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設計性格 指引命運
弗蘭西斯·培根說:“性格決定命運,而人是自己性格的設計師和創造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主導自己的性格,成為駕馭自己性格的真正主人。
一、兒時生活決定性格形成
一個人性格形成的所有線索,都可以在兒時的生活中找到。有“世界第一CEO”之稱的傑克·韋爾奇認為,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歸功於父母對他習慣的形成。
接受失敗,是參與競爭的必要心理準備。強者經由失敗的砥礪,會強本固我愈挫愈堅;而弱者遭受失敗的蹂躪,往往會自暴自棄。
一次本可取勝的冰球比賽卻遭受敗績,小韋爾奇沮喪之極,憤怒地將球棒摔向場地邊。他的母親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走上前去一把揪住他的衣領,大聲吼道:“你這個窩囊廢!如果你不知道失敗是什麼,你就永遠都不會知道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如果你不能接受失敗,你就不要來參加比賽!”
母親的當頭棒喝,使小小的韋爾奇猛醒:要勝利首先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
人們往往會躲避和忌口失敗,而實際上失敗給你的東西遠遠大於成功。不知道挫折和失敗,怎麼能夠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敢於承認並坦然麵對失敗,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自信。一個人走向成功要經受千萬種磨練。能夠經受涅磐而走出陰影,非有堅強的意誌與自信不成。
韋爾奇在後來的商業生涯中,坦然接受失敗,並從每一次的失敗中收獲更多在成功中不曾收獲的東西,以豐富他作為世界級商業領袖的寶藏。
年幼的韋爾奇,從母親身上獲得了許多性格特質,使其終生受用不淺。
母親擅長分析人的性格特征。她說,“在一英裏之外就能嗅出騙子的味道”。對於遇到的每一個人,她總是要有所評論。這些評論不見得100%準確,但卻100%地在韋爾奇幼小的心靈中種植了一種觀察人、評判人的習性。這種習性,對韋爾奇來講是太重要了。他後來曾經把商業成功的經驗歸結為六個字:“人為先,策為後”。如果不能擅長於分析 “人為先”的話就無從提起。
韋爾奇發現,他後來的許多管理理念,都可以從母親身上看到原形:比如,通過努力奮鬥去獲得成功;直麵現實不回避現實,勇於接受失敗,忍耐而又有進取心,紀律嚴明,嫉惡如仇,嚴守承諾,利用欲擒故縱的方式來激勵別人,確定苛刻的目標,嚴格地追問別人以保證任務的完成,敏銳的洞察力等等。母親有許多名言,每當一筆交易出現較大的問題時,母親生硬而又堅定的忠告就會縈繞在韋爾奇的腦海裏:“不要欺騙自己,事實就是這樣!”“如果你不學習,你將什麼都不是,絕對什麼都不是。學習沒有任何捷徑可言。不要欺騙你自己!”
可見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塑造一個最好的你
道格拉·拉赫在他的詩中寫道: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當一叢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當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隻麝香鹿,那就當尾小鱸魚——但要當湖裏最活潑的小鱸魚。
我們不能全是船長,必須有人當水手。
這裏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兒。
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
塑造一個最好的你,這個目標人人都可以實現。你隻意識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堅信自己擁有“無限的能力”與“無限的可能性”,這種堅定的信心能幫你創造和諧的心理、生理韻律,建立起自己理想的自我形象,體現自己人格行為應該具有的魅力。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它可以改變惡劣的現狀,造成令人難以相信的圓滿結局。擁有信心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
三、堅強的性格源於明確的人生目標
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如此昭示世人:“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
人有了理想,有了追求的目標,生命才會有價值。
上帝問三個凡人:“你們來到人間是為了什麼呢?”
第一個回答:“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享受生活。”
第二個回答;“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承受痛苦。”
第三個回答:“我既要承擔生活給我的磨難,又要享受生活賜予我的幸福。”
上帝給前兩個打了50分,給第三個打了100分。
因為前兩個隻答對了問題的一半,而第三個才答對了人生的價值觀。
人既要承受痛苦,也要享受生活,這才是生命的完美和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在世,誰都應具有明確的奮鬥目標。使自己的行為趨向於這一目標。一個人有了明確的目標,也就產生了前進的動力,並不斷地克服困難,因為目標不僅是奮鬥的方向,更是一種對自己的鞭策,所以,目標是人們前進路上的標杆。這就是性格的自覺性意誌特征的真正內涵。一個自覺性較強的人,往往從長遠目的出發來考慮個別行為目的,使之服從於長遠目的,並放棄多餘的、尤其是不利於長遠目的的動機和行為。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染上吸煙的習慣,不論是工作還是休息,嘴裏總叼著煙鬥或雪茄,桌子上經常堆著一堆廢火柴棍。一次他對一位朋友說,《資本論》的稿費竟然不能償付撰寫這部巨著時吸掉的雪茄煙錢。像馬克思這樣嗜煙如命的人,一般是很難戒掉煙癮的。然而當醫生陳述了吸煙對他身體的危害後,他果真就再也沒吸過一支煙。戒煙雖小事一樁,但卻體現了馬克思高度自覺性的性格意誌特征。與自覺性相反的性格意誌特征是盲目性。具有盲目性的人,不知道自己行為到底為了什麼,幹事情缺乏計劃性,最終必將一事無成。
美國有位年輕的警察叫亞瑟爾,有一次在執行任務中,他被歹徒用槍射中左眼和右腿膝蓋,半年後,當他從醫院出來時,完全變了個樣:一個曾經高大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夥子現已成了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當地政府和一些其他組織授予了他許許多多勳章和錦旗。
一位記者曾問他:“你以後將如何麵對你現在遭到的厄運呢?”
亞瑟爾說:“我知道歹徒到現在還沒有被抓獲,我要親手抓住他,這是我給自己製定的目標。”
在這以後,亞瑟爾不顧他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那個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甚至有一次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獨自一人乘飛機去了瑞士。
9年後,那個歹徒終於在亞洲某個小國被抓獲了。當然,亞瑟爾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了英雄。
很多媒體稱讚他是全美最堅強、最勇敢的人。
亞瑟爾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失去一隻眼睛,或者一條健全的腿,並不要緊,但是我們不能失去人生奮鬥的目標,因為失去了目標,就失去了一切。
當然,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確立適度的目標體係。有人曾做過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讓學生投擲竹圈,去套前麵地上的圓柱。學生們第一個問題就是:“該站在哪兒投擲呢?”實驗者回答道:“沒有規定,由你自己選擇。”學生們聽後覺得奇怪,他們起初站在距圓柱很近的位置去投擲,成功率很高。可投了幾次之後,便覺得那樣做沒有意思,於是就自行退到較遠的位置,結果命中率自然大大降低。就這樣一會兒靠前,一會兒靠後,學生們最終確定了最適當的位置,那就是投擲命中率約在50%左右的地方。
我們從這個實驗中可獲得一些啟示:人們固然盼望成功,但太容易得手的事情沒有挑戰性,即使成功,也不能給予人們以成就感。太困難的事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人們也不願因此浪費精力。隻有成功與失敗各占一半的事情,方能引起人們的最大興趣。同樣的道理,人們在確立行動目標時,不僅要考慮目標的高低,而且還要看目標對自己而言能否實現。隻有這樣,才能使目標產生巨大的激發力量,推動著人們自覺地從事活動,從而塑造出堅強的性格意誌特征。
所謂堅強就是能夠與環境抗爭的性格。越是險惡的環境,越能使堅強的性格有所表現。
隻有強者,才能在磨難和挫折中繼續生存,才有勇氣去迎接困難的挑戰,才有毅力去戰勝逆境和獲取新的成功。
四、完美性格的塑造與錘煉
完美的性格是完美生活的前提,是成功的序曲。但是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我們去塑造和錘煉。
1.從清心寡欲到大膽追求
我們的民族曾經大力提倡和推崇過“清心寡欲”,從莊子的“虛無主義”,到老子的“無為而治”,從儒教的“重義輕利”,到佛教的“四大皆空”,無不要求人們放棄追求和進取的雄心。這些東西結合到一起,構成了“清心寡欲”的深刻而又久遠的思想淵源。古人修身養性,常把“清心寡欲”奉為信條之一;懷才不遇的文人騷客,也常以“清心寡欲”來平息意中不平,衝淡心中失意。至於封建社會小農經濟製度下的舊式農民,則更要時常用“清心寡欲”來進行可憐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貧窮把舊式農民的願望壓製到最低的生理限度,愚昧使他們無所求,封建專製更使他們不敢有所求。他們無力同自己的命運抗爭,一小塊土地便是永恒的樂園。如果風調雨順,那是上天的恩賜;一旦徭輕賦薄,則更是皇家的仁慈。“清心寡欲”不僅使他們在最低生理限度的生活下,獲得一點點可憐的歡樂和慰藉,而且在封建專製統治下,也是他們避免遭禍的一種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