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營改增”改革試點新難題(1)(1)(1 / 1)

“營改增”改革試點新難題

“營改增”試點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階段性、局部性的問題。亟需政策進一步推進,解決小微創新企業、交通行業、中介機構稅負反彈以及中西部財政壓力加大難題。

目前,“營改增”的稅製改革由局部的區域試點擴展到全國,已近兩月,行業也新增了交通運輸業(不包括鐵路運輸)和部分現代服務業。試點擴展到全國後,預計2013年企業減負將達到1200億元。

與此同時,《瞭望》新聞周刊調研了解到,目前試點效果突出,但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階段性、局部性問題,地方財政壓力增大,增值稅抵扣鏈條不完整,部分企業稅負不降反升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營改增’當中稅負增加的企業是極少數,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配套製度不完善和‘營改增’未全麵推開,並非是稅製改革帶來的問題。”接受本刊記者采訪中,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隻有加快稅製改革步伐,完善抵扣鏈條,推動外部製度環境完善,加強企業經營規範化,企業才能在新的稅製下更好地生存。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財稅法研究所執行所長朱大旗向本刊記者表示,完善“營改增”,根本之策是繼續慎重考慮中央和地方增值稅稅收分配比例,建立比較完善的轉移支付製度,健全地方稅收體係,為最終解決此項稅製改革鋪平道路。

部分地區、行業稅負壓力增大

本刊記者了解到,部分行業稅負增加是試點過程中集中反映的問題。8月份,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業形勢分析及下半年預測》中也提出,物流業全麵推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後,企業普遍反映,貨物運輸服務稅率上調過高,企業稅負將大幅增加。據測算平均增長120%左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效益。

而中介機構受行業特點影響,設備購置少,人力成本高,房屋租金高,可抵扣範圍小,稅負在稅製改革後有一定增長。

一些小微企業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強化征收“零散稅”,對其日常生產經營造成一定負擔。

此外,隨著“營改增”地區和行業範圍的擴大,繳稅手續和規模也發生變化,繳稅單位和監管單位也要度過一段磨合期。在采訪過程中,也有企業的財務部門負責人向本刊記者反映,同稅務部門在銜接上還存在問題。很多審計業務在初始承接階段沒有考慮細致,導致後期成本加大。

白景明表示,“我國目前財政進入了收入低增長、支出高增長的階段”。如果“營改增”全麵完成,減稅規模將達9000億元,相當於2012年全年財政收入的7%~8%的水平。這對今後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出會造成不小的壓力。

目前,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的收支矛盾比較突出。在其看來,稅收來源減少,中央轉移支付製度亟待完善,而基礎建設的支出連年增加,地方的錢袋子日益緊張。

比如,此次“營改增”一個突出特點是越是經濟相對落後的省份,其所負擔的減稅額越多,地方政府財政壓力越大。過去中西部地區可以通過中央的轉移支付來彌補稅收減少的缺口。但目前中央也在減收,中央轉移支付的能力變弱,東部發達地區可以自行消化壓力,中西部地區的錢袋子就緊張了。

“營改增”從產業結構上要著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東部地區的服務業水平高,中西部購進東部的服務多,抵扣發生在中西部,這導致中西部減稅額大幅增加,加大了財政收支的壓力。而對東部服務輸出地區,隨著試點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銷售範圍也隨之擴大,銷量基本可以抵掉進項,財政收入壓力遠比中西部地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