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充滿自信 把握命運
英國著名文豪狄更斯曾說過:“一種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積極的性格能幫助我們獲取健康、幸福和財富。
一、挖掘性格中的積極特征
性格特征中的積極性是指一個人的性格特征與社會文明和倫理進步的一致性及其對一個人精神活動的推動力。有人對享有盛譽、成就卓著的林肯、愛因斯坦、詹姆斯、羅斯福等人的性格特征進行過研究,發現如下特征是他們的共性:尚實際,有創見,結知交,重客觀,崇新穎,求善執著;愛生命,重榮譽,能包容,富幽默,悅己信人。這些性格特征對他們確立造福於人類的信仰,並支持他們始終如一地為實現信仰而奮鬥,起到了重大作用。
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生的幸福,就必須以積極的心態麵對世界,以積極的心態做人做事,以積極的心態指導自己的人生走向。
在人的一生中,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夠看透自己的必備素質。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
“心態失衡是現代人常被擊垮的一個性格弱點,因為他們無法從消極心態過渡到積極心態。這種失衡性格成為一個時代的疾病。”皮魯克斯在《現代人性格何以失衡》一書中這樣說:積極的心態是種力量,如果—個人有信心、求希望、有誠意、善關愛、肯吃苦,而不是悲觀、失望、自卑、虛偽和欺騙,那麼這種人的個性就是令人欣賞的,同時也是他成大事必不可少的良好品質。這一點,我們非常希望,試圖成大事者好好想一想,切忌走入消極心態之中。
在人的一生中,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夠看透自己的必備素質。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發揮潛能,那麼積極的心態便會使你產生直覺,從而使你如願以償。
一位射擊世界冠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心態。每次射擊,他都會舉起他的弓,眼睛鎖定三十碼外的靶心。此時此刻,除了紅心以外,沒有任何事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拉緊了弦,眼睛注視目標,沉靜而迅速地審視一遍自己的身心狀態,若感覺有一點兒不對,他就放下弓,放鬆,再重新拉一次。假如一切都檢視無誤,他隻要瞄準靶心,放心地讓箭飛出去,就有信心正中紅心。
這種冷靜的信心、十足的狀態,是否僅為體壇的超級巨星所持有,倒也不盡然。隻是當體壇明星處於這種最佳競技心態時,他才可能贏得勝利。而當心態不佳時,他則一掃平日的威風甚至會輸給名不見經傳的小字輩。同樣,即使一位平時成績平平的運動員,當他處於最佳心態時,他也可能幹出驚人的成就,打敗那些技術水平雖高但狀態不佳的明星們。事實上我們人人都有這種心態,隻不過自己有時意識不到罷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都是射手,都想在生活中一射而中。假想我們是在鍛煉肌肉神經係統,將箭射向靶心,為什麼我們不能每次都如願呢?
這到底是怎麼啦?我們應該是一如既往才對,怎麼會前一會兒還眉開眼笑,後一陣子就哭喪著臉?為什麼那些一流的運動員也會有得心應手之後,連著多日投不進一球的情形?
事實上,心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
在美國,一位叫塞爾瑪的女士內心愁雲密布,生活對於她已是一種煎熬。
她隨丈夫從軍。沒想到,部隊駐紮在沙漠地帶,住的是鐵皮房,與周圍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語言不通;當地氣溫很高,在仙人掌的陰影下都高達華氏125度;更糟的是,後來他丈夫奉命遠征,隻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我們能想象她內心的痛苦,就像我們自己也會經常碰到的那樣。怎麼辦呢?無奈中,她隻得寫信給父母,希望回家。
久盼的回信終於到了,但拆開一看,使她大失所望。父母既沒有安慰自己幾句,也沒有說叫她趕快回去。那信封裏隻是一張薄薄的信紙,上麵也隻有短短幾行字。
“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
她開始非常失望,還有幾分生氣,怎麼父母回的是這樣的一封信?!但盡管如此,這幾行字還是引起了她的興趣,因為那畢竟是遠在故鄉的父母對女兒的一份關切。她反複看,反複琢磨,終於有一天,一道閃光從她腦海裏掠過。這閃光仿佛把眼前的黑暗完全照亮了,她驚喜異常,每天緊皺的眉頭一下子舒展了開來。
原來從這短短幾行字裏,她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她過去習慣性地低頭看,結果隻看到地上的泥土。但自己為什麼不抬頭看,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而我們生活中一定不隻有泥土,一定會有星星!自己為什麼不抬頭去尋找星星,去欣賞星星,去享受星光燦爛的美好世界呢?她這麼想,也真開始這麼做了。
她開始主動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結果使她十分驚喜,因為她發現他們都十分好客、熱情,慢慢都成了朋友,還送給她許多珍貴的陶器和紡織品作禮物;她研究沙漠的仙人掌,一邊研究,一邊做筆記,沒想到那仙人掌是那樣的千姿百態,那樣的使人沉醉著迷;她欣賞沙漠的日落日出,她感受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她享受著新生活給她帶來的一切。沒想到,慢慢她真的找到了星星,真的感受到了星空的燦爛。她發現生活一切都變了,變得使她每天都仿佛沐浴在春光之中,每天都仿佛置身於歡笑之間。後來她回美國後,根據自己這一段真實的內心曆程寫了一本書,叫《快樂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塞爾瑪前後簡直判若兩人:一個是無限的痛苦,一個是不盡的歡樂;一個是陰雨連綿,一個是陽光燦爛。沙漠沒有變;鐵皮房沒有變;仙人掌陰影下華氏125度的高溫沒有變?印第安人、墨西哥人沒有變;這一切都沒有變,那變的是什麼呢?
顯然變的是她的內心,是她內心習慣性的思維方式。過去他習慣性地選擇看泥土,選擇事情的消極一麵;後來他習慣性地選擇找星星,選擇事物的積極一麵。其他什麼也沒有變,變的就那麼一點點。但就這麼一點小小變化,帶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一個痛苦,一個快樂;一個失敗,一個成功。
二、培養自信心的三種方法
信心的力量是無窮的。可是,仍有許多人受著信心不足的煎熬。
知道自己信心不足的原因,對症下藥,補充擴展自己的經驗、知識能力等等,尤其是提高綜合能力素質水平,是培養和訓練自信心的關鍵。
以下幾種方法,作為輔助手段,可以幫助我們訓練和培養自信心。
1.心理暗示法
成功學家希爾曾指出:“信心是一種心理狀態,可以用成功暗示法誘導出來。”“對你的潛意識重複地灌輸正麵和肯定的語氣,是發展自信心最快的方式。”
當我們將一些正麵、自信的語言反複暗示和灌輸給我們的大腦,這些正麵的自信的語言就會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根植下來。
某企業家十二三歲就開始賣木柴賺錢補貼家用。16歲正式做生意,經過十七八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成了億萬富商。17歲時他聽到有人說:“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你都要堅持勤奮工作,將來肯定成就一番事業。”
這句積極肯定的話對他起到了強烈的暗示作用,於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我們都可以給自己“算命”,給自己一些積極肯定的語氣,並不斷加以重複暗示、啟發:“靠著命運給我的力量,我凡事都能做,即使有些困難,也是在考驗我的意誌。我一定會成功,隻要我永遠努力。”
2.尋找力量法
成功人物傳記和成功自勵的書,最能幫助我們找到勇氣和力量,從而增強我們的自信。成功人物都曾經曆過信心不足、迷茫挫敗等打擊錘煉,又經過成功的滋潤。他們自信的建立最有啟發意義。
成功自勵的書籍,更是運用許多成功的例證,從各個角度闡述成功的正確觀念和態度以及一些成功的技巧。這對我們增強自信也極有好處。
3.自我分析法
第一,分析超脫。
當你感到自卑不如人,缺乏自信時,多方麵分析原因:家庭出身如何?從小到大的環境如何?受到的教育如何?是否缺少親友幫助?人生目標是什麼?人生信念是什麼?等等。這樣便能找出缺乏自信的原因。各人條件不同,追求目標不同,理智地分析就不會因某一時、某一方麵不如人而喪失信心。
將自己的人生放在一些大背景中去分析,更容易超脫。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曆史,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等等大背景中,可能會有人比你強,但一定會有人比你處境更差。卡耐基曾引用一個故事說:“當你擔心沒有鞋時,卻有人還沒有腳。”從大背景進行分析,主要是讓我們從個人小圈子的局限中超脫出來,從自卑的情緒中超脫出來。超脫了局限和自卑,你便能確定自己,從而樹立自信心。
第二,列舉成功。
從小時候到現在為止,每個人都會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成功,把它統統列舉出來,哪怕是一件小小的成績也不放過。比如:考上中學,考上大學;某科成績開始不怎麼好,後來趕上去了;當了學生幹部,獲某項比賽的好名次;學會騎自行車、摩托車;某次做生意成功了;某次交友成功了……多花時間,仔細回顧,如數家珍地一件件列舉出來。望著這些成就,你可能會很驚訝,原來自己也有這麼多成功。成功的體驗使人信心倍增。
第三,對比優勢。
選一個年齡相仿的成功者作比較對象。列出自己的特長、愛好和才能,比如:打球、跑步、繪畫、寫作、外語、下棋、唱歌、跳舞、演講、交際、某種技藝、吃苦耐勞的特性、硬骨頭的創業精神、機靈、幽默……從自己的優勢中找出對比對象不如你的項目。看到成功者也有不如你的地方,你的自信心就會增強。
總之,隻要對信心的形成有正確的理解,采取行動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彌補自己的不足,增加成功的體驗,我們就能增強我們的自信。任何一種精神上的進步或物質上的收獲,都是增加自信心的滋補劑。
樹立必勝的信念,沒有更多的訣竅,關鍵在於我們自己有無決心去行動,去獲取成功的經驗。隻有擁有足夠的信心,你才能適應這個環境的變化,才能有所作為。
三、隻要心中充滿自信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能夠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它的確能推動我們走向成功。
畏縮生活、深陷於不安、無能,甚至對自我能力持有懷疑的人,幾乎隨處可見。隻要心中充滿自信,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如果想法一旦消極的話,當天的行動與表現自然也會顯得消極。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之所以不能成功,都是因為退縮的性格所致。在這裏,我們想說明一點:一個人如果認定了自己有能力做的事,就千萬不要給自己留退路。否則你的性格中總會有退而求其次的因素,這一點將會對你造成致命的摧毀。
“缺乏自信”一向是困擾人們性格的大問題,有項針對某大學選修心理學的學生所做的調查,其中有一道問題是個人最感困擾的事,調查結果顯示,缺乏自信性格的人占75%的比率。
怎樣來看因缺乏自信而形成的退縮性格呢?畏縮生活、深陷於不安、無能感,甚至對自我能力持有懷疑的人,幾乎隨處可見。這種類型性格的人對於自己是否具有擔負責任的能力深感疑慮,他們也懷疑自己能否抓住有利機會。他們總認為事情不可能順利進行,從而保持著忐忑不安的性格。此外,他們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心中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們往往退縮而求其次,隻要擁有些許的成就便覺心滿意足。事實上,世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們都是被這樣的力量打敗,並懷著不安的感覺在人生的路途上匍匐前行。嚴格說起來,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必要遭受這種挫敗。
1943年正是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期。牛津大學的校園裏彌漫著戰爭的氣息。大學生們不可避免地為打敗德國而從事種種激動人心又極其神秘的活動,學習就成了次要的任務。但這沒有動搖撒切爾·瑪格麗特上牛津大學的決心。還是在瑪格麗特剛滿17歲的時候,有一天,她走進新來的女校長古利斯小姐的辦公室說:“校長,我想現在就去考牛津大學的薩默維爾學院。”
女校長皺著眉頭說:“什麼?你不是病了吧?你現在連一節課的拉丁語都沒學過,怎麼去考牛津?”
“拉丁語我可以學嘛!”
“你才17歲,而且你還差一年才能畢業,你必須畢業後再考慮這件事。”
“我可以申請跳級!”
“絕對不可以。”
“你在阻撓我的理想!”瑪格麗特頭也不回地衝出校長辦公室。
回家後她耐心地說服了父親,支持她的想法,開始了艱苦的複習、學習備考工作。由於她從小受化學老師影響很大,同時又想到:大學學習化學專業的女孩子幾乎比其他任何學科都少得多,如果選擇某個文科專業,那競爭就會很激烈。這樣,她選擇了化學專業。在提前幾個月得到了高年級學校的合格證書後,她就參加了大學考試。經過耐心的等待,她終於等到了牛津大學的入學通知書。
退縮的性格,隻能阻止你的前行,因為它會在你最需要前行的時候,給你一個滿足的小港灣。當然,這是你性格的誤區。隻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理想。
四、調解情緒,消除緊張
緊張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實際上緊張是一種有效的反應方式,它使人得以應付那瞬息萬變的社會情境。因此,緊張並不全是壞事,但是,持續的緊張狀態則能擾亂機體內部的平衡,甚至造成疾病。為了避免過度的緊張狀態,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是學會運用鬆弛訓練以及各種鬆弛的技巧。
在緊張工作之餘,欣賞一下優美抒情的輕音樂或喜愛的戲曲唱段,既是美的享受,又是一種很好的鬆弛方法,緊張將會在優美悠揚的音樂聲中得以消除。當然,也可以去看戲、跳舞,也可以到花叢中漫步,還可以做氣功、打太極拳以及按摩等。這些活動不僅會使肌肉鬆弛,還能使精神上得到放鬆,緊張也就會從身邊溜走。
假如你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或必須完成的緊急任務,你不必焦急和煩惱,也不要急於求成,那樣會亂了方寸。你首先應該穩住自己的情緒,使心情平靜下來。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要對情境和任務做冷靜的分析並訂出必要的行動計劃。這時你還可以做些鬆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難,再急,也必須一步一步去做,焦急是無濟於事的,天塌下來也要頂住,一定能闖過難關,完成任務!”這樣你將會鬆弛下來,把緊張驅散。排解難題或完成任務時,成功會成為良性刺激,使你得以進一步的鬆弛。
當你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或受到挫折,怒從心頭起或心裏泛起陣陣愁雲時,你必須學會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首先,應當主動地壓一壓自己的怒氣,迫使自己冷靜下來。隨後可向親朋傾訴苦衷,從他們的勸告中求得支持和安慰。還可用理智去分析受挫的情境,找出發生問題的症結所在,相信問題總會圓滿解決。切不可遷怒於人,哪怕是家人;也不可悶鬱於心,負隅獨愁。因為這樣既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火上澆油,增加新的緊張因素,給他人平添緊張刺激,結果於己於人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