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路走來,卻並沒有發現有買賣和貨物交易的市場。正在疑惑時,一起的同學告訴我,這裏是居住區,是不允許私自經商的。在周朝,每個人不分男女,從三歲時就要開始接受教材統一的啟蒙,內容包括愛國、孝道、勵誌、科學等方麵,尤其是道德禮法占得較多,但基本上算是知識全麵的義務教育。到了12歲,國家便會經過考核和選拔,根據每個人的誌向、興趣、天分及學業成績,分為工商士農兵醫六種專業,進行定向培養和錄用。山海鐵礦鹽土藥等資源統歸國家所有,對這些資源的開采經辦人員就從工種專業中產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專業專辦、開采和養護同期進行,他們的收入根據業績由政府發放。醫者介乎工商之間,供職於官家的,收入由政府發放,兼醫百姓疾病的收入向國家納稅。對物品進行經營、運輸、銷售的人員從商種中產生,市利不準超出總成本的2倍,以免引起無序的商業競爭,並且獲利的四分之一要用來納稅。相對於農業來說,國家是重農抑商的,因為經商比從事農業生產獲利較為容易,而糧食產量較低、投入較大,所以種植糧食的人員從人數最多的農種中產生,每年所得的六分之一上繳國家,遇到災荒之年,國家可以免稅,並且實行井田製,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行軍征戰、保疆戍邊、治安平叛人員從兵種中產生,一經錄用,終生享用國家俸祿,倘有傷亡,有足以贍養家人的撫恤待遇。各種學業都優異者,則作為士來培養,材德兼修,是將來治理國家的儲備人才。這樣,各行各業的人員都能在專業普及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同類而比,百舸爭流,千流彙集,蔚然成風。
說話間,經過了一個冶造坊,來到一個“利肆弄”的地方——這裏便是商業聚集地。這裏比居住區跟繁華,路麵上的人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兩邊各種各樣的店鋪高低雜陳,但排列有序。除了先購置了一些吉慶用的雜件和為同學捎買的小玩意,我們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購買一些祭品帶回去祭祀天地——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事情。一行人便走進了一處專賣祭品的地方,裏麵有許多攤麵,擺著相同的物品,見我們進來,都熱情地衝我們打招呼,我們走到就近的一處,上麵擺有三牲的頭,我一問,價格太昂貴,並且同學告訴我,雖然我們是皇家學院,但我們的級別是不能夠用三牲的,我們便遵照往年的慣例,商定買九條金色鯉魚,裏麵包含著錦鯉化龍的寓意。之後,便讓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同學與攤主討價還價。這時有一個同學走到鄰近的攤位去問詢,攤主卻拒絕道:“公子,你們在他那裏購買的時候,我們是不能搶他的生意的,請你原諒。”當我們把價錢壓得很低,原來那位攤主有意放棄這次交易時,這位攤主才開始熱情地向我們推銷,並且價格在我們的要求之內,還主動要求為我們送貨,以及等到祭祀後把祭品為我們做成幾道特色美食等一條龍服務,在我們的極度滿意中生意成交了。
在送貨回去的路上,我們與送貨的夥計攀談起來,才知道這樣的價格已經接近成本了,再加上送貨、加工等一係列服務的費用,他們已無分文可賺,這就是第一個攤主不願意賣給我們的原因,但他們的攤主因為看到我們精英培訓學院是一所直接歸屬於皇家的機構,如果搭上了線,今後會有更多的生意可做,才這樣不遺餘力的。我恍然大悟,商業盡顯智,但盡智必在道德之內才長久。由此,我想到了《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根條輻集中到一個空心筒上,變成了一個車輪,正因為中間的空心,才能穿進車軸巧妙地組合成一輛可以奔跑的車子;把一塊粘土中間挖空成一定的形狀之後再燒結,正因為中空才能當成容器而有用;在土壁上掏挖出門和窗戶,正因為裏麵有了一定的空間才可以讓人居住而成了房屋。當然,這種空間的開挖是有目的和方向取舍的,是在擁有資源的前提下,在對事物形態、規律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與人事行為高度的統一與結合,不斷地有目的的去“舍”,以求更多的獲得,春種一顆穗,秋收萬粒子,擁有是利益產生的物資基礎,但隻有設法舍出一定的利益,促成雙方互需的德,才能獲得更多的“有”。
此行,我也看到了大行禮儀之下的秩序,日常生活中的謙卑,商業競爭中的有序,來自所有人都懷著一顆莫失莫忘的警懼之心而不敢放縱自己,纖纖細流彙成江河,在道德禮法光輝的普照下,人人謙卑自省,個體的柔和兼容卻造就了社會整體的無比強大,八方相賀、九夷拜朝,成就了一個空前繁榮強大的成康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