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通縮風險持續增強(2 / 2)

第四,美元升值的“輸入型”價格壓力。美國貨幣政策回歸正常的過程中,美元升值效應將通過“進口-購進價格-PPI-CPI”的渠道影響價格總水平,從而可能會加劇未來一段時間的通縮壓力。而另一方麵,美元升值將加劇新興經濟體外債壓力。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美國以外地區以美元計價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超過了9萬億美元。與通貨膨脹相比,通貨緊縮同樣會給全球帶來非常大的風險。

最後,從長期因素來看,2008~2014年的這段時間周期疊加了美係國家(美、英、澳、加)和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勞動人口周期拐點。相關研究顯示,以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來衡量,美係國家(美、英、澳、加)和中國在2006~2009年經曆了勞動年齡人口周期峰值,歐元區國家(德、法、意等)和日本人口周期此前已於1988~1992年見頂,人口結構的變化直接導致儲蓄結構與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增長趨於停滯或放緩,這是導致供給失衡,以及產能過剩,並進一步引發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流動性總體比較充裕,多國繼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的大背景下,全球通縮風險卻持續增強,這背後既包括世界經濟增長遲緩,總需求不足等原因,更凸顯出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包括世界經濟仍難以擺脫深度調整壓力,全球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結構調整期;世界經濟複蘇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世界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和價格總水平下降。

瑞士央行1月15日宣布放棄歐元對瑞郎彙率下限,導致全球外彙市場和股市出現劇烈波動。從深層次來講,瑞郎引發的黑天鵝事件,正是全球性通縮、各國貨幣政策大分化、美元升值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政策操作空間明顯收窄的典型代表。(文/張茉楠)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