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楊戩手裏拿著赤心劍,笑眯眯地站在我的身後,我如同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親人,撲過去痛哭流涕。
“禍兮福所伏,福兮禍所依。哭什麼?一切都結束了,我十年後的大英雄,在你感到幸福的時候,其實是最糟糕的時候,因為你最珍貴的東西在一點點消磨。現在,你感到最糟糕的時候,才是你真正重生的時候。不是你對《道德經》感悟不透,原來是你一直停留在表麵的華麗上,所以阻滯了你練就第三隻慧眼呀。人們仰望了幾千年的月圓月缺,傳說著廣寒宮、嫦娥和玉兔,誰能想到真相竟是腳下的地球在上麵的投影?流傳中人人敬畏、可以幻化的鬼神,被你們的現代科技和無神論批為虛無,誰又能相信卻是真實存在著的無影無形的客觀次物質?”頓了頓,楊戩又說,“姬紅已經回家了,不管你甘不甘心,眼下你和她的一切已經結束了,你必須馬上從其中擺脫出來,重新做回自己。但以現在的身份你是無法再回學院了,你要隱藏、不,是忘記易恒這個名字和之前有關的所有事情,更名萬溪穀,一會兒我給你易容,變成一個黑矮挫,繼續到精英學院去做旁聽生,要汲取這次的教訓,專心致誌地深入研習《道德經》和《易經》,並以此為基點,在現實中曆練成自己的第三隻眼睛,體會到那個人跡罕至的境界,成就自己的正果。”
我聽著楊戩的說教,內心感到深深的悔悟,反思著這一切因果,真是咎由自取呀。我狠狠地點點頭,接過楊戩遞過來的赤心劍,就意味著重新接下了一種責任。
回到住處,我翻出因為玩樂和生計、被壓在箱底很久的功課,開始溫習《道德經》中關於認識和把握這個世界方法的內容:
《道德經》第二十章講到:那些被堅持的真理與以謬傳謬的附會之說有什麼差別呢?(它們同樣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那些被人們欣賞喜好的東西與被嫌棄厭惡的事物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他們隻是表現的形式和被人欣賞的角度不同而已)。雖然如此,但大多數人都畏懼的事情,(在沒有弄清楚真相之前)我也不能不畏懼,因為這些事情一定有它的毒害性和可怕的一麵。然而我卻並不能僅僅像其他人那樣停留在畏懼這一麵上,而要更深入、更廣闊的認識事物的其他方麵。因為廣闊無邊的宇宙中有無數個懸而未決的或不曾了解的問題等待發現,所以我不能像眾人那樣把觀點停留在表層淺顯的道理上不再加以深究。因此,當眾人都喜歡對一種時髦的觀點點點評評、附炎趨勢地湊熱鬧時,我卻在獨自去深究那些尚未形成的現象、即將出現的苗頭,去找尋其中深刻的因果關係。正因為尚未形成,所以有許多可能性存在,便會使這種先兆飄忽不定,好像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所以,當眾人都按照已知的方法去作為而獲得回報時,我卻因為遲遲不肯隨合而要去在現實的基礎上看得更遠、想的更多便顯得格格不入,在眾人眼裏,我真是個愚蠢的人呀!事物的未知領域很難確定,所以眾人不關注它們而隻關注既成的事實,人們都活的明明白白,我卻陷在對未來的推測中難以準確結論而絞盡腦汁,眾人都對現實的存在看得清清楚楚,我卻去進一步深究其中的因果(對一個問題,知道問一個為什麼是能人,能問三個為什麼是超人,能提十個為什麼就是聖人的境界)。以這樣的深度和不同的角度去推廣、衍化認識,才能夠知道大道無窮的威力和作用,以這樣的思維去發揮,才能夠了解事物中包含著的無盡能量,認識到一個生機勃勃的精彩世界。所以我不像眾人那樣,隻為眼前的利害關係而蜂擁、而聰明靈動投機鑽營,我顯得獨立不群而不被人所吹捧,但我卻堅持這種做法,因為我懂得這是認識大道的真正方法。
但為什麼不能即像眾人那樣放縱自我憂樂、隨波逐流於現實、又同時去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內涵呢?因為我有胸懷天下、踐行大道的大誌,二者不可得兼。魏征為什麼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要唐太宗克自思政?《道德經》第十二章說出了原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滿足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過分索求,就會喪失本心,同時也失去了天地人心,這就是所謂的載舟覆舟的因果,到了那時,連提一些最基本的條件都沒有可能了。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所以要能夠居安思危、安重守靜。不但如此,老子在第十六章中進一步要求道:成就真我和智慧的最高境界是無我,所以說,要放開就極度放開而不幹涉,要旁觀就絕對冷靜而不參與,給萬物以自由自在的發展空間,我隻是先觀看它們興旺衰亡的過程,它們按照各自的性態、獨特的運行軌道走完自己的曆程。使它們由靜止到興發再歸於靜止,我隻是觀察認知其中各種現象發生所需要的條件和每種事物的運行規律,弄明白了這種規律就可以了解如何去把握它。如果不事先了解事物的運行規律而胡作非為,就會引起雙方的衝突,對事物造成傷害,也相應地為自己埋下了凶險的禍根。隻有懂得了事物的運行特性,按照這種規律辦事,求取人事雙方的平衡,達成共生互惠的恒常,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不以人的主觀好惡去取舍,對待萬物中的每種事物都以這樣的態度,才能周全事物之間的鏈條關係,維護生態及天地萬物的大平衡,把人類融入自然之道。這樣就能雍容自如地處身人、事及萬物之間,與天地萬物相協和,就能保全萬物的品性、成就自己的事業,這樣相得益彰才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才能長久與萬物共存而沒有危險和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