非當局保證黑人在公共汽車上能得到與白人平等的待遇。
堅定的馬丁·路德·金知道要想黑人和白人真正平等,隻能依靠黑人們自己的奮鬥,他相信並堅持著這一信念。
當時大多數黑人並不相信這場鬥爭會取得勝利,可是當他們聽了馬丁·路德·金的演說以後,都非常積極地響應他的號召。一時間所有的黑人都寧可步行十幾裏路上下班,也不去乘坐公共汽車了,這一場運動一下子使汽車公司的收入下跌了65%。
他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使他成為黑人們的精神領袖。
黑人抵製乘坐公共汽車的運動還在繼續進行,蒙哥馬利市對此事已經沒有辦法了,三個月以後政府隻好以“非法組織人民抵製乘坐公共汽車”的罪名,逮捕了馬丁·路德·金牧師以及他的戰友仃刁。
馬丁·路德·金被抓以後,黑人運動更是日益高漲,後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隻好宣布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歧視違反憲法,並釋放了馬丁·路德·金等人。
馬丁·路德·金出獄後,他的性格使他一刻也不放鬆,立即到全國各地去組織、發動黑人和白人一起反對種族隔離的法律。但是他主張用和平的方式進行鬥爭,並不讚成使用暴力,他清醒地知道在和平年代,暴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963年他率領二十五萬黑人和白人和平進軍華盛頓,當遊行隊伍聚集在林肯紀念堂前的廣場上時,他發表了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說。他慷慨激昂地說:“我們堅定地認為這條真理是不用證明的——人人生下來就是平等的。”他用不可辯駁的事實,痛斥了種族歧視政策。第二年十二月,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之後,他為爭取黑人選舉權而奔走,由於他的努力,國會通過了新選舉法的修正案。他為黑人贏得了公民選舉權。但是,馬丁·路德·金的這一切努力遭到了種族主義者的嫉恨,他們用非常卑劣的手段暗殺了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的名字和他那篇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人們都為他頑強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堅強不屈而讚歎。
2、林肯和馬維爾——敢闖敢拚,勇於嚐試的性格
林肯(1809-1865)是美國第16任總統,當職期間簽署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將奴隸製度廢除。馬克思曾對他做出這樣的評價:“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使他成為美國人的敬仰偶像的根源是什麼?不是曆史給他的機遇,不是上帝給他的指引,是他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性格。
馬維爾是法國的一位記者,曾經去采訪林肯。
他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想過廢除黑奴製度,《解放黑奴宣言》早在他們任職期間就已起草好了,可他們最終未能簽署它。總統先生,他們難道是想把這一偉業留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笑道:“可能是吧。但是如果他們意識到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似懂非懂,但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
林肯遇刺去世50年後,馬維爾偶然讀到林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才算找到了答案。林肯在信中談到了他幼年時的一段經曆:“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裏麵有許多石頭。正因為這樣,父親才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買下來。有一天,母親建議把那些石頭搬走。父親卻說:‘如果那麼容易搬,主人就不會這麼便宜賣給我們了,那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緊緊連著的。’
過了一段日子,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和我們在農場幹活。母親又建議我們把這些礙事的石頭弄走,於是我們開始一塊一塊地搬那些石頭。很快,石頭就被搬走了,原來那隻是一塊塊孤立的石塊,並不是父親想像的與山相連,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能把它們晃動了。
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僅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而已。”
此時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了,也就是在這一年,他下決心學習漢語。三年後,1917年,他在廣州以流利的漢語采訪了孫中山。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成功的機遇其實就在眼前,隻要我們有敢闖敢拚、勇於嚐試的性格,就能把機遇握在手中。如果林肯是個安於現狀、唯唯諾諾、優柔寡斷、不堪一擊的人,那麼他可能隻是個過眼雲煙的總統,或者根本就當不了總統,黑奴可能今天都得不到解放;如果馬維爾隻圖安逸、不思進取,他又怎麼能在晚年學會漢語,有機會和孫中山一敘呢?
3、卡耐基——先幹了再說
這是卡耐基成名之前的一個故事。
他是一個世界級名人,他寫的書在全球暢銷不衰。在他沒有出名之前,一次在“本雪爾文尼亞”鐵路分段做臨時工……
那天早晨,在去辦公室路上,卡耐基發現一輛被撞毀的車子堵住道路,運輸陷於混亂。可是當時鐵路分段長不在,因為這樣的事情要分段長才有權處理。
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
最保守的辦法就是什麼也不做,因為隻有鐵路分段長才有權力發出調車的命令,別人如果不經批準就貿然去做,會受到處分或被炒魷魚。
卡耐基看到這種情況,可能也沒有考慮這麼多,自己就發出調車的命令……
等段長回來的時候,阻塞的鐵路已經暢通了。段長很驚訝,但什麼也不說。後來,鐵路局局長也知道了這件事,他十分讚賞卡耐基的做法。不久卡耐基便升為分段長的私人秘書。到了24歲時,他成了這條鐵路的分段長。
我記得前些年看過一篇報告文學,題目記不住了,但是其中有一個情節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個從戰爭年代過來的工程兵,他發誓,全國解放以後,要在祖國的大江大河上架設更多更好的大橋。解放後,他如願以償,當上了某黃河大橋的總指揮。在一次淩汛中,上遊的冰塊排山倒海壓過來,快要完成的幾根橋墩有被衝斷的危險。
一個年輕的工程師提出:炸掉中間那根擋住大冰的橋墩,挽救其餘的十來根橋墩。
擺在這位總指揮麵前有兩條路:
一是批準這位工程師的建議,炸掉這根橋墩——這根橋墩價值百萬元,如果指揮不當,浪費了國家資產,總指揮是要負責任的。
二是將這位工程師的建議報告上級部門,上級部門批準炸毀,即使炸錯了他也沒有責任;如果上級部門不批準,衝垮了其他橋墩,他也沒有責任。
可是時間不允許他這樣做!
經過驚心動魄的思想鬥爭,他選擇後者。
由於情況危急,那位年輕的工程師和很多大橋工人自作主張,炸掉了那根橋墩,其他的橋墩沒有被衝毀,那位工程師在搶險中犧牲了……
那位總指揮為什麼不敢“幹了再說”,就是怕負責任。
三、豪爽型性格做人及命運
1、豪霸天下的曹操
有人說曹操是奸雄,有人說曹操是英雄,如果從性格看人物,曹操應是一個豪強,豪氣加霸氣是曹操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少年起事,率軍東征西討,歌詠抒懷無不表現了他的豪氣,敢為天下先,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北方,又顯示一個軍事家的霸氣。
曹操從小博覽群書,鑽研兵法,喜歡玩飛鷹、養犬、打獵習武。他文武並施,禦軍30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軍傳”,開創了軍事統帥注解兵書的先河,他曾廣泛收集整理東漢前各家軍事著作,編成《兵法接(節)要》;並第一次為軍事巨著《孫子》作注;還從《孫子》82篇中取其精華,將其縮編為13篇,加以注解,他還著有《兵書十三卷》、《步戰令》、《軍令》、《皇博法一卷》、《太公陰謀解三卷》等14部兵書。
曹操具有雄謀大略和傑出的領兵藝術與指揮才能,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他審時度勢,打起了“興義兵,誅暴亂”的旗幟,實行屯田製度,依法治軍治國,堅持用人唯賢的方針,“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中國曆史上名副其實的文韜武略的主帥。他戎馬一生,帶領和治理過百萬大軍,是嚴於治軍、善於將將、工於心計的卓越軍事統帥,他從陳留起兵到洛陽去世,指揮著千軍萬馬在戰場上拚博50餘場,擒呂布、滅袁紹、征烏桓、破劉表,以及晚年的三征孫權,四征漢中,在南征北戰中創造了軍事史學家公認的典型戰例——“官渡之戰”,他削平了北方各強大豪族割據勢力,為重新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這些勝利無一不與人的個性有關。
曹操豪爽豁達的個性還表現在其氣度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詞,更是對一代豪強的性格總結。
曹操躍馬揮鞭,往來馳騁,並不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獨騁圖”,而是在他麾下有著一個千軍萬馬,山呼海嘯的群英譜。這一壯闊的場麵來源之一便是曹操的博大胸襟和豪爽個性。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他為實現政治理想要延攬天下人傑的思想。山不嫌棄塵土亂石才稱其為高,海不嫌棄涓涓細流才稱其為深,我隻能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士。”才能把天下統一在我的麾下。曆史上的曹操,也正是這樣做的,由此可見其氣度的恢宏。
曹操政治抱負宏大,在用人上氣度不凡,也有個性豪爽的一麵,在他與袁紹起兵的對話中,就充分表現出來了。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韋不輯,則方麵何所據?’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孫權是三國時期吳國的統治者,比曹操小27歲,當是曹操的後輩,曹操從公元190年起兵,到208年揮師南下,整整19年,幾乎是大戰必勝,沒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時,因遇到孫權等人的頑強抵抗而慘敗於赤壁。這一敗,使曹操要達到的政治目標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虎虎有生的新一代領袖人物。發出慨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後期,他不止一次地發出過這樣的感歎,並采取過多種措施,想把孫權拉過來。雖是政敵,也是讚揚不已,這正是其豪爽性格的直接表露。
曹操的性格構成,是由高能核心人才素質與封建政治家權謀品行對應組成的,具有互補性,前者可以概括為“雄”,後者可以概括為“奸”。奸雄統一在一起,即雄中有奸,奸中有雄。究竟雄的性格素質在什麼情境下占主導地位,奸的性格在什麼情境下占主導地位,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其“豪”的一麵。
曹操胸懷大誌,目光遠大,善於決策,董卓之亂導致了豪強混戰的局麵,北方就出現了如公孫讚、袁術、陶謙、呂布、劉表、劉備、曹操和袁紹等地主武裝,割據州郡,稱霸一方,互相攻伐,擴大勢力,分裂天下。其中最有優勢的是袁紹,雄踞中原,據冀、青、幽、並四州之地,名噪天下,大有統一天下之勢。而曹操當時雖實力不強,但雄心勃發,問周鼎之誌,在戰略上蔑視諸多豪強,他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吐露了這種情懷。
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塚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為宗室,乃守產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如何?”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列舉了諸多豪強,曹操均一一否定了,不排除英雄氣盛這一因素,但從其談話中透出的英雄標準,以及評價結果,更能看出其豪爽雄霸的個性。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要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麵,統一中國,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此話雖然不甚謙虛,倒也一語中的。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個性品行有時也能從其詩文上窺其一斑。
曹操北征烏桓時,路過碣石山,望見東邊的大海,波濤洶湧雄奇壯觀,曹操不禁意氣風發,氣概昂揚地寫下了他的經典名作《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從生,百草奉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首詩被後代學者認為是曹操最出色的詩作,詩作給人有“吞吐宇宙氣象”的心胸及壯誌,人說詩人有詩人的性格,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性格,而此時的曹操則是這兩者的結合,這難道還不是曹操雄才加霸氣的心胸和氣度的寫照嗎?試想一下這樣豪爽霸氣的性格和氣質又有幾人能比?隻能具有像曹操這樣個性豪爽霸氣的英雄才能作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