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立刻行動 抓住機遇
培根指出:“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其實,在主動進取的人麵前,機會完全是可以“創造”的。隻是消極等待機會,這是一種圖僥幸的心理。
一、當機立斷才能謀大事
做人必須要有這樣一種個性:當機立斷,臨難不慌,以此來解決眼前難題。
機勇者,臨危不懼,臨難不驚,機勇沉著,鎮定自如,諸葛亮的“空城計”,即顯示出戰略家的膽略和個性。
三國時期,吳蜀兩國經常聯兵攻打魏國。這便是蜀將諸葛亮的“聯吳抗曹”政策。公元208年,曹操占領荊州後,統率水、陸兩軍數十萬,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東吳。東吳與劉備聯軍,共同抗擊曹操。周瑜和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有四患,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大戰勝利後,諸葛亮便乘機占領了荊、益兩州,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他自己也官拜丞相。劉備死後,他便輔佐劉禪,主持軍國大事。
馬謖是蜀國的將領,得諸葛亮器重,遷任為參軍。公元229年,諸葛亮興兵攻魏,命令馬謖督諸軍為前鋒,與魏將張邰大戰於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布署,指揮失宜,最後為張邰所敗。諸葛亮的興兵計劃遭到破壞,被迫退兵漢中,將馬謖下獄,馬謖後來死於獄中。曆史故事“孔明揮淚斬馬謖”講的就是這個曆史事實。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很惱火。但魏兵在大將軍司馬懿的率領下,卻窮追不舍。諸葛亮畢竟是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方麵將馬謖抓捕入獄,以振軍威,以嚴軍紀,同時他又冷靜地思考對策。他想,以自己的兵力直接迎戰司馬懿,毫無勝利的希望,如果倉惶逃跑,司馬懿肯定繼續追殺,可能要當俘虜。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左思右想,諸葛亮迅速做出軍事布署:急喚關興、張苞,吩咐他倆各引精兵三千,急投武功山,並鼓噪呐喊,虛張聲勢。命令張翼引兵修劍閣,以備退路,命令馬岱、薑維斷後,伏於山穀之間,以防不測。並命令將所有旌旗隱匿起來,諸軍各守城鋪。命令將城門大開,不要關閉,每一城門用二十軍士,脫去軍裝,打扮成一般的平民百姓,手持工具,灑掃街道。其他行人進進出出,沒有一點緊張的表現。吩咐完畢,諸葛亮自己身被鶴氅,頭戴華陽巾,手拿鵝毛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來到城樓上憑欄而坐,然後命人焚香操琴,顯得若無其事,安然自得。司馬懿前鋒部隊追到城下,卻不見城內一點動靜,隻見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賞景,感到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諸葛亮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不敢貿然前進,便暫停下來,急速報與司馬懿。大將軍司馬懿以為這是謊報,便命令三軍原地休息,自己則騎馬飛馳而來,要看個究竟。果然,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悠閑自在,根本沒有什麼恐懼和驚慌的表情。
一個人具備當機立斷的個性,才能謀大事、成大事,否則猶豫不決就會一事無成。有些人總是前怕狼後怕虎,最後耽誤的還是自己。
二、強者總是主動創造機會
—個強者,總能創造出成功的契機。因為強者總是以無所畏懼的姿態活躍於社會的各個層麵,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創造、發現機會、利用機會的專家。
在當今世界經濟界,幾乎無人不知比爾·蓋茨。這位毛頭小夥子原是身無分文的窮學生,幾乎是一夜間成長為世界首富,其機遇正是來自於智慧。
比爾·蓋茨,1956年出生於美國西雅圖郊外的華盛頓湖畔。母親瑪麗是一位社會活動家,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律師。
小蓋茨真是個天才,從小酷愛讀書。他所買的書不全是童話和小人書,而以成人作品居多。他最喜歡連續幾個小時閱讀《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其熱情和興趣非常人能比。蓋茨是個精力旺盛、非常好動的孩子。
1972年,蓋茨和艾倫創立了交通數據公司。1973年秋,蓋茨考入哈佛大學,被獲準同時攻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允許任意選修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的課程。在此之前,蓋茨被公認為是數學天才,他也曾一度想成為一名數學家,但到了哈佛之後,他很快發現有人比他還有數學天分,這曾使他感到沮喪。於是,一門心思鑽研電腦,認定這是自己的生財之道。這期間,他同艾倫一起編製了BASIC程序。這一成功使蓋茨和艾倫非常高興。蓋茨心中豁然開朗,他意識到他真正的興趣在於計算機,他的使命在計算機,他的未來在計算機。從某種程度上講,他來到世界就是為了開創一個新的產業,為人類開辟一個新的天地。後來,在艾倫三天兩頭的勸說下,蓋茨動搖了讀完哈佛的信念,在大三時退學,與艾倫一起創辦了微軟公司。
隨著微軟的發展,蓋茨大力收攏人才,公司的業務越來越好。在此基礎上,蓋茨確定了向“應用軟件”進軍的企業發展戰略,從而使微軟產品成為軟件產品行業的標準。
1986年3月13日上午,微軟股票正式上市,開盤價25.17美元,立即成為搶手貨。一年後,微軟股票已衝至每股90.75美元,31歲的蓋茨因其持股而成為億萬富翁。
1995年,美國《福布斯》雜誌把蓋茨列為該年度世界十大富豪之首,在計算機世界的搏擊中,他聚集了近400億美元的巨額資產。他擁有的不僅是資財,更重要的是他領導並開創了個人電腦領域的新篇章,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愛迪生和福特。從一位技術人員成長為企業家,他體現的是數字化時代。
蓋茨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全身剝光,一個子兒也不剩,扔在沙漠中心,但隻要有兩個條件——給我一點時間,並讓一支商隊路過,不需多久,我又會成為億萬富翁。”
比爾·蓋茨的巨額財富,讓人產生深深思考。勞動創造財富,這是自古至今人人皆知的道理。令人感興趣的是這種迅速擴大的財富來源。它沒有大規模的生產,沒有大規模的原材料消耗,沒有大規模的產品堆積,它擁有的資源是知識和人的智慧。 “開發部”是微軟的核心,每個人擁有一個大約隻有五平方米的辦公室,除了一把椅子和4—5台電腦外,幾乎見不到其他任何東西;它所進行的國際貿易基本是無形的,但價值與作用卻難以描述。它的用戶散布到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而且還在日益增加。
蓋茨作為世界首富,他的成功說明,現代社會是智慧創造財富,而不是機器、設備、原材料創造財富。這昭示著在知識經濟社會裏,自然資源的作用已遠不如以前,知識的積累和智慧成為創造財富更為有效的因素。
下麵講述了一則拿破侖對待“時機”的小故事。當拿破侖率領軍隊向阿爾卑斯山進發前,所有的士兵和裝備都經過嚴格細心的檢查。破的鞋、穿洞的衣服、壞了的武器,都馬上修補或更換。一切就緒,然後部隊才前進。統帥的精神鼓舞著戰士們。
“從這條路走過去可能嗎?”拿破侖問那些被派去探測伯納稱之為死亡之路的工程技術人員。“也許吧。”回答是不敢肯定的,“它在可能的邊緣上。”“那麼,前進!”小個子不理會工程人員講的困難,下了決心。
戰士皮帶的閃光,出現在阿爾卑斯山高高的陡壁上,出現在高山的雲霧中。每當軍隊遇到特殊困難的時候,雄壯的衝鋒號就會響徹群山之巔。盡管在這危險的攀登中到處充滿了障礙,致使隊伍延長到30公裏,但是他們一點不亂,也沒有一個人掉隊。4天之後,這支部隊突然出現在意大利平原上了。
強者所以能成為強者,就是因為強者往往能夠抓住任何稍縱即逝的機會。拿破侖的軍隊就是這樣。在別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在拿破侖那裏都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這是因為拿破侖看到了隻有強者才能戰勝的困難,看到了隻有強者才能把握的機會。從而突破各種困難,牢牢地把握了戰局。
一個機遇巨浪淹來,有人乘浪頭扶搖直上,有人仍舊停留在波浪的穀底。隨著機遇的翻滾,人際之間,財富的多寡、身份的高低,不斷在發生變化。機遇每來一次,社會的麵貌就改寫一次。
機遇影響一個人的升沉起伏,同時也在重新劃分人際之間高低上下的地位。
個人的成功,得靠當事人長期刻苦奮鬥,僥幸成功的事例畢竟不多。因此,我們不宜過分誇大機遇的重要性。另一方麵,社會麵貌的變化,是政治、經濟、社會各種變化交互作用的結果,有著甚為複雜的因素。
培根指出:“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其實,在主動進取的人麵前,機會完全是可以“創造”的。隻是消極等待機會,這是一種圖僥幸的心理。
人不僅要把握機遇,更需千方百計,伸長觸角,張大觸須,創造機遇。走向成功的人,絕不是一個逍遙自在、沒有任何壓力的觀光客,而是一個積極投入、持之以恒的參與者。善於製造機遇,並張開雙臂迎來機會的人,最有希望與成功為伍。積極創造機遇,也正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人生態度。
機遇是創造主體主動爭取來的,主動創造出來的,它絕非上蒼的恩賜。機遇是珍貴而稀缺的,又是極易消逝的。你對它怠慢、冷落、漫不經心,它也不會向你伸出熱情的手臂。主動出擊的人,易俘獲機遇;守株待兔的人,常與機遇無緣,這是普遍的法則。你若比一般人更顯出主動、熱情的話,機遇就會向你靠攏。機遇最喜愛善於進攻、有挑戰性格的人,並樂意為其“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