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事實表明,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大數據安全問題,將對用戶的隱私造成極大的侵害。一些網絡運營商和企業將收集而來的數據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分門別類整理後銷售給他人,為自己牟取巨大利益,給用戶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的收集和存儲更加方便,同時跨境流動更加頻繁,安全問題愈發凸顯。我國在發展大數據產業的過程中,部分企業收集用戶數據的使用權限邊界界定不清,用戶隱私和權益遭受侵害,一些重要數據被非法倒賣、流向他國,安全威脅已經從個人層麵上升至國家安全層麵,亟須引起重視。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伴隨網絡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大數據安全風險也不斷增加。首先,網絡化社會無處不在的智能終端、互動頻繁的社交網絡和超大容量的數字化存儲,為獲取和存儲大數據提供了一個開放、互聯的平台。基於雲計算的網絡化社會,使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資源可以快速整合、動態配置,實現數據集合的共建共享。但這一平台的開放性,也使得蘊含海量信息和潛在價值的大數據更容易吸引黑客的攻擊。對於攻擊者而言,由於這些信息的相互關聯,用相對低的成本便可獲得“滾雪球”般的收益。
同時,技術的發展也增加了安全風險。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服務器、防火牆、無線路由等網絡設備和數據挖掘應用係統的廣泛應用,為大數據自動收集效率和智能動態分析提供了方便,但也增加了大數據的安全風險。一方麵,由於對大數據的安全控製力度不夠,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的訪問權限控製以及密鑰生成、存儲和管理方麵的不足都可能造成數據泄露;另一方麵,攻擊技術不斷提高,大數據本身可能成為一個可被持續攻擊的載體,隱藏其中的惡意軟件和病毒代碼很難被發現。
2014年8月,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4)》顯示,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中國網民因各類侵權遭受的損失合計約1434億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約為1093億元。
大量事實表明,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大數據安全問題,將對用戶的隱私造成極大的侵害。專家介紹,根據保護內容的不同,用戶隱私保護可細分為位置隱私保護、標識符匿名保護、連接關係匿名保護等。而與傳統的網絡安全內容不同,在大數據時代,人們麵臨的威脅除了個人隱私泄露,還包括基於大數據對人們狀態和行為的預測。
被譽為“大數據商業應用第一人”的英國專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舉例說,某零售商通過曆史記錄分析,比家長更早知道其女兒已經懷孕的事實,並向其郵寄相關廣告信息。這種針對人們狀態和行為的預測,實際上也涉及一種重要的用戶隱私。
此外,一些企業認為,經過匿名處理後,信息不包含用戶的標示符就可以公開發布。但事實上,僅通過匿名保護難以達到隱私保護目標。例如,美國某公司曾公布匿名處理後的三個月內部分搜索曆史,供人們分析使用。雖然個人相關標識信息被精心處理過,但通過其中某些記錄項還是可以準確地定位到具體的個人。《紐約時報》隨即公布其識別出一位62歲的寡居婦人,家裏養了三條狗,患有某種疾病。
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著名的DVD租賃商Netflix曾公布約50萬用戶的租賃信息,懸賞100萬美元征集算法,以期提高電影推薦係統的準確度。但是當上述信息與其他數據源結合時,部分用戶還是被識別出來。
專家介紹說,目前用戶數據的收集、存儲、管理與使用等均缺乏規範,更缺乏監管,主要依靠企業自律,用戶無法確定自己隱私信息的用途。全球權威大數據專家阿萊克斯·彭特蘭教授,針對大數據安全提出了“數據上的新決議”三原則,即用戶有權擁有自己的數據,有權掌控數據的使用,有權銷毀或貢獻自己的數據。
本刊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外國企業正在大量收集和分析我國用戶的大數據資料。美國微軟公司推出智能聊天機器人“小冰”,通過其強大的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力,收集和分析了中國6億多網民多年來的聊天記錄。目前微軟“小冰”已同米聊、易信等多家我國即時通訊工具進行合作開發,通過分析用戶聊天內容進行商業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