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出消極 改變命運
有句話說:“天下無人不自卑。”無論聖人賢士,富豪王者,抑或貧農寒士,販夫走卒,在孩提時代的潛意識裏,都是充滿自卑感的。但你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須戰勝自卑感。
一、走出自卑法則——突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
一旦你選擇突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自卑的性格便會消失,一種強而有力的能力便會取代你的缺陷及弱點。這就是性格原理!
自卑性格是許多悲劇的根源所在。我們希望像他人那樣去生活,買相同的衣服、相同的家具,像他人一樣地說話、做事。我們將自我置於別人的人格之下,批判自己,無限誇大別人的能力,這種誇大又反襯出自己的渺小,這是傷害自我的致命武器。我們會覺得自己的人格極不完善,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而別人卻完美無瑕,顯得沉著自信。這種感覺是極其荒謬的。
生活中類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商人認為自己注定要失敗,不敢抓住機會去擴大經營規模;專業人員總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比同事稍遜一籌;成績優秀的學生為大學裏的考試惴惴不安;年輕女子迷人可愛,但與鄰居的女孩相比較後,又對自己的社交能力頗感失望。這些人本來極為優秀,但在內心裏卻憎惡自己,他們內心焦慮不安,沒有自己的主見,用別人的判斷標準扼殺了自己的信心。
有些人沉淪在自卑感的迷霧中,自己是堅強的、睿智的、成功的。在平凡的日子裏創造了不平凡的生活。擁有幸福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業和很高的名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和熱愛,而其實,他不知道自己卻戴著有色眼鏡,透過茶色的鏡片來看自己,這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有自卑性格的人是這樣:自己瞧自己不順眼,自己總覺得自己矮人一頭,這就是自卑。當然這“不順眼”、“矮一頭”都是以別人為參照的:“我皮膚黑”,是和別人比而顯得“黑”;“我個矮”,矮是相對於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許多大眼睛的人,才襯托出了“小”。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實實在在擺在那裏,讓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於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憐自己又恨自己,於是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時間精力,企圖去改變那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但卻常常成效甚微。
不管你承認與否,自卑者麵對生活缺乏勇氣,不能與強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餡阱中掙紮。有誰願意成為一個自卑性格的人呢?大概沒有。所有在實際生活中說自己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認為自卑不是好東西。他們渴望著把“自卑”像一棵腐爛的枯草一樣從內心深處拔出來,扔得遠遠的,或者把自卑重重地摔在地上,從此挺胸抬頭,臉上閃爍著自信的微笑。
要學會將自己最弱的部分轉化為最強的優勢,這對我們任何人都非常需要。請你大聲地重複這句話,並把它深深地印在腦海中。這絕對是真實的,你可以將最弱的地方轉為最強。
有一個名叫格蘭恩·卡寧漢的人,自小雙腿因燒傷無法走路。但是,他卻成為奧運會曆史上長跑最快的選手之一。
他告訴我,一個運動員的成功,85%靠的是信心及積極的思想。換句話說,你要堅信自己可以達到目標。他說:“你必須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上去努力,即生理、心理與精神。其中精神層次最能幫助你,我不相信天下有辦不到的事。”
積極的思想能使一個人將自己的弱點視為一種挑戰的機會。你可以將弱點轉為最強的部分。這種轉化的過程有點類似焊接金屬一樣,如果有一片金屬破裂,經過焊接後,它反而比原來的金屬更堅固。這是因為高度的熱力使金屬的分子結構更為嚴密的緣故。
如何將弱點轉化為優點呢?你可以依據下列六個步驟來實現。
(1)孤立弱點,將它研究透徹,然後設計一個計劃加以克服。
(2)詳細列出你期望達到的目標。
(3)想象一幅將你自己的弱勢變成強勢的景象。
(4)立即開始成為你所希望的強人。
(5)在你的最弱之處,采取最強的步驟。
(6)請求他人的幫助,相信他們會這樣做的。
這套公式是由H.C·馬特恩所設計的,他本人就是將弱點轉為優點的最好的例子。
馬特恩曾是一個很消極的人,多年前的一個晚上,他散步到長島的一處草地上,計劃在那裏自殺。生命對他已無任何意義可言,生活中已無任何希望。他隨身帶了一瓶毒藥,一口喝盡,躺在那兒等死。
第二天,他睜開眼睛,看到月光皎潔的夜空,十分驚異。他懷疑自己已經死了,他想不通自己為什麼會沒有死。他始終認為,這是上帝的意思。上帝希望他活下來,因為另有任務給他。
當他知道自己仍然活著,突然間重新有了生存的渴望。他感謝上帝的恩賜,讓他活下去,並且下定決心,一定要活下去,要以幫助他人為職責。
馬特恩成了一位特殊的積極思想者,他把幫助他人當作自己生命的全部使命。
對於你來講,你想克服的弱點是什麼?恐懼、生氣、傷感、失望、沮喪、酗酒?無論是什麼,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它絕對不能永遠打敗你。記住了這一事實,你就可以將最弱的地方轉為最強。
任何人隻要願意控製自己的弱點,願意接受積極思想,都能做到這一點。信仰可以大大改變人的生活,新思想可以把舊的壞思想排擠出去。隻要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才能真正達到目的。“心的變化”實際是指意識的變化。
自我貶低很容易使人自卑,並且自棄。
為什麼許多人會深陷於自卑情緒中而痛苦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性格中最常見的弱點之一便是他們並“不想要成功”。沿著這條思路發展下去,他們認為成功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要保持成功的地位,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所以,他們便故意或者無意地強調自己的弱點,顯示出不如他人的樣子。
克服自卑心理有時要用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能使自卑 轉化為自信,使失衡的心理得到平衡。
伊索寓言裏的那隻狐狸用盡了各種方法,拚命地想得到高牆上的那串葡萄,可是最後還是失敗了,於是隻好轉身一邊走一邊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
這隻聰明的狐狸得不到那串葡萄,心裏不免有些失望和不滿,但它卻用“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來解嘲,使失望和不滿化解,使失衡的心理得到了平衡。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會有失誤,誰身上都難免會有缺陷,誰都難免會遇上尷尬的處境。有的人喜歡藏藏掖掖,有的人喜歡辯解。其實越是藏藏掖掖,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辯解,卻會越辯越醜,越描越黑。最佳的辦法是學會從精神勝利法中解脫自己,從失衡中找回自信。
二、擺脫自卑就意味著成功
有句話說:天下無人不自卑。無論聖人賢士,富豪王者,抑或貧農寒士,販夫走卒,在孩提時代的潛意識裏,都是充滿自卑感的。但你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須戰勝自卑感。
產生自卑的兩種原因,一是孩提時代,都有自己是“弱小”的感受;二是社會對男女體格、品格有一種過於完美的追求傾向,使每一個男孩女孩都有一種自愧不如的自卑感覺。還有一些實際產生自卑的原因,如從小家境不好,教育不當,或是受壓抑,身心不暢,或是受蒙昧,身心未得到開發,很少有條件和機會培養自信心,以致後來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和失敗的打擊過多,感到自我的渺小和無奈,因而懷疑自己的力量,產生自卑感。
十幾年前,他從一個僅有20多萬人口的北方小城考進了北京的大學。上學的第一天,與他鄰桌的女同學第一句話就問他:“你從哪裏來?”而這個問題正是他最忌諱的,因為在他的邏輯裏,出生於小城,就意味著小家子氣,沒見過世麵,肯定被那些來自大城市的同學瞧不起。
就因為這個女同學的問話,使他一個學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學說話,以致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很多同班的女同學都不認識他!
很長一段時間,自卑的陰影都占據著他的心靈,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識地戴上一個大墨鏡,以掩飾自己的內心。
二十年前,她也在北京的一所大學裏上學。
大部分日子,她也都在疑心、自卑中度過。她疑心同學們會在暗地裏嘲笑她,嫌她肥胖的樣子太難看。
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體育課。大學結束的時候,她差點兒畢不了業,不是因為功課太差,而是因為她不敢參加體育長跑測試。老師說:“隻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她想跟老師解釋,她不是在抗拒,而是因為恐慌:自己肥胖的身體跑起步來一定非常的愚笨,一定會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可是,她連向老師解釋的勇氣也沒有,茫然不知所措,隻能傻乎乎地跟著老師走。老師回家做飯去了,她也跟著。最後老師煩了,勉強算她及格。
在曾經播出的一個電視晚會上,她對他說:“要是那時候我們是同學,可能是永遠不會說話的兩個人。你會認為,人家是北京城裏的姑娘,怎麼會瞧得起我呢?而我則會想,人家長得那麼帥,怎麼會瞧得上我呢?”
他,現在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經常對著全國幾億電視觀眾侃侃而談,他主持節目給人印象最深的特點就是從容自信。他的名字叫白岩鬆。
她,現在也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而且是第一個完全依靠才氣而絲毫沒有憑借外貌走上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崗位的。她的名字叫張越。
喔——
原來是他們,
原來他們也會自卑,
原來自卑是可以徹底擺脫的。
給“自卑感”所下的定義——是一種阻礙自己成功的心理障礙。自卑感是無形的敵人,你必須設法戰勝它,否則它所造成的危害及信心喪失、自我意識過強、不安、恐懼等種種並發症,都會為你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自卑是一種自己放棄的心態,是一種無所作為,什麼都不敢嚐試的心態。
我們愈研究那些有成就者的事業,就愈加深刻地感覺到,他們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開始的時候有一些事情會阻礙他們的成功,促使他們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報償。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我們的缺陷對我們有意外的幫助。
不錯,很可能密爾頓就是因為眼睛瞎了,才能寫出更好的詩篇來,而貝多芬也是因為聾了,才作出了更好的曲子。
海倫·凱勒之所以能有光輝的成就,也就是因為她的瞎和聾。
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麼痛苦——而且他那個悲劇性的婚姻幾乎使他瀕臨自殺的邊緣,如果他自己的生活不是那麼的悲慘,他也許永遠不能寫出他那首不朽的《悲愴交響曲》。
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樣地充滿折磨,他們可能永遠也寫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說。
“如果我不是有這樣的殘疾,”那個在地球上創造生命科學的基本概念的人寫道:“我也許不會做到我所完成的這麼多工作。”達爾文坦白承認他的殘疾對他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不管心理障礙大與小,我們總有靈驗無比的“藥方”來對待它,這個藥方,便是停止消極思想,多回憶一些積極的事情。
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是給你的人生增添一步成功的途徑。一個想成大事的人,首先要戰勝自卑感,樹起信心,充實而坦然地麵對生活。
三、不讓消極在體內膨脹
缺乏堅定的信念,是很多人一大通病,但下麵這個人不是這樣,他是把信念作為自己的一麵旗幟。
羅傑·羅爾斯是美國紐約州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裏環境肮髒,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在這兒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們從小逃學、打架、偷竊、甚至吸毒,長大後很少有人從事體麵的職業。然而,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他不僅考入了大學,而且成了州長。
在就職的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對他提問:是什麼把你推向州長寶座的?麵對三百多名記者,羅爾斯對自己的奮鬥史隻字未提,隻談到了他上小學時的校長——皮爾·保羅。
1961年,皮爾·保羅被聘為諾必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當時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走進大沙頭諾必塔小學的時候,發現這兒的窮孩子比“迷惘的一代”還要無所事事。他們不與老師合作,曠課、鬥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皮爾·保羅想了很多辦法來引導他們,可是沒有一個是奏效的。後來他發現這些孩子都很迷信,於是在他上課的時候就多了一項內容——給學生看手相。他用這個辦法來鼓勵學生。
當羅爾斯從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皮爾·保羅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當時,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長這麼大,隻有他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保羅先生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著實出乎他的預料。他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麵旗幟,羅爾斯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汙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後的四十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歲那年,他終於成了州長。
在就職演說中,羅爾斯說:“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升值。”
在這個世界上,信念這種東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從一個小小的信念開始的。信念就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
賓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就曾對這種現象做過深入的研究,在他所著的那本《克服生存危機的樂觀意識》一書中就指出,有三種特別模式的信念會造成人們的無力感,最終便毀了自己的一生。這三種信念是永遠長存、無所不在及問題在我。
安東尼·羅賓認為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快樂和能夠克服危機,全是因為不斷改進、不斷提高自己對人生克服危機的期望。他認為英文中應該有一個字眼,用以時時提醒我們做出“持久不懈地改善危機”。當我們有了這種意義的字,就能夠啟發我們積極地思考,進而影響我們所作的克服危機的一切決定。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瓊司在最近某期《科學》雜誌中,評論一項有關“期望”的研究。他說:“期望不僅會影響我們對現實的看法,也會影響現實本身。”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經外科醫生庫辛斯,在執業初期曾預測他一定會死於腦瘤。結果真的應驗,他的預期變成了事實。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席耶發現,樂觀者在麵對求職遭拒之類的挫折時,多半會擬訂行動方案,尋求他人幫忙或忠告。悲觀者遇到類似困境,多會試著忘掉一切,或認定事情已無挽回餘地。而樂觀者通常隻有在真正無法挽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態度。
賓州大學的賽利曼博士說:“克服危機之道,在屢敗屢戰的精神。”
下麵這則故事中的女主角,正是個有理由沮喪的人。她的故事足以昭示你我:隻要活著,就有希望。一個人突破人生的局限的前途光明與否,就看他對未來的想法與計劃。
朗特絲已沮喪到不想起床的地步。自從胖了五十磅以來,每天要睡十六到十八小時。就在這時,收音機裏的一則廣告引起了她的興趣。由於朗特絲的治療師說過她不可能好轉,因此實在很難相信她會對健康俱樂部的廣告感到有興趣。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然搖搖晃晃地跑到那裏一探究竟。這是她的第一步。若不是這一步,以下的故事也就沒有發展了。
俱樂部推廣人員及會員既友善又生氣蓬勃,他們顯然很喜歡目前從事的工作。朗特絲加入俱樂部,展開運動課程。經過一段時間,她的感覺及精神大幅度地轉變,於是她說服俱樂部給她一份推廣的工作。
朗特絲向來對廣播推銷極為神往,有意朝這個方向發展。但她中意的電台沒有職缺,也不願給她麵試機會。那時她已領會堅持到底的訣竅,便死守在總經理辦公室門前,直到他答應讓她麵試為止。看到她顯露出來的信心、決心、毅力及衝勁,經理終於點頭,答應雇用她。剛開始她就表現驚人,沒多久便遙遙領先於其他同事。
接下來是她的人生轉折點:她跌斷了腿,幾個月之內都得上石膏、拄拐杖,但她並沒有停下來。十二天後,她又回到電台,並雇了一名司機載她到各指定地點去。由於上下車對她實在很不方便,她開始利用電話進行推銷和接訂單,結果業績竟大幅度地提高。
由於朗特絲一人的業績比其他四名推銷員的總和還高,她們於是向她討教。朗特絲向來不吝與人分享資訊,因此便將自己的方法傳授給其他推銷員。沒多久,銷售部經理辭職,大家便向上級請求,由朗特絲接任經理一職。朗特絲甫獲新職,兢兢業業,不但每天召開銷售會議,還保持自己的業績。雖然電台銷售僅占市場的2%,但他們每個月的營業額仍由四萬美元上升至十萬美元,全年下來,共累積達二十七萬美元!
廣播電台的狄斯耐頻道總經理,聽說這個電台聽眾最少,業績卻名列前茅,便邀請朗特絲到其城市主持研討會。不管她到哪裏,成果都相當顯著,因為一旦有了凝聚信心的動機,再配合顧客至上的銷售技巧,生意自然蒸蒸日上。
由於研討會的成果斐然,狄斯耐連鎖電台因此聘請朗特絲,擔任整個連鎖線的銷售部副總。“全國廣播協會”也邀請她到全國大會中,對二千名聽眾發表一場演講。雖然朗特絲從未有過演講的經驗,但她對自己及所學的技巧,都具有無比的信念。
她認認真真地準備講稿,想象自己說話的樣子,在心裏想著聽眾對她演講報以熱烈回響的情景。每演練完一次,她就給自己來個起立鼓掌(極有力的意象營造法)。
那一天終於到來。她準備了一大堆演講稿,一切準備就緒。但是當她踏上講台,眩目燈光卻使她很難看清演講稿。於是她依照心中的感想發表演說。聽眾如癡如醉,不斷以掌聲打斷她,並起立為她致敬,景象與她心裏所想象的完全一致。演講完畢後,她立即受邀前往全國十八個城市開辦研討會。
如今,朗特絲已是全國知名的演說家、作家,也是她自己的公司——朗特絲推銷與激勵公司的董事長。她比以往更快樂、更健康、更富裕,也更穩定。她的朋友增多了,心態平和安寧,家庭關係融洽,對未來更是充滿希望。
朗特絲的故事可說明許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自身存在一些不足和危機算不了什麼,隻要信念加上訓練,可使你大幅度擺脫和克服自身的危機而成就非凡。
四、毀於性格的個性案例:
1、固執偏激的關羽
三國時代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孫權派人來向關羽之女為兒子求婚,關羽大怒,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可能也是另外一種局麵。
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
偏激的人大多以絕對的、片麵的眼光看問題,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導致最終的失敗。
2、性格狹隘的李善長
明朝的開國宰相李善長為明朝開國立下大功,開國後位居相位,但因他見事不明、性格狹隘終落得個被皇帝賜死的下場,和那些能自保的開國宰相相比,他是一位隻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開國宰相。
據說,劉伯溫能掐會算,至於他是否真的能夠上知三百年下知五百載,實是不得而知,但他卻有知人之明,有史可證。尤其是他為李善長“掐算”得很準,他說:李善長是功臣勳舊,能夠調和眾臣。可惜誌大量小,後事難料。
由此看來,劉伯溫正是從李善長狹隘的性格特征來“掐算”他的命運的!
李善長出身於衣食無憂的小地主家庭,早年讀過一些書,雖不能說深通文墨,但卻也懂得治亂之道。他很會工於心計,也很能幹,在當地頗有威望。據記載,他從小就胸懷大誌,想幹一番事業。後來他投奔了朱元璋,並得到重用。
朱元璋起兵之初,李善長對他說:漢高祖劉邦家鄉與你的家鄉沒有多遠,而劉邦起自布衣,與你的出身也極其相似,隻因他能看清天下大勢,又豁達有度,所以招納天下豪傑賢士為其所用,且他又能忍辱負重,終於推翻了暴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李善長說這番話實是給朱元璋打了一針強心劑,鼓勵朱元璋學習漢代劉邦,推翻元朝而自立。
其實朱元璋此時尚無明確奮鬥目標,經李善長一番開導,他成了朱元璋的近臣,他豁然開朗,從此,朱元璋樹立了推翻元朝自立的信念,李善長也因此成了朱元璋的近臣,得到了朱元璋的極大信任。李善長在朱元璋的幕府裏做事時,他總是事必躬親,盡心竭力,忠謹不怠。郭子興雖然把義女嫁給了朱元璋,但他生性忌恨,易於猜疑,加上他的兩個兒子從中挑撥,幾次險些把朱元璋置於死地。朱元璋軍紀嚴明,不掠百姓,不掠財物,所以沒有東西獻給郭子興,郭子興就懷疑朱元璋私吞財物,於是對他倍加冷落,把他身邊的人抽調一空。一次,郭子興又要調走李善長,李善長事先得到信息,忙跑到郭子興麵前請求,表示堅決不離開朱元璋,除他外,他誰也不從,而且聲淚俱下,十分懇切。朱元璋對此大為感動,從此對李善長更加讚賞和信賴。
李善長深知,要想成大事,就必須樹立威信,否則,就隻能是散兵遊勇,所以,他十分重視軍隊的紀律,多次勸朱元璋整治軍紀。公元1356年前後,朱元璋的軍隊連續苦戰,攻克了許多地方,所以士兵易於搶掠。在進入太平府時,朱元璋下令凡搶掠者皆斬,並派出巡查隊進行監督,並殺了一些違犯軍紀的將士,但並未能完全禁止搶掠。於是,李善長用計使朱元璋和徐達演了一出戲。朱元璋說徐達縱容部下搶掠,欲斬徐達後經李善長求情,才放了徐達,這一招果然有效,士兵一看,朱元璋連徐達都不放過,哪還會饒恕一無名小卒?於是,士兵的行為大有收斂,不敢再搶了。李善長不但在文治方麵“善長”,而且在武功方麵也偶爾能出奇計。一次,朱元璋帶兵外出,李善長守和州城,並囑咐他如果敵兵來襲,堅守勿戰。李善長料知元兵可能會出騎兵突襲,於是,在城外要隘之處設下了伏兵,果不其然元軍一到,伏兵同時殺出,把元兵殺得大敗。朱元璋回來後也讚歎不已,連連稱讚他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比那些披甲執銳的武將也不遜色。
當朱元璋與張土誠、陳友諒以及元軍大戰時,李善長一直被留在應天(現南京),替朱元璋經營好這塊根據地。應天府地形險要,依山而建,易守難攻,素有虎踞龍盤之稱,讓李善長留守此地,足見朱元璋對他的極度信任。李善長果真不負眾望,把應天府治理得井井有條,頗像當年楚、漢相爭之時蕭何留守漢中為劉邦治家一樣,這確確實實為朱元璋去除了後顧之憂,使他安心在外用兵。
公元1368年,朱元璋逐鹿中原,剿滅群雄,在南京正式宣布登基,國號大明,李善長主持了開國儀式。李善長被封為開國輔運韓國公,同時賜以鐵券,可免死罪兩次。至此,李善長由刀筆小吏而成為開國功臣。在封賞的詔誥上,朱元璋這樣評價李善長的功勞:“東征西討,目不暇給;爾犯守國,轉運糧儲,供給器杖,未嚐缺乏;剔繁治劇,和輯軍民,各靡怨謠。昔漢有蕭何,比之於爾,未必過也。”
李善長位列丞相卻也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投奔朱元璋之初就講劉邦立漢的故事,讓朱元璋有了奪天下的決心;他為朱元璋盡心盡力,治理後方,保障供給;在人事調配上費盡心思,調合眾人,維係人心。如此功勞,位居相位確也不過分。李善長在功勞上雖能和蕭何、張良相比,但從性格上講李善長畢竟比不上蕭何、張良,他性格狹隘,器量狹小,終於招致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