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用兵之道(2 / 2)

楚王孫卻不同意我隻押解少數重要任人物離開的計劃,他要把徐國君臣全部殺掉以絕後患。我便以《道德經》第三十章告誡他道:用道德之法輔助人主治理天下的人,是不主張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因為以武力的方法奪取天下最後也會被人以武力所征服。況且,行軍打仗所到之處,民不聊生,土地荒蕪。戰爭之後,瘟疫盛行,常會出現凶災之年,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治理。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隻要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就盡量不以武力攻殺對方。在這個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自以為是,才能真正地知己知彼;不過度征討,才能不耗損大量的財力傷及元氣;不驕傲自負,才能慎辨明察,正確掌握形勢變化和戰機;不主動發起侵略,以仁義之師去先行疏導勸誡,萬不得已時再執行打擊,以占取道義上的優勢,獲得敵我雙方更多的支持。所以,不要輕易地就動用武力去征服別人,顯得過分強大反而更容易走向衰敗,是不符合大道運行的道理的,這樣就會很快滅亡。如果我們現在殺掉了徐國君臣,徐國不但不會歸順,反而會變亂四起,我們也成了他們報複的目標,一個也回不去,如果我們帶著全部人走,目標太大,難以完勝甚至還會得而複失,隻帶他們的主子走,他們雖然會很快安定,組織反撲,但肯定會投鼠忌器。況且,我們快速撤退,會在他們尚未準備好之前就回到大軍之中的。楚王孫聽了一番我的說教,感到無所批駁,便很不情願地按我的計劃執行了。

在回還途中的第二天,前方探馬來報,我們遇到了一股五百人左右的勤王之師,雖然力量很弱,但是戰是避,我們兩個又起了爭執。我用《道德經》第六十九章說:“打仗的人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攻而要善於防守,不敢在不了解敵情的情況下貿然前進時,就積極後退到自己能夠把握的地方’,這樣可以讓對方找不到我的行蹤,有力無處使用,想打沒有對手,難以抓到我的把柄。禍患莫大於輕敵,輕敵很容易喪失我的根本。所以,兩軍對敵,力量相當時,驕傲輕敵者往往被悲憤而集中力量者所戰勝。如果我們現在與對方滯著,一是耽誤了我們的行程、暴露了行蹤,使對方的軍隊很快積聚而來,戰局發生逆轉,二是我軍尚未到達,後備力量不足,一旦被對方分割包圍,則會前功盡棄。“

他卻說:“我們離大軍不過百裏,且屬於精銳力量,克敵製勝如同破竹,正好以戰勝之態揚我軍威,也招引對方軍隊悉數全來,然後與大軍一起聚而殲之。如果你擔心戰敗,徐偃王等人被對方奪走,我可以分一百人與你押送他們先走,我很快戰勝了就來與你會和。“

我看他非戰不可,便說道:”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隻怕一旦開戰,難以脫身。到時候如果你很難快速致勝,我以少數人也保不住俘虜。既然你非戰不可,我們就先把俘虜妥善地藏起來,全力一戰。同時北迎大軍彙合後再帶徐偃王他們走吧。“隨後,派心腹穿著對方探馬的衣服,騎快馬向楚王請求救兵。

我們從上午一直殺到天黑,對方軍隊越來越多,我們人員銳減且傷亡慘重。眼看難以自保,楚王孫要拔劍自殺時,楚王率大軍及時趕到,圍殲了敵人。當對方的勤王之師又源源不斷地聚來時,楚王下令斬了徐偃王及太子,把他們的人頭掛在旌旗上麵,勤王之師才漸漸潰退散去。這時,楚王孫才想起向我道歉,我握了握他的手,自言自語地背起了《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為配天古之極”。

回望這片腥風四起、硝煙漸散的土地,禍起於徐偃王興文德而不治武備、重名而無其實,可謂知道者乎?班師回朝的途中,我與楚王達成協議:讓他上表說公主早已被徐偃王囚禁,攻破都城時,公主幫忙才很快抓到了徐偃王父子,這樣,讓公主及其父母顏麵有光。我則上表讓楚王代管徐國的土地,因為我知道曆史上就是楚國吞並了徐國,我也樂得順水推舟做了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