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召回“智慧”的本能(2 / 2)

仁者淡泊養心機

淡泊是佛教信仰的一塊基石。謝莉說的好:我們總是努力讓環境屈從於我們的欲望,除非我們放下羈絆,不再總奢望事情按我們理想的狀況運轉。一旦拋開“彼處”好過“此地”的執念,我們就可以學會淡泊了。當然這是理想,我們要做到這點太難了!從全社會層麵說,地球上人類就處於狂躁中,我們不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一味地、掠奪性地消耗各種資源,使我們的大環境越來越趨於惡化,溫室效應、冰川消融、南北極冰蓋融化、水資源驟減、森林消失、沙漠化、動植物大批滅絕????大自然在人類的嚴重破壞下,向人類的報複也越來越嚴重;從企業層麵說,大多數企業,完全是“唯利是圖”,為了逐利不擇手段。根本不考慮市場的需求度,造成大量產品過剩,同時也浪費了寶貴的自然資源。從個人層麵說,每個人的個體絕大多數也是“隨波逐流”,隨著社會處於躁動狀態中。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激烈的競爭中度過,被“灌輸”了大量在實際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的“知識”,隻是為了搶到比較稀缺的社會資源。整個社會淡泊不下來,每個人也淡泊不下來,大家都在被什麼“成功學”、“勵誌經”誤導著,似乎隻有卷進全體的狂躁中,才對得起活一回。其實最大的誤區是不知道人活著的意義何在?都誤以為瘋狂的“走一回”才是目的。所有的教育,主流社會的宣傳也是這麼引導的。大多數人不知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正確的;對於個人是如何靜下來,提高與改善自己的能量級,修正潛意識缺陷,把本世過得更美好,為來世打下更好的基礎。假如多數人都意識到這些,整個社會可能就會慢慢靜下來,還我們一個寧靜、綠色的地球。

與其執著 不如放手

這條是針對那些追求“完美”傾向的人說的。根據心理學分析:追求完美人的心理背後其實隱藏著恐懼。哈佛大學的伯恩斯教授進行過這方麵的調查,結果發現,被調查人群之中約有40%是屬於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預料的是,這40%的人所受的壓力,比其餘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實際上,追求完美的人由於經常遭遇到挫折和壓力,因此可能會降低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工作效果。有些人以爭取高水準為樂,他們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的表現,這種健康的追求,並非 “追求完美”。

但“追求完美的人”卻強迫自己達到不可能的目標,並且完全用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結果,他們便變得極度害怕失敗。他們感到自己不斷受到鞭策,同時又對自己的成就不滿意。事實證明,強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礙健康,還會引起像沮喪、焦慮、緊張等情緒不安的症狀,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際關係、自尊心等方麵,亦會招致失敗。

發現心靈的終極智慧

謝莉這段話說得太好了:智慧不是一種有待實現的狀態,恰恰相反,它是一種有待召喚回來的狀態。在你降臨人世的時候,已經完全具備了所有人都具備的無限智慧;為了回想起智慧,你隻需抵達內心深處,找到那個與無限神聖源頭聯係起來的方法。我對這段話之所以有(汗毛豎起的)感覺,是因為在多年前就漸漸地悟到了這點。我悟到:人的知識很多不是被“教”會的,而似乎是被“回憶”起來的,教育的過程應該隻起到了提示的作用。甚至我還悟到:從古到今那些大師,像老子、釋迦牟尼、亞裏士多德、愛因斯坦,與我們常人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唯一有點不同的是他們的心很幹淨,沒有什麼“雜念”,生存狀態又很靜,所以他們完全抵達了他們內心的深處,“回想”起了人類最深的智慧而已。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常人需要的其實就是看誰能從浮躁的狀態靜下來,心無旁騖,去探索已經存在於你內心的深處。誰做得到位,誰就能逐漸接近終極智慧。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裏,《人生的規則》無疑是一劑清涼劑,使人們能從狂躁的貝塔腦波回歸到阿爾法腦波。人類太需要靜下來,地球太需要靜下來。能不能靜下來,取決於人類整體的能量與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