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淡在誘惑之外——不浮躁的活法(2 / 3)

第二天,他還是犯了同一個錯誤,又是空手而回。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直到熊媽媽回來,熊兒子還是一個玉米都沒收回家。

熊兒子很可笑,但你要從他那裏得到啟示:什麼都撈不如咬緊一處。

創業之初的人們,看到眾多的機會,往往四處出擊,什麼都想做,結果什麼都沒做成功。事實就是這樣,正如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所說:“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結果什麼都失掉了。”

“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結果什麼都失掉了”,是思悟後的清醒,它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活得輕鬆,過得自在,遇事想得開。修築一個無形“桃花源”,才會花香四溢,心情才會舒暢,生活才丟多姿多彩。

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越來越貪婪。人的欲念無止境,當得到不少時,仍指望可以得到更多,等於是在愚弄自己。

心靈語錄: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貪婪能令人忘卻一切,甚至忘記自己的人格;貪婪能令人喪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為。因此,我們真正應當采取的措施是:遠離貪婪。

欲望太多,到頭來隻是一場空

生命就像杯中水,如果我們加入的作料太多了,生命之水就會溢出來;如果作料放少了,水的味道就不夠了,所以我們應該掌握適可而止,讓生命精彩,卻不泛濫。而貪婪就像不斷吹大的肥皂泡,越是貪婪的人越是不顧後果地吹,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一無所獲,甚至可能禍及自身。人們總想多得到一些,結果往往不知不覺地連自己也失掉了。

深秋的一天,枯木蕭瑟中,有位路人急急忙忙地往家裏趕。猛一看,腳下散落著很多白色的東西。再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骨頭。為什麼在這裏會有人骨呢?——令人毛骨悚然又不可思議,他繼續前行,一頭正在咆哮的猛虎朝他迎麵走來。

路人大吃一驚,原來這些是被這隻猛虎吃掉的可憐的同路人的骨頭啊!他一邊想著一邊慌忙轉身,朝來時的路飛快地逃跑。但是,似乎是迷路了,他竟然來到了懸崖峭壁前,懸崖下麵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後麵是老虎,進退兩難之中,路人爬上了一棵長在懸崖峭壁邊的鬆樹上。但是,老虎也張開了可怕的大爪開始往鬆樹上爬。

現在真的完了,正在萬念俱灰之際,他看見眼前的樹枝上垂下一根藤條,路人順著藤條哧溜了下去。但是,藤條在中間斷了,路人被懸在空中,不得上下。

上麵老虎舔著舌頭,虎視眈眈;再向下看,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有赤、黑、青三匹龍嚴陣以待,要把他吃掉。上麵還傳來吱吱的響聲,抬眼一看,有黑白兩隻老鼠在啃藤條的根部。

照這樣下去,藤條會被老鼠用牙齒咬斷,路人不得不朝張開血盆大口的龍落下去。在這八麵圍困之中,他認為首先應該趕跑老鼠,於是試著搖了搖藤條。突然間,有溫熱的東西掉在他的臉龐上,舔一舔,競是甜甜的蜂蜜。原來,藤條的根部有蜜蜂巢,每一次搖動都會有蜂蜜掉下來。

他開始喜歡上甘露一樣的蜂蜜味道。於是,競然忘記自己已置身窮途末路之中——盡管處於龍虎爭食的夾縫中,且唯一的救命藤條也正被老鼠啃食,他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搖晃這根救命繩索,陶醉於蜂蜜的甘甜中。

其實,快樂在於個人,在於他能不能滿足。這就是為何有些人雖擁有萬貫家財,卻整天不是愁眉苦臉就是麵無表情,而另外一些剛剛擁有一頓飽飯的人,不僅他們自己生活得很快樂,而且還常常把這份快樂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那個著名的童話《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中,漁婆亦是貪得無厭的典型:開始隻要一個魚盆,後來要一座小木屋,再後來是大房子,宮殿,女王,最後她要做全天下的女皇……饒是無所不能的金魚,也隻能歎氣離開,因為欲壑著實難填!

“放了我,”這隻鳥說,“我將給你三條忠告。”

“先告訴我,”獵人回答道,“我發誓我會放了你。”

“第一條忠告是,”鳥說道,“做事後不要懊悔。”

“第二條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自己認為是不可能的就別相信。”

“第三條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時,別費力去爬。”

然後鳥對獵人說:“該放我走了吧。”獵人依言將鳥放了。

這隻鳥飛起後落在一棵大樹上,又向獵人大聲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並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大珍珠。正是這顆珍珠使我這樣聰明。”

這個獵人很想再捕獲這隻放飛的烏。他跑到樹跟前並開始爬樹。但是當他爬到一半的時候,他掉了下來並摔斷了雙腿。

鳥嘲笑他並向他喊道:“笨蛋!我剛才告訴你的忠告你全忘記了。我告訴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別後悔,而你卻後悔放了我。我告訴你如果有人對你講你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就別相信,而你卻相信像我這樣一隻小鳥的嘴中會有一顆很大的珍珠。我告訴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別強迫自己去爬,而你卻追趕我並試圖爬上這棵大樹,結果掉下去摔斷了雙腿。這個箴言說的就是你:‘對聰明人來說,一次教訓比蠢人受一百次鞭撻還深刻.’”說完,鳥飛走了。

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越來越貪婪。人的欲念無止境,當得到不少時,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個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於是在愚弄自己。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貪婪能令人忘卻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貪婪令人喪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為。因此,我們真正應當采取的態度是:遠離貪婪,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心靈語錄:欲望得不到控製,就會讓人欲罷不能。控製食欲是為了抑製身體發胖,從而不影響健康;控製物欲卻是為了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徹底的洗滌,讓我們不至於在物欲中迷失了自己。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總會有挫折,總會有苦難,在這個時候,能夠使我們擺脫生存壓力的法寶便是放下。人必須懂得及時放下,放下那些看似有利可圖卻不能令人進步的東西;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下魚;為了事業的成功,我們可以放下逍遙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我們可以放下金錢;為了莊嚴的真理,我們可以放下利祿乃至生命。我們保留的是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要、最純粹的部分,而放下的是生活中那些壓力與累贅。放下自己,不僅僅是一個結果,它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生命淨化的過程。

修身養性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選擇與放下。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得不麵臨無數選擇,失落、得意、成功、失敗、健朗、疾病、沒有哪一種選擇能夠真正歸屬自己。

生活中,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擁有的越多,就會越幸福。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佛陀曾在一次法會上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富翁娶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像影子一樣陪在他身邊;第二個老婆是他搶來的,美麗得讓人羨慕;第三個老婆為他打理日常瑣事,不讓他為生活操心;第四個老婆整天都在忙碌,但是富翁卻知道她在忙什麼。

有一天,這位富翁因有事情要出遠門,由於旅途遙遠,並且艱難,他問哪一個老婆願意陪伴自己。第一個老婆說:“我不陪你,還是你自己去吧!”第二個老婆說:“我是你搶來的,我當然不會去了!”第三個老婆說:“我無法忍受風餐露宿的生活,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個老婆說:“不管你到了哪裏,我都會跟著你,因為你是我的主人。”富翁聽了這四個老婆的話發出感歎:“關鍵時刻還是第四個老婆好!”於是他就帶上第四個老婆開始了他的長途跋涉。

富翁還想:“我決定舍棄前三個老婆,盡管她們長得這麼漂亮,可她們不但不幫助我,反而給我的生活帶來無限痛苦!”

佛陀說道:“你們知道嗎?這四個老婆其實指的就是你自己!”第一個老婆指的是肉體,人死後肉體是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指的是金錢,生活中的很多人為了金錢辛勞一輩子,死後卻分文不帶,無非是水中撈月;第三個老婆指的是自己的妻子,生前與自己相依為命,死後總是要分開;第四個老婆指的是一個人的天性,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它,但它會一直在乎你,不管你今生是貧還是富,它都永遠不會背叛你。

佛陀還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就是因為富翁的妻子太多了,所以給他帶來了不必要的感歎。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要為外物所累,心安理得處,就能明心見性,參悟佛法。”

一匹馬如果被拴上了枷鎖車套,隻有一味地賣力奔馳,哪還有機會停下來思索自己的生命?一個人如果汲汲於豪華富貴,切切於名祿,桎梏於外物,怎麼可能出離塵世而追尋幽獨?隻有自己心中做到空無一物,才不會被外物所累。外物是不堅固的,而我們的生命靈魂才是永恒的。所以,你要想不受拘於外物,那麼就要學會放下!

一個人要想生活得自由自在,就要做到心中無物,做到不受拒於外物。外物是短暫而易腐朽的,唯有我們的靈魂與精神才會得到永恒。因此,有些事情隻有放下來,才會顯現你的修養與品格!

莊子曾經說過:“物而不物。”這句話涵蓋了一門哲學,它可以使你擁有大智慧,可以使你修身養性,同是它也要求你有大舍棄的勇氣。智慧會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充實又有意義,舍棄會使我們的生活過得輕鬆無羈,自由自在。

生活中的一些人對生命要求的太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沒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感覺,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如果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實在是糟糕至極。我們應該明白,月圓月虧皆有定數,豈是人力所能改變的?因此,學會放下吧,給自己一份快樂,給生命一份從容。如果做到不受拘於外物,做到心中有物,也許你會有另一種收獲。

心靈語錄:人生在世,要想使自己得到快樂與幸福,那麼就不要過多地執著於追求外物。有人說,做人太執著,不懂得放下,其人生是不會得到輕鬆的,因此,我們超越於外物,就是超越自我,無物也就是無我,一個真正做到超然自我的人,就是使自己的心境不隨著外物的變化遷移而波動。

少一分物欲,多一份安寧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日子,都希求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對於物質和金錢的求取,也不要過於貪婪。因為得與失是互為辯證的,在得到的同時,相應的也會失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不要去奢求那些遙不可及的或者根本不屬於你的,才是生活幸福的真諦。

我國古代南朝的中書令王僧達,從小聰明伶俐,但卻養成了不知撿點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時,他被提拔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兩個心腹大臣之上。王僧達也因此更加自負,以為自己在當朝大臣中,無人能及。他在朝時間不長,就開始覬覦宰相的位置,並時時流露出這一情緒。誰知,事與願違。就在他躊躇滿誌之時,卻被降職為護軍。此時,他並沒有醒悟,仍惦記著做官,並多次請求到外地任職。這又惹怒了皇上,他被再次削職。

這回,他終於惱羞成怒,對朝政看不順眼。所上奏折,言辭激昂,終於被人誣告為串通謀反而被賜死。

貪婪的人一心想填滿欲望的深壑,可是總也填不滿,越是填不滿,就越是想要填滿。最終導致心境失去平靜,生活失去平和。

知足常樂,就是自我接受後的安寧、愜意的狀態。去掉那些原本不屬於自我的“物欲”,就像要求自己不吃過於肥膩的厚味一樣。物欲減一分,精神增一分,快樂就多一分!快樂若來自於物欲的滿足,是短暫而不幸的,物欲沒有止境,人生就會永無寧日。隻有來自於心靈的快樂,才是永久而幸福的。

在東方的一個國度裏,有一對貧窮而善良的兄弟,他們靠每天上山砍柴過著艱辛的日子。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上砍柴時,正好遇見一隻老虎在追咬一個老人。兄弟倆奮不顧身地與老虎搏鬥,終於從老虎口中救下那住須發皆白的老人。而這位老人是一位神仙,他念及兄弟倆的善良和勇敢,於是許願幫助他二人得到快樂,並讓他們每人點一樣物品,作為送給他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