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重新來過知真味(2 / 2)

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老子繼續說:大道的運行規律是不容易被認識和把握的,盡管已經立足於現實,它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因為存在許多可能性也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的,用平常的感知器官都不能夠準確認知,隻有專心致誌去感悟思考它的存在和變化,這就是上麵我們所說的不能兼得的原因。它存在的現象有什麼因果、來源不能一目了然,由許多必然、偶然相交衍生出的現實世界雖然曆曆在目,卻又因分散隱藏在其中的諸多因素而不能把握其結果及未來走向。朝上追溯不能確定它的起源,朝下順推難以把握它的結果,所以隻有以深究其理的心態,按照正確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才能認識到事物運行的真正規律,駕馭現實世界的發展方向。《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給出的方法是:隻有有了能夠讓萬物充分發展的空間,才能借此認識到大道的規律。因為萬物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與其他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大道的規律就是這種交叉和包容的結果,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的。所以,我們要在這種混混沌沌的認識中去多總結、多思考,推敲它的先兆,並把根據這種先兆推理出來的結果放在事實根據中反複驗證,在物中尋象知理、象中見物明理。在象、物互證中去漸漸深入推理,思考、證實和總結蘊涵於其中真正正確的規律。一旦真正掌握了規律,就能用它去發現和指導發展的方向,正確預見未來。同時,老子在第五十三章又提醒人們:不要認為發現了一些規律,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由於萬物都是互相交叉包容的,隻要有不同的影響,就會產生新的變化,所以在行於大道的實踐過程中,要時刻抱著警懼善察之心,體會和順應這種變化而行。大道本身是難識和善變的,而人們卻總喜歡走輕而易舉的捷徑。比如,治理國家非常腐敗,田地非常荒蕪,儲存非常空虛,追求甚是華麗,爭強好鬥,奢侈浪費,以此來顯示非常富有,是招致盜賊的做法,不是正確的做法。那麼,正確的做法該是什麼樣子呢?《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深化認識的學問要越來越多,這種學問越多,對外界事物發展就會越了解,所以用於幹預事物發展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少,少了又少,直到人與萬物能夠和諧相處時就無需再投入什麼力氣了。在這樣為無為的一種境界中,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事情了。進而擁有天下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如果處處需要勞心費力地去處理麻煩,就沒有能力獲取天下事的真正成功了。

由此,老子在第十五章中說:古代善於遵循大道的運行規律而有所作為的人,能夠深入地認識到事物微妙的變化、看清其中的因果、透徹未來的發展,其心機深沉難以看透。正因為他們難以看透,所以勉強對他們進行描述:在他們尚沒有認知事物的運行規律之前、對事物的探索過程中,必是遲疑審慎而不莽撞,好像在寒冷的冬天赤著腳過河一樣,小心翼翼的用種種方法去試探真正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警覺戒備著周圍任何有關事物的變化,並思考如何理順各種事物與自己的關係以自保和避免發生衝突;仔細認真的收集所有尚不了解的信息加以考究,權衡自己是否具備把握的能力而不輕易介入;直到所有疑問被認知而煥然若釋、解決問題的方案了然於心時才開始行動;並且,行動時並不是摧枯拉朽而是顧及雙方的共生共存,表現得敦實樸拙、可親可近;正因為他們的淳樸可親才能招聚人才,彙聚萬物;正因為他們的空曠豁達、虛懷若穀,才能容物納異,漸成其大;正因為他們的渾然大同才能與世協存。然後將混亂的雜象把持住,慢慢地把其中的生克、因果、主次、先後等關係分析的精辟透徹加以利用。在努力保持這種穩定共存的基礎上,感悟出靜極生動的規律,激發其中的潛力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隻有能夠把握住這種大局變化的人,才會按照這樣的方法去認識和治理世界,隻有知道萬物變化的微妙玄通難以窮盡,才能永遠不自負和驕人傲物,隻有不驕人傲物的人,才能真正利用大道的變化規律,在事物的一種狀態走到盡頭時謀求新的變化。

易恒,不,是萬溪穀把《道德經》中關於認識世界的方法重新翻看了一遍,回想起自己以前浮於表麵的做法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後果,不由地在心中長長地歎息了一聲。再返學院後,他便成了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他一直當著他的旁聽生,許多人已無視他的存在,但畢業時他卻以全學院最優異的成績直接被宮廷錄用。十年後,當他參與征討徐偃王的戰爭時,他又遇到了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