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課題並非是最具資格的學者承擔。多位受訪學者反映,高校課題申請的尋租行為多發,一些承擔行政職務、頭頂光環的人更容易拿到課題,既對普通學校、普通教師、年輕教師不公,也拖累了科研項目的“含金量”。
“我有一次擔任某課題驗收的評委,剛進賓館就接到電話,是其中一位申請者來公關了。事實上,我連材料都還沒拆封,自己都還不知道有哪些申請者,結果公關的電話就找上門來了。就這樣的風氣怎麼能出好的學術成果、科研成果呢?”武漢大學某教授說。
科研工作還麵臨“行政過度幹預”的困擾。受訪者反映,目前一個科研項目周期中,立項、找合作單位、各方籌錢的時間占一半,還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開會,參加各種評審、擴大人脈,最後隻剩下的四分之一時間是在搞科研。
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在目前製度設計下,不同部門、不同學科的課題進度高度一致、周期冗長,從征求項目到項目指南,再到評選、批準,一般需要兩年時間,重點課題、重大課題甚至需要三五年,課題完成之際,卻已時過境遷,科研意義蕩然無存。“這還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就更等不及了”。
“課題驗收會上,專家多數也是說好話,即使有批評意見也是私下說,不影響課題成果驗收。再不盡如人意的研究報告基本還是會通過審查,因為老師之間不好互相得罪。”有教授說。
張衛國說,我國科研項目“不管成果管經費”,科研人員拿到項目就等於拿到了錢,會想方設法報銷足額的科研經費,至於科研成果驗收,“絕大多數都能通過,極少數不能通過的科研項目,也難以追責,甚至連什麼情況下把錢要回來的機製都沒有”。
更關鍵的問題是,科研本意在於貼近實際、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積極變化,但科研成果轉化不暢的情況在我國較為普遍。
暨南大學醫學院衛生統計教研室副教授夏蘇建說,有很多好的科研成果因為沒有辦法轉化而被束之高閣,這也是對科研的一種浪費。科研和現實的銜接出現了一些障礙,導致最終難以形成“生產力”。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的統計顯示,我國有320多萬名研發人員,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創新能力僅排世界第19位;我國國際科學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國人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賺錢”的卻很少,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
多位專家認為,當前科研投入模式正遭遇全社會乃至科研人員自身的質疑,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脫節嚴重,亟需改革。
一方麵,必須加大科研資源對各類企業的傾斜力度,在總量上擴大規模,開辟定向支持企業科研的資金池;在項目申請的製度設計方麵,宜放開企業規模、納稅等方麵的限製,提高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地位。
“科技創新者是國家的高層次人才,這些人有理想、有抱負,政府在創業起步階段‘扶上馬、送一程’,他們肯定會發光發熱的。”彭立增建議,加大對初創型或者發展初期的科技型企業的科研資源投入力度,發揮“雪中送炭”的作用。
另一方麵,在具體科研項目上,政府宜“抓大放小”,製定國家科研方向性的整體規劃,但不能依此從上到下發布具體入微的項目需求。
張衛國認為,重大戰略性科研項目,特別是基礎研究,可以專項委托給企業或者是科研機構,資金宜一次性到位,但要有契約約束;一般性的科學研究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和需求為導向,具備時效性、前瞻性、針對性,政府科研投入宜起到引領和酵母的作用。
此外,應進一步規範科研項目管理,尊重科研規律,避免科研項目周期“一刀切”,以及科研申請環節的形式主義。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修正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對教師“唯課題論”的考核辦法。有教授舉例說,對瘋牛病致病機理的重大研究,國外專家學者一鑽研就是十幾年,期間沒有發表一篇文章,沒有任何一項學術成果,可學校還是認同他們的研究課題,全力支持他們的科研。“但這種情況放在我們國家,別說這些研究人員隻能拿基本工資,甚至會被開除。”
對於科研成果驗收,宜及早明確科研資源分配的權責“落實到人”。目前狀況是,給予具體實驗室的科研項目經費,會先給高校,經過高校科技部門、二級學院才能到實驗室,層層盤剝之後,大量科研資金“跑冒滴漏”,冒掉了錢,也漏掉了直接的負責人和責任人。
“我到美國、英國的自然基金會考察過,最大的感受是,它們的科研投入是成果導向,不是事無巨細地管流程、管經費使用是否合規,而是嚴把最後一道關,管你的科研效益。在落實過程中,它們講究風險倒推,風險不讓科研人員承擔,也不讓社會承擔,而是讓遴選這個科研項目的人來承擔,對項目負責。”張衛國說。(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方問禹 席敏 黃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