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翻轉課堂理念的《稅務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財會教育
作者:陳文芳
摘要:當前,稅務會計已經和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一起成為會計學科的三大重要分支。《稅務會計》是會計專業的一門主幹課程,但目前很多高校對《稅務會計》課程的教學仍停留在“填鴨式”的被動教學階段,教學效果較差。本文結合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和教學改革實踐,探討了如何運用“翻轉課堂”教學理念來開展《稅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提出從課前教學準備、到課堂教學互動、再到課後學習平台支持的《稅務會計》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模型。
關鍵詞:翻轉課堂 稅務會計 教學模式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稅收法規的不斷改革和稅務部門征收管理工作的加強,企業越來越需要既懂會計業務處理、熟悉稅收法規並具有各種涉稅事務處理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稅務會計人才。為了適應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紛紛設立“稅務會計”課程。但是由於教學設施條件、教學師資、教學理念等因素的影響,一些高校的“稅務會計”課程僅停留在開課層麵,教學效果收效甚微。因此,“稅務會計”教學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麵進行改進,以不斷適應企業對稅務會計人才的需要。
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物聯網、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既對高校的教育教學係統變革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也為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術保障。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啟動“開放課程”項目(簡稱OCW),拉開了國際開放教育資源(簡稱OER)運動的序幕(焦建利,2011),也開啟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新時代。在此之後,世界著名大學視頻公開課、可汗學院、TED視頻等開始風靡全球,成為信息時代學習生態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全世界大學課程的設計、開發、共享與應用提供了創新理念。在眾多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改革中,“翻轉課堂”模式逐漸成為眾多大學爭先采用的模式。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課程教師在課前圍繞課堂講授的核心內容完成教學視頻,並將相關學習資料提供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首先組織學生觀看和學習教學視頻、案例、習題等學習資料;在此之後,師生圍繞課程核心內容和學生的疑問,進行小組討論、答疑和協作探究等互動交流環節,一起完成課程的教與學,真正做到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翻轉課堂”被迅速應用到大學課程教學中之後,掀起了一股教學理念革命的浪潮。目前,在英語、工商管理、計算機等學科,翻轉課堂得到較為廣泛的推廣,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礎會計領域,有些高校也開始了一些類似的嚐試。但是在稅務會計領域,由於該課程本身的應用性較強,既需要較深厚的理論知識,也需要較強的實踐經驗,因此上好這門課的難度比較大,目前對這門課教學的改革還處於摸索階段。翻轉課堂教學作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將其應用到稅務會計這門課的教學中,充分結合稅務會計的特點和難點,定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稅務會計》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和弊端
《稅務會計》作為會計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涉及會計學、稅收學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的相關知識。這門課程的培養目標是為企事業單位培養能熟練處理涉稅業務的會計人才。對於即將從事財務相關工作的稅務專業和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這門課是非常重要的選修課程。但是,當前在很多高校,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由於教學條件(包括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等)的限製,這門課變成純理論課程,導致授課效果極差。
首先,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從《稅務會計》的內容體係上來看,理論部分包括稅務會計概述和特點,以及所得稅會計的理論基礎,在大部分教科書上這部分內容的篇幅較為有限。實踐部分主要結合稅法和企業的經營行為,針對具體的案例講解會計核算。所以,從課程設置上可以看出,實踐教學內容遠遠超過理論部分。但是在很多高校的課堂上,不少教師由於本身的稅務會計經驗有限,案例難以收集,再加上稅法變動較為頻繁,因此為了便於授課,往往跳過需大量進行案例講解的會計事項,而把過多課程時間放在理論知識上。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率很低,導致很多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綜合素質難以提高,到工作崗位之後無法迅速適應出納、會計等崗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