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哉周公(2 / 2)

正當我慨歎之時,楊戩說:“但這一切規章製度製定和實現,都出自一個人的大手筆,他就是三朝塚宰周公旦!”由於我是從現代回到周朝的,我便立即向楊戩提出了異議:“在我們那個時代看來,這些都是封建禮教,是壓抑人們天性的東西。隻能抹殺人們的個性,培養更多的奴性。”

楊戩反駁道:“一路走來,到處是諷詠歎歌,你看到強迫壓製天性的現象了嗎?這些傳唱被收集起來整理成了後來的《詩經》,春秋時孔子評說‘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誰能說不是個性的充分綻放呢?況且,什麼是壓製?什麼是發掘?壓製是不顧事物自身的運行規律或違背這些去強行改造,而發掘是根據這些去誘導、彰顯每個人人性中的真善美,並使之發揚光大,使整個社會和於大同。人都有好逸惡勞、惟我獨尊的陋性。對每個人進行道德禮法的啟蒙,就是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天地大義,什麼是人間正道,而這種教育的缺失,會是什麼樣子呢?《道德經》第53章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由與,是為盜誇。非道也。人人如此追求自我,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周公之才,足以經天緯地,而從文王創天下到武王坐天下,乃至成王、康王,幫父、兄打天下,幫侄、孫治天下,曆四代鞠躬盡瘁而不悔,難道是他天性受到摧殘而培養了奴性嗎?其實這恰恰是人性的良好開發,否則,一有利益相誘,便兄弟睨於牆,缺乏一種顧全大局的遠智大略,往往會傾巢之下無完卵,這方麵的曆史教訓還少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天地大義,從每個人的兒童時期抓起,保障了良性的發展,以免過多的放任和誘惑,使人步入歧途而喪失良機、誤己害世。之後再開發、誘導每個人的天分,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皆為天下式效力,天子隻需要提供方便,無為而成,垂拱而治。上善若水,養民若魚,置身其中盡天性,叛道離法則幹涸,這就是周公的智慧和力量。他完善地製訂了從治國到日常生活的所有規章製度,但人民並不感到被強製而樂於行使,因為他是遵循著人的天性和道德而為的。並且從啟蒙教育入手,白紙作畫,為無為、事無事,渾然天成。對每一項規章製度都能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使之蔚然成風,以人治推行法製,這一點中的兩者是絲毫不能割裂開來的。否則,強調人治,會滋生官僚主義,強調法治,再健全的規章製度,如果無公平之人去貫徹實施,也會滋生腐敗而成一紙空文。另一方麵,周代首推的井田製也是有其深意的,它體現了人與道、公與私的一種自然結合形式。井養萬物而不窮,改邑不改井,井然有序,據考證,井田製並不像後世所理解的那樣,純粹中間為公田四周為私田,先種公田然後才能種私田。而是根據九宮八卦圖而來,中公而八荒為用。公田裏修有水井和農具,為四周的農田提供方便,承擔著灌溉和修繕的費用,滋養的是一種公德心和凝聚力,專門有望重德高的井長負責。並且,十井為一裏,十裏為一鄉,世代相聚相識,同進同退、甘苦與共。隻是到了後來,天子道德淪喪,使天下私欲橫流,競爭紛起,時局大亂。秦朝以強競強而立,便廢除了這種失去了根本而徒具形式的井田製。此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便開始推行法製,利用國家機器強行役使百姓為之服務,治理天下的手段便從此改道為法了,為了避免這種矛盾激化,曆代帝王便又不時推行一下由周製演變而來的儒家文化以調和。這就是周公之前,尚無人集治國智慧之大成,周公之後,人乏公心,再無周公的原因。縱觀周公一生,天下沒有選擇他,他卻仍兢兢業業地為天下,《道德經》第13章正是周公一生經曆和品德的寫照:‘受寵和受辱都要充分警惕和關注,並防微杜漸,避免事態向著更嚴重的方向發展。把大麻煩看的和身家性命一樣重要,時刻思考著如何避免和解決它,這樣就很少有死結形成,因為我處於弱劣之位勢,所以要時刻關注對方對於我的態度變化,不能因雙方關係失和,久之造成難以逾越的障礙。能夠抱十分認真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世界,時刻關注和把握周圍事物的變化,能夠像對待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樣來對待天下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隻有這樣他才能慎重如初地好好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