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再次陷入叛軍之手,史思明率軍於河陽同官軍猛烈交戰,並數次西攻陝州,氣焰囂張。同時,黨項也乘機侵擾邊城。
在這種情況下,百官多認為不應該把郭子儀置於散地,使英雄無用武之地。
上元元年(760)正月,肅宗拜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卻不讓赴鎮,仍留在京師,不過“假其威名以鎮之”。
直到九月八日,在滿朝文武的強烈呼籲下,才命郭子儀出鎮邠州(今陝西彬縣)。黨項素聞郭子儀威名,聽說郭子儀已赴鎮,遂撤兵而去。
二十一日,肅宗又頒下製書,命郭子儀統率諸道兵自朔方直取範陽,然後回師平定河北,並征調射生英武等禁軍及朔方、鄜坊、邠寧、涇原諸道蕃、漢兵共七萬人,“皆受子儀節度”。這一作戰方案,李泌早已向肅宗建議過,不失為英明決策。如果能付諸實施的話,史思明有後顧之憂,而且郭子儀與李光弼成南北夾攻之勢,必將會加快平叛進程。但是禍國殃民的宦官魚朝恩以私害公,製書已頒下十來天,“複為魚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762年(寶應元年),河東節度使鄧景山被殺,推立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
絳州突將王元振也作亂,殺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
朝廷害怕這兩支軍隊與叛軍聯合,於是派郭子儀任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駐守絳州。
當時,肅宗病重,不見百官。郭子儀請求道:“老臣接受任命,將要死在外地,不見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
奄奄一息的肅宗命人將其請入臥室,道:“河東的事情全都拜托將軍了。”並賜他禦馬等物。
叛軍見河東兵亂,有機可乘,史朝義派兵包圍澤州。
郭子儀調定****前去救援,叛軍聽說郭子儀將到,即撤圍而去。
郭子儀至行營,王元振自以為有功。原來朔方將士不喜李國貞治軍嚴厲,皆思郭子儀治軍寬厚,故王元振乘機作亂。但郭子儀不徇私情,斥責他說:“汝臨賊境,卻殺害主將,若賊乘勢進攻,則絳州就完了。吾為宰相,絕不能因私忘公!”
五月,收捕王元振及其同謀者四十人,皆處以死刑。河東節度使辛雲京聽說郭子儀懲治了亂將,也處死作亂者數十人,“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
唐代宗即位後,宦官程元振自認為有擁立之功,擔心老將難以製服,多次離間誣陷。郭子儀被罷免副元帥之職,充任肅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郭子儀將肅宗所賜的詔書一千餘件全部呈給代宗,以表明自己的忠心。
代宗看後,安慰郭子儀道:“使重臣憂慮,朕很慚愧,從今後您不要擔心。”
此時,史朝義仍占據洛陽,代宗欲派郭子儀與雍王李適率軍東征。由於魚朝恩、程元振的讒言,代宗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
763年(廣德元年),梁崇義在襄州反叛,而仆固懷恩在汾州引回紇、吐蕃入侵河西,攻陷涇州,進犯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代宗遂命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守鹹陽。
郭子儀到商州(陝西商州)後,手上無兵可用,隻得收集散兵數千人,並派張知節率領烏崇福、長孫全緒在韓公堆紮營,東南西北四方,白天擊鼓張旗,夜間多處燃火,以此迷惑敵軍。
光祿卿殷仲卿率藍田兵渡過滻水,吐蕃不知虛實,以為郭子儀來了,非常畏懼。
射生將王甫入城糾集數百少年,夜間在朱雀街擊鼓呐喊,大喊:“郭子儀來了!”吐蕃孤軍深入,膽戰心驚,主動撤退。
戰後,郭子儀任長安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