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通縮風險持續增強(1 / 2)

當前的全球性通縮並非僅僅是周期性因素,更多是世界經濟深層次結構。

當前,歐元區、日本、中國等多個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持續下行,低通脹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並可能進一步帶來通縮風險。這會不會是世界經濟的一種“新常態”,其背後的深層次因素到底是什麼?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

目前,全球多家國際機構已對此發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將此視為世界經濟複蘇的最大威脅。

從價格傳導鏈條看,大宗商品繁榮周期趨於結束引發了一係列價格危機。今年是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峰值後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特別是在全球能源供應過剩和“三國殺”式國際博弈中,國際油價更是自由落體式地下落,較6月高位跌幅48%,創五年來新低,而下跌勢頭很可能在2015年延續。

其次,資產負債表衰退導致債務型通縮。危機之前,全球總需求擴張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各經濟體持續增加債務杠杆。當前,全球債務總負擔(包括私人部門債務和公共部門債務)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從2001年的160%,升至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的近200%,到2013年更是達到215%。日本總杠杆率最高達到515.8%,歐元區升至350%,美國為300%,新興經濟體也達到250%。各經濟體不得不麵臨痛苦的去杠杆過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較高的債務水平根本無法維持,迫切要求債務清償,這就是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提出的所謂的“債務—通縮理論”。“債務—通縮理論”揭示經濟體在“過度負債”條件下,遇到外部衝擊後,債務與緊縮相互作用,產生導致經濟循環下滑的機製。“去杠杆化”效應將使各部門的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收縮,貨幣乘數大幅走低,貨幣流通速度下降,造成名義利率下降,但是通脹水平可能下降得更快。特別是2008年之後,由於美國的舉債能力達到極限,因此其出清供給的能力也被耗盡。目前,過度供給無法通過不斷升高的美國家庭債務出清,供給出清正通過價格降低來實現。

第三,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供需缺口。2008年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以來,全球需求動能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變。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2008年至2012年,中國進口占全球進口總額的比例由6.9%升至9.5%。金融危機肆虐三年間(2008年至2010年),全球進口總體萎縮8.4%,中國逆勢增長23.3%,成為全球需求的主要支撐者之一。然而,隨著近幾年中國啟動去杠杆化和去產能化進程,增量需求大大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的競爭焦點直接導致了全球價格總水平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