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善用“本自具足”的天性(1 / 2)

善用“本自具足”的天性

員工成長

作者:[美] 謝莉·卡特-斯科特

【 原著節選 】

《人生的規則:靈性成長之旅》

人人都在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現實。你生活的創作權絕對隻屬於你;但人們往往並不承認自己擁有撰寫人生劇本的能力。他們愛找借口,說自己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不到自己向往的生活,都是因為他們沒有資源。他們忽視了一條最根本的真理:決定成敗的並不是外部資源,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信念,以及我們根據自己最高理想創造生活的意願。

你既可以樂此不疲地玩“埋怨”的遊戲,隔三岔五地說“我做不了這個是因為……”;也可以控製自己的生活,把它變成你喜歡的樣子。你既可以讓自己的處境(你的外表、財務狀況、家庭出身等)為所欲為地擺布你;也可以超越自己感知到的極限,作出不同尋常的事情。

“沒錯,但是……”這樣的說法毫無意義,隻會強化無能為力的錯覺。為自己這不行、那不行找借口,最終,世間萬物也會認同你的無能,並據此作出回應。

比較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 Joseph Cambell)曾說過:“世界配得上你,你也配得上這個世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充分了解自己的挑戰、天賦和現實,你接受它們為你展現的人生之路,那麼世界就會為你提供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換言之,你將發現自己怎樣才能為世界做出最大的貢獻。隻要你堅信人生故事的創作權歸你所有,世界便會做出回應,點燃你的天分。

顯然,規則 8的挑戰是,創造並承擔自己的現實。從你這樣做的第一刻起,所有的東西就都覺醒了,因為它意味著渾渾噩噩的生活消失了。我很清楚地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走到這一步的——就在我收到啟迪自己的三條信息之後。出乎意料,我非但沒有感覺如釋重負或醍醐灌頂,反而十分沮喪。我似乎哭了好些天,但完全不知道是為了什麼。漸漸地,我意識到人生中“我不知道”的黑暗泥沼階段即將結束。收到那三條信息,知曉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我就邁出了“不知道”(也可稱為“童年期”)的安全地帶,進入了現實的成人世界。我知道,一旦我對自己的生活開始有了意識,就幾乎不可能再茫然無措了。我擦幹了眼淚,因為我已經通過了隧道走向了成熟,把渾渾噩噩的生活拋在了身後。盡管有些傷感,但我已經準備好去主宰自己的生活。

等你理解了生活的模樣其實取決於你自己時,你就能夠根據自己真實的選擇和願望去設計生活了。你將學習擔當、放手、勇氣、力量和冒險等功課,弄清生活對你的真正意義所在。這些功課將為你提供掌控生活的必要工具。

擔當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必須接受一生中每一件事、每一個字和每一個想法所帶來的結果。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美國精神病學家,臨終關懷大師

擔當意味著承認自己的責任。無論你為自己創造了什麼樣的情況,都是你自己在發揮作用、施展影響。所以你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自己的行為帶來的一切結果,你都要完全接受。

擔當就是不埋怨。理解責任和埋怨之間的區別,是學會這一課的關鍵。埋怨說明自己的被動,而擔當則表示主導的權利;埋怨帶有內疚和消極的情緒,擔當則意味著不再逃避真相,釋放內疚;埋怨暗示失誤,擔當意味著所有權;埋怨是停滯不前,擔當則推動、驅動你繼續向更大的善前進。

擔當通常伴隨著一定的獎勵,但它也是一堂得來不易的功課。我的研討班上曾有個叫瑪麗的女人,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我。

瑪麗出生在古巴,兩歲時和家人一起搬到了邁阿密。他們一貧如洗,生活在城裏最危險的街區,犯罪和毒品交易隨處可見。當瑪麗還是個八歲小姑娘的時候,她就打定主意要創造生活,而不是按照預期路線去做個女仆,或者在超市當收銀員。於是,她每天都去上學,偶爾還不得不跨過癱倒在門口的酒鬼。這樣做,都是為了獲得教育,帶給自己更美好的生活。

瑪麗最終離開了邁阿密,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發展了自己的音樂天賦。她深知,不管要應對什麼樣的艱難險阻,生活都由自己創造。現在,她已經成為一位最知名的拉丁歌手,全美各地無數的廣告裏都能聽到她的聲音。瑪麗本可以屈服於老天給她的生活,因為自己的不幸處境而痛苦地埋怨父母和周遭文化。就算她不埋怨,也可以選擇拒絕為自己的處境承擔責任,放棄自己的渴望。然而,瑪麗承擔起了對自己的責任,創造出了足以引以為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