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會雙贏 合作共進(1 / 3)

第四章 學會雙贏 合作共進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野狼把小鹿撲倒,獅子便上前—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野狼平分這隻小鹿,於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拚命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受了很重的傷,無法享受美味。

好心善良的人常想,如果獅子不起貪念,和野狼共享那隻小鹿,那不就皆大歡喜了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零和遊戲”,也就是“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單贏”。

一、成功有賴於團體協作

由於競爭成為日常生活各個領域中一種無處不在的現象,團結互助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今競爭的社會更需要合作精神。事實上,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成功的人士都是善於合作的人。

李嘉誠的名字在海內外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分析他成功的一生,助他走向輝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合作,善於和各類競爭高手團結協作。在他的麾下,聚集著這樣一群人:

霍建寧,畢業於香港大學,後去美國留學,1979年學成歸來被李嘉誠收歸長江實業集團,出任會計主任。1985年被委任為長江實業董事。他有著非凡的金融頭腦和傑出的數字處理能力。

周千和,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追隨李嘉誠,是與李嘉誠先生南征北戰多年的創業者,他勤勞肯幹,真誠待人,為人處事嚴謹精明。

周年茂,周千和的兒子,曾在英國攻讀法律,對各項法律條文了如指掌,是經營房地產的老手,屬書生型人才,被李嘉誠指定為長江實業發言人。

洪小蓮,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就是李嘉誠的秘書,跟隨李嘉誠20餘年,為李嘉誠立下了汗馬功勞。她精明強幹、雷厲風行,頗有“女強人”之風。

上述四員大將均屬創業奇才,李嘉誠把他們攏在自己帳下,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擁有人才的大老板。因為他深深明白,成功離不開團結協作。今日這種經濟競爭,說到底更是一種人才的競爭。如果擁有了各種人才,並誘導他們貢獻自身的努力和聰明才智,就能在競爭中取勝。

李嘉誠還采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把團結協作運用得淋漓盡致。為了避免東方式的家庭化的企業管理模式,他在 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大膽啟用洋人。Erwin Leissner是他高薪聘請的第一位洋人,請來之後,立刻遭到大家的反對。但是,李嘉誠卻不為所動,而是任用Erwin Leissner做了總經理,負責日常行政事務。接著,他又聘請了一位美國人PaulLYons做經理,由他配合原來的200位基層管理人員實行企業的國際化管理。20世紀80年代,他又大膽啟用了英國人馬世民。馬世民聰明好學,積累了大量融合東西方企業管理精華的管理經驗,是個難得的人才。當時,雖然馬世民還名不見經傳,但李嘉誠卻提升他做了和記黃浦董事兼總經理。

由李嘉誠一手構建的這個擁有一流專業水準和超前意識、組織嚴密的“內閣”,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李嘉誠財團之所以能夠成為跨國財團,和他周圍那些能幹的中國人、外國人是分不開的。尤其是李嘉誠大膽啟用的那些外國人,在幫助他:走出亞洲,走向世界方麵既充當了“大使”又充當了衝鋒陷陣的“士卒”。正如一家評論雜誌所稱道的“李嘉誠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了中西方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如今,李氏王國的業務包括房地產、通訊、能源、貨櫃碼頭、零售、財務投資及電力等,十分廣泛。試想,如果李嘉誠先生不與他人合作,僅靠一個人的力量,縱使他有三頭六臂,也不能創造如此宏大的事業。因此,李嘉誠的成功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團結協作的成功。

“君子和而不同”,與人合作並不等於一味地遷就別人。合作講究的是求同存異、共同奮鬥,使雙方產生合力,適應工作的推進與發展。

團體好比是活生生的、不斷進化的有機體,它們是由處於複雜的和充滿活力關係之中的個體構成的。就如在一場球賽中,“沒有號碼你無法分辨運動員”一樣,一個團體要有效地發揮作用,就需要你識別出誰是“運動員”,他們彼此關係的性質,以及決策權是如何分配的。在一個你不熟悉的新團隊中,弄清這些情況是特別重要的,它可以為你提供一個你在其中能說話和回答的“思考環境”。

二、你先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

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你常常因為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而感到委屈、苦惱,甚至怨恨。自尊心人皆有之。在社會交往中,你處處尊重別人,同樣別人也會處處尊重你。自尊的人在交往中很有自信心,在與他人見麵和交談時能夠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簡而言之,自尊就是自己瞧得起自己,不因自己的地位低微而自賤,也不因職業平凡而自卑。可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做不到這一點,覺得自己這也不舒心,那也不如意,自怨自艾,妄自菲薄。

自尊心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無論他是高高在上的一國領袖,還是沿街乞討的流浪者。然而,在待人處世方麵,我們往往是過分地強調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把別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腳底下。

有一個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寫作業,特別是數學,那些加、減、乘、除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障礙。這就難免會出問題。有一次數學測驗他得了49分——全班就他一個人掛“紅燈”,數學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怒氣衝衝地當著辦公室許多老師的麵就把他狠批一頓:“你數學到底怎麼學的?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及格,你還有指望嗎?……”他那時還小,對老師說的許多詞語並不十分明白,但他的小小的自尊心是明顯地受到傷害了,而且印象很深,直到成年後還能回想起那個令人傷痛的場景——當著許多老師的麵,被無情地數落……

後來他就真的“沒有了指望”,數學課經常無故缺課,他對那門課產生了厭倦,對教課的老師產生了反感,他討厭她。幸虧父母發現及時,給他補了許多課,才使他期末考試“幸免於難”。後來過了一年後換了個數學老師,老師盡管在上課時極其嚴肅,對作業要求也很嚴格,但他從來不發脾氣。知道這個孩子基礎差,老師總是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捕捉住這個孩子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然後對他鼓勵。這使他信心大增,對數學逐漸產生興趣。直到現在,他一直對那位有著一顆仁慈之心的老師心存感激。

故事說明了一個簡單但又常常為人所忽視的道理:沒有人願意被別人傷及自尊,人們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讚美。許多人看著不順眼就想指責別人,別人一有失誤就抓住“把柄”加以“發揮”,似乎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但誰又能去考慮那些自尊心被深深傷害了的人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