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在一次組織迫擊炮敵前試射時,祝榆生身先士卒,隻身排除火炮故障,不料炮彈突然爆炸,他的右臂血肉橫飛。經醫院急救,雖幸免罹難,但30歲的祝榆生付出了鮮血的代價,整個右臂截肢。從此,他要努力適應和克服人體失去部分功能帶來的種種不便。
有的戰友勸他,改行轉業吧,好好保重身體。他聽了淡淡一笑,搖搖頭,心想,同犧牲了的戰友相比,我負點傷算得了什麼!我才30歲,絕不能半途而廢啊!隨後,他執拗地向組織表達了自己的意願。當部隊領導接受了這位倔強軍人的請求,將他安排在兵器教學、科研戰線工作時,祝榆生的臉上才綻出了滿意的笑容。
1950年,祝榆生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1955年5月,他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硝煙剛從國土上散去,共產黨人便認識到,除了迅速使國力強大起來,別無選擇。強烈的憂患意識,使一批老兵工去迎接一場新的戰鬥,祝榆生就是這一隊列中堅定的一員。他咬緊牙關苦學博取,懷著對兵器事業的執著追求,開始了自學路上的艱苦跋涉。祝榆生對武器研究的癡迷與執著,不因環境變化和歲月流逝而減退。即便在文革時期被扣上“白專”的帽子,他還借被監督勞動的機會,虛心向工人師傅求教,在那樣的環境下偷偷學習加工工藝。
他先後曆任華東工程學院副院長、兵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兵器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從一名獨臂“土八路”到兵器行業的專家,其經曆坎坷、曲折在所難免,酸甜苦辣全曾品嚐,那份艱辛、那份執著,唯有祝榆生自己最清楚。
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中央軍委高瞻遠矚立項開展包括99式坦克(三代坦克)、052型驅逐艦、殲10戰鬥機和東風31固體發動機洲際導彈四項重大裝備研製。1984年1月,受當時兵器部黨組的重托,66歲的“獨臂英雄”祝榆生重披帥袍,接受了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的任命。
之後的十餘年裏,祝榆生帶領的科研人員悄然展開了一場鮮為人知的國防高科技攻堅戰。從那時起,祝榆生家客廳的燈光就常常亮到深夜,或是和科研人員研討技術方案和技術難題;或是獨自閱讀大量國內外有關坦克的技術資料,老眼昏花、老弱殘軀又如何!這位花甲老人在用超常的精力和毅力與時間賽跑。
祝榆生帶領著三代坦克研發團隊,在現有技術基礎上,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研發、體現中國特色、考慮實戰需求的研製道路,新設計部件占89.85%,在火力、火控、傳動、防護、光電對抗係統、新材料等方麵都是首次自主開發研製。
研製過程中,因為經常要帶著十幾斤重的資料在試驗場奔波,沒有右臂的祝榆生不知跌過多少跟頭。家人和同事看到都很心疼,勸他:“近七十歲的人了,還要跑得這麼辛苦?”祝榆生說:“隻要能走,就一定要親自到試驗現場!”
1990年,在包頭協調技術時,他因獨臂走路不平衡,開會前重重地跌了一跤。這位72歲的老人沒有告訴任何人,堅持開了一天會。第二天,大夥看他坐姿不對、麵色難看,硬把他送進醫院,這才發現老人家已經摔斷了三根肋骨。即使這樣,祝老也沒有住院,就這麼過來了。
至於他在火車硬臥上爬上爬下,在高大的坦克上鑽進鑽出,在試驗場的荒灘野地一天跑幾十個來回……就更不足為奇了。
15年磨一劍,三代坦克的研製,使我國主戰坦克從仿製、改進型跨入自主開發大型複雜武器係統,成功實現彎道超車,拉平了我國主戰坦克與國際先進水平20~30年的差距。
三代坦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明一等獎,培養了一批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技術骨幹,他們中有工程院院士、兵器工業首席專家、兵器工業集團科技帶頭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