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淡在誘惑之外——不浮躁的活法
讓心遠離誘惑,了卻繁雜,讓心靈潤澤,去親近美麗的大自然,可能漫山遍野的草木,聞撲鼻而來的泥土花香,聽那些大自然的天生演奏家們演奏的一曲曲浪漫明快的歌曲……享受這份安寧與平靜吧,了卻了繁雜,簡單地活著,也不再去向往那種紙醉金迷的霓虹當下的生活。
麵對誘惑,要學會拒絕
人生在世,處處隱藏著誘惑,誘惑是某種事物、某種場景、某種意識形態觸動了自己那根敏感的神經後,讓自己的身心得到短暫的快感的毒藥。誘惑不過是你眼前的海市蜃樓,當你沉浸於得到小利而沾沾自喜的境界時,禍患也就趁虛而入,侵入你的五髒六腑,你將會為這曇花一現的擁有付出沉重的代價。
荀子說:“人生而有欲。”人有七情六欲,有環境、性格、家人、社會等因素造成的不同的個人欲望,也正是因為有欲望,才會去為之奮鬥,才會進步,但這不等於欲望可以無度。對人來說,誘惑就如一壇滋味甘醇的美酒,嚐一口,美味無比,再嚐一口,還是清涼爽口,再喝一口,就會為之神魂顛倒,在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迷迷糊糊時,就會陷入美麗而又深不可測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誘惑,又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在你為她迷人的微笑而癡迷的時候,她已把長刀刺向你。
縱觀古今,因不能節製欲望,而身敗名裂,甚至招致殺身之禍的人不勝枚舉。
有兩個叫花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行乞的生活中相互幫助,一同捱過了一個又一個的苦難日子。
有一年的冬天,天氣寒冷。一天,兩個又冷又餓的人準備在一座破廟中過夜,突然甲在佛像的供桌上發現了一個已發黴變味的硬棒棒的饅頭,雖然兩個人都饑腸轆轆,但甲還是把饅頭掰成兩半,兩個人分著吃。吃過後,乙建議再找找,說不定還能找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兩個人就開始在小廟裏四處搜尋,功夫不負有心人,兩人竟然在角落的草堆裏找到一個袋子,裏麵全是錢,麵對如此巨大的一筆橫財,兩人欣喜著狂。
乙說:“老天爺對咱們可是太好了,這麼多錢,咱兩人一人一半,以後就有好日子過了。”
甲也激動地說:“是呀,是呀,這麼多錢,以後再也不用受苦了,剛才半個饅頭也沒吃飽,你看著錢,我去買點吃的。”
乙附聲說:“多買點好吃的,咱現在有錢了!”
甲出去了一會兒就回來了,人還沒到廟門就喊:“我買東西回來了,看買了什麼,燒雞,還有酒。”甲剛進門,後腦就被什麼東西打了下,暈死過去了,躲在門後的乙走出來,將他翻過身來說:“兄弟,對不住了,我會好好安葬你的。”說罷,拿起甲買來的酒和肉大口吃起來,半個時辰不到,就覺得腹中劇痛難忍,原來酒中有毒藥,一會兒就一命嗚呼了。
誘惑的力量是無法言語的,它可以讓人喪心病狂,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害他人性命。麵對一個饅頭,兩個人可以分而食之,而麵對金錢的誘惑,卻勾心鬥角,爭個你死我活,斷送自己的性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麵對很多誘惑:炎炎夏日,冰櫥裏琳琅滿目的冰激淩是一種誘惑;商場中,各式各樣的服裝是一種誘惑;官場上,炙手可熱的權力是一種誘惑;而對他人擁有的車、房、錢,更是一種誘惑……
而金錢產生的誘惑,使多少達官貴人鋃鐺入獄,多少人丟了性命;美色的誘惑,使多少人不顧廉恥,不顧人倫,甚至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道路;權利的誘惑,使多少人挖空心思布設陷阱,用不正當的手段牟取私利。誘惑能使人失去自我,一不小心就會掉入生活的深淵中。誘惑如惡魔,撕扯著人原本純真的心靈;誘惑又如毒藥,湮滅著人的靈魂;誘惑更如巨獅,吞噬著人的生命,最終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落得雞飛蛋打的結果。
生活因為有了遺憾才會完美。是呀,誘惑,來源我們的內心,來源我們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物欲的追求和貪婪。但這樣的追逐何時是個頭,不如滿足於自己所得,珍惜己有,不去羨慕別人的生活,不因受他人的誘惑而痛苦,不被外界的誘惑左右自己的思想,固守做人的原則,守住心靈的防線,這樣的人生才會精彩,才有意義,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英國的莫爾說過:“人這一生最艱難的就是選擇。”對一件東西的肯定,就是對另一件東西的否定,選擇就表明你必須放棄一樣。在一粒芝麻與一個西瓜之間,你一定明白什麼是明智的選擇,但麵對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誘惑,我們也隻能做兩件事,一是接受,一是拒絕。接受了是一個結果,拒絕了就是另外一種與之相反的結果。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學會說‘不’吧!那樣你的生活將會美好得多。”
在人生的旅途中,麵對各種誘惑,我們也要學會對誘惑說“不”,遠離危險!夏娃因擋不住蘋果的誘惑,被逐出了伊甸園;和紳因擋不住金錢的誘惑,成了人人唾罵的大貪官;商紂王因擋不住酒池肉林的誘惑,丟失了大好江山;呂布抵擋不住美女的誘惑,最終落了個英年早逝的下場。誘惑是心靈深處最黑暗的魔鬼,一旦被觸及,如控製不好,就無法擺脫,無法壓抑,更無法抗拒,隻得變成它的奴隸。但反過來想,其實誘惑的惡果是自己給自己的,麵對金錢,有視財如命,永不滿足的,也有視其如糞土,懂得去布施的,這隻能說明一個人的心態決定其對誘惑的選擇。生活中確有不少人為了祖國、社會的利益,拒絕誘惑,贏得了人民的讚譽,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是誘惑不夠大嗎?不是,他們在誘惑、不安、煩亂中冷靜,在動搖、堅定、平衡中成長,他們能擺正自己的心態,正確處理誘惑與欲望,朝著自己人生的偉大目標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能讓自己平穩而幸福,走上成功之路。
人生,一個漫長而又短暫的過程,充滿了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人都有欲望,無論是生理的、心理的、身體的、精神的,種種這些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而有誘惑就必有欲望,它們就如孿生兄弟,形影不離。麵對同樣的誘惑,每個人的人生卻是不一樣的,人生的成敗無非就是看你對誘惑有沒有足夠的定力和特有的灑脫。當你誘而不惑時,那是催人向上的誘惑,當你誘而被惑時,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毀了自己。
古人雲:“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把握自己的欲望,給自己一份安寧,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就能在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誘惑的麵前保住自己心靈的淨土!
心靈語錄:在布滿了誘惑的人生路上,我們要學會拒絕,遠離誘惑。輕輕吹一口氣,讓它離你而去,你才會快樂,才會輕鬆,才能平安。
舍去眼前的誘惑,才有最後的輝煌
在人的一生中,會經常遇到要為顧全大局而犧牲局部的情況。我們必須不斷地權衡輕重得失,以決定犧牲的分量和等級。
為了工作,我們可以犧牲娛樂;為了孩子,我們可以犧牲睡眠;為了保全生命,我們可以拋棄身外之物。但是當我們遇到比生命更寶貴的事物時,則不得不犧牲生命。如果不懂得這一道理,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1846年10月,多納爾家族一行87人在前往加州的路上被大雪阻隔,他們被困在關口裏。40天後,有一半的人陸續死於饑餓和疾病。
最後,終於有兩個人決定出去求援。他們在徒步可及的範圍之內,很快就到達了一個村莊,並帶回一個救援隊,使其他幸存者得以獲救。
你是否覺得好奇,在麵臨饑餓和死亡的狀態下,他們為什麼等待了40天,才決定放棄那個地方?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冒險出去求援?原因很簡單——他們不願意放棄身邊的財產。
他們曾試圖把馬車和財物拖走,結果搞得筋疲力盡卻徒勞無功,隻好作罷。就這樣任由大雪圍困在關口,直到耗盡所有的食物和供給。
想想看,我們是否也經常陷入這種“關卡”呢?由於害怕失去既有的社會地位、豐厚的收入、漂亮的辦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權力,多少人放棄了新工作的挑戰,寧可守著一份並不喜歡的工作,虛度數十年的光陰。當你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你就聚積越多的包袱和負擔——財產、名位、習慣、人際關係、應該做的、必須做的……不斷地增加,於是更加依戀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由於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多少人不願意冒險、恐懼突破,不敢離開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以致平凡無趣地走完一生。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寧可留在熟悉的地獄,也不願走進陌生的天堂。為何有那麼多人把自己困在無形的牢籠內,而無法走出生命中的“多納爾關口”的原因。
大名鼎鼎的日本東芝公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不良記錄,當時經濟蕭條,日本局勢風雨飄搖,偏偏這時,東芝公司高層的某些人不思進取,整日困於酒食,飽食終日,不思進取,業績一落千丈。高層的行為影響全公司,整個東芝一時彌漫著一股奢靡腐朽的死亡氣息。
土光敏夫改革東芝的主要手段便是“撤其酒食”,強行命令下屬戒掉貪圖享受、不思進取的惡劣風氣。東芝由此才又慢慢走上正軌。
此事非常值得中國企業與企業家借鑒,很多人在賺了一筆小錢後馬上就去揮霍享受,完全一副暴發戶的沒出息樣。不改掉這一惡習,必無大成就。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須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得到永久的掌聲,必須放棄眼前的虛榮。放棄了薔薇,還有玫瑰;放棄了小溪,還有大海。放棄了一棵樹,還有整個森林;放棄了馳騁原野的不羈,還有策馬徐行的自得。
心靈語錄:一個人要學會放棄,放棄你不想做的事;一個人要學會選擇,選擇你喜歡並擅長做的事。隻要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你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改變你自己的命運,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
貪來貪去,一場空
欲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欲,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要知道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快樂,這樣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欲望往往會蒙蔽人的心智,讓我們失去理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也讓我們心靈無法平靜,無法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古往今來,欲壑難填所葬送的貪婪者,多得不計其數,故事裏的死者,正像《伊索寓言》裏所說:“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去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票子等,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屬於你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托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這些財富統統視為身外之物。
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時說:“一個人要多少地呢?就這麼大。”
貪婪,是人性的惡習,貪得無厭者,終毀自己。貪往往給人造成精神上無休止的壓力,最終導致無謂的傷害,損人不利己。
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之類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局是自我毀滅。
一個童話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裏住著熊媽媽和熊兒子。一天,熊媽媽要出趟遠門,便要熊兒子將地裏的玉米采些回來。熊兒子很爽快地答應了,並打算好好幹活,給熊媽媽一個驚喜。
熊媽媽前腳出門,熊兒子後腳就出去幹活了。他來到後山的玉米地,那片玉米地好大,望也望不到邊,上麵長的玉米又多又大。熊兒子一刻也沒有耽擱,趕快到地裏掰起玉米來。
他掰了一個放在左胳肢窩裏,然後又去掰第二個,放在右胳肢窩裏,再去掰第三個,可是他一抬手,左胳肢窩裏的玉米棒子就掉了,但他沒有在意,掰了一個再放到左胳肢窩裏;又去伸右手掰另一個,可一抬手,右邊的玉米棒子又掉了,但他仍沒有在意,繼續掰。他想,這麼多的玉米,我一定把它們都掰回家。於是他不停地掰,直掰到筋疲力盡,手裏仍然隻有兩個玉米,隻得改天再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