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領導者
組織發展
作者:[美] 蘭·費雪
【 原著節選 】
《完美的群體》
看不見的領導者,蜂群的行為模式
蜂群中的個體也遵循避免、定向和吸引力規則,但蜂群作為一個整體,有著蝗群所沒有的能力——徑直飛往一個通過“偵察員”鑒定的目的地的能力。蜂群能做到這一點的原因提供了有關群體智能產生的第一條線索。
你可能認為,蜂群找到目標的方法是很明顯的。每個人都聽說過蜜蜂偵察兵用“搖擺舞”來告知同伴食物的來源或新家的地點。偵察兵像迪斯科舞廳裏的年輕人一樣,搖擺著它們的腹部,跳起8字舞。舞蹈的總體方向指向了目標,而搖擺的速度告訴其他蜜蜂目標有多遠。所有的蜜蜂都能看到舞蹈,當它們成群結隊地離開蜂巢飛向新家園時,舞蹈可以告訴它們飛向何方。
但事實並非如此。蜜蜂是在像迪斯科舞廳一樣黑暗的蜂巢中舞蹈的,隻有附近的蜜蜂可以看到,約占總數的5%。大多數蜜蜂都沒有看到,隻能漫無目的地飛行。那些已經看到了舞蹈的蜜蜂,甚至沒有飛在最前麵為其他蜜蜂指路。它們在蜂群的中間,和其餘蜜蜂一起飛行。那麼,蜂群究竟是如何找到目標的呢?
似乎有兩個可能性:知道目標方位的蜜蜂可以分泌出一種費洛蒙,或者它們表現得像是被“標記”的領導者。為了檢驗第一種可能性,科學家在每隻蜜蜂分泌費洛蒙的奈氏腺上點上一點兒顏料。他們發現,蜂群仍徑直飛向目標,這就推翻了費洛蒙的假說。
蜂群中的“領導者”
馬丁·林道爾在近距離觀察飛過頭頂的蜂群時發現了一條指向可能的“領導者”的線索。他注意到,蜂群中有少量的蜜蜂飛行的速度遠遠超過其他蜜蜂,它們似乎正向著目標的方向飛去。
50年後,其他科學家通過從下麵拍攝蜂群證實了林道爾的發現。將快門打開一段較短的時間,在天空的映襯下,個體蜜蜂的飛行路線看起來像黑色軌跡。大部分軌跡短而彎,但有些比較長(表明有些蜜蜂飛行得更快),也比較直,而且直指目標。
飛出直線的蜜蜂被形象地命名為“裸奔者”,它們就是知道目標地點的蜜蜂,它們的行為是為了引導其他蜜蜂。然而,裸奔者是否是從偵察員那裏接收到信息這點仍然有待證實,但蜂群的計算機模擬卻得出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這一點根本不重要。
模擬顯示,了解信息的蜜蜂並不需要通過向群裏的其他個體證明或宣傳自己來成功引導它們。少量知情的蜜蜂就可以通過快速前進領導更大群不知情的個體朝著合適的方向前進。通過級聯效應便可實現指引,不知情的蜜蜂根據鄰近的蜜蜂的前進方向調整自己的方向。即便隻有少數蜜蜂知道它們的路線,柏德三規則:避免,定向和吸引力,也會使整個群體的移動方向與那些知道路線的蜜蜂保持一致。
計算機模型表示,這些少數個體的領導力“僅僅隻是根據了解情況的個體和不了解情況的個體之間的信息差異”而產生的。換句話說,群體中隻需要有個別匿名個體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確切地知道怎樣去實現它,該群體的其他個體隻需跟隨它們一起實現這一目標,雖然它們並未意識到自己是在跟著別人走。對於其他個體的唯一要求就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希望留在群體裏,並且沒有不同的、相衝突的目標。
換句話說,蜂群有目的的移動是在一個適當規則的指導下,由簡單的局部相互作用產生的突現複雜性行為的例子。
日本機器人科學家已經開始利用這一發現設計機器人。當收到指令去執行任務時,這些機器人就會聚集在一個人類領導者身邊,高興地跟隨領導者在工廠地板上移動。除了一個希望留在團體裏的內設願望外,這些機器人本身並沒有目標,它們隻是按照柏德三規則聚集在一起,並追隨領導者。
適用於機器人的規則也適用於人類嗎?如果我們也是在一個群體中,那麼我們會不會盲目跟隨不明身份的“領導者”去實現隻有領導者才知道的目標?是的,我們會。
5%的核心領導者=90%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