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研投入模式正遭遇全社會乃至科研人員自身的質疑,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脫節嚴重,亟需改革。
科研資源“投入產出比”低下,正引起全社會關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多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型企業了解到,在現行管理模式下,科研資源錯配、科研質量失察、科研成果擱淺等問題越發突出,大量科研人員也對此質疑不斷。科研資源管理模式,業已走到了改革邊緣。
201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已達1.2萬億元,其中財政科研經費5000億元,居世界前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行業企業,構成了我國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也是科技資源投入的主要方向。
各界科研人員反映,目前分配方式決定了大量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難以支持催生出數量大、質量高的科研成果,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科技資源投入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全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的教授、副教授,承擔著大量科研項目,項目金額少則三五萬,多則數十萬。講師、在校研究生乃至本科生,也跟著“老板”搞科研,往往四處找發票報銷項目經費。
科研項目的來源廣泛,國家各個部委、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都掌握部分資金,用以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內部的研究機構展開各自領域科研工作。
“項目成果就是論文,由主管部門主持驗收,絕大多數都能通過。這種模式下,一些貼近權力、善於周旋的教授往往以量取勝,同時承擔六七個項目,同一個項目申請好幾個部門經費,一年的科研經費達到數百萬元,但拿出來的成果毫無新意、人雲亦雲,也沒人花心思追究,反正終究是財政的錢。”一位不願具名的知名教授對本刊記者說,“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是當今我國科研投入模式扭曲的典型寫照。
對於科研項目的設置規則,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說,目前我國各種科研計劃針對不同問題的提出,分別由不同部門管理,但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條塊分割造成科技資源配置碎片化,科研項目聚焦不夠。
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撒胡椒麵”相比,在作為創新主體、更加貼近應用的企業端,尤其是一些科技型企業,獲得的政府科研資金支持盡管近年來有大幅提高,但仍捉襟見肘。
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濟南愛思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立增說,對於一些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科研但本身又缺錢的企業來說,目前政府支持的科研經費比較少,像是“石頭小了,丟到水裏連個響聲都聽不見”。
“企業開展一個科研項目,相當於打一口水井,政府的科研經費投入相當於這口井的引水。如果沒有引水,可能這口井就不能出水,變成了死井。”彭立增說。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企業申請得到的科研經費數額,通常與企業人員、規模、稅收等掛鉤,企業規模越大、研發能力越強,越容易得到政府科研資源支持。“真渴的企業喝不到水”,導致科研資源支持科研的邊際效應減小。
此外,民營企業申請國家科研項目更難。在爭取科研項目上,民營企業處於弱勢地位,申請同樣的一個課題,獲得的資金支持遠遠少於科研院所和高校。
“民營企業是競爭不過科研院校的,它們有那麼多的專家資源在那裏,我們什麼都沒有。最不公平的就是經費,憑什麼它們什麼都做不出來就拿1000萬,我們企業實實在在推動產品改革創新就隻拿100萬?事實上,民營企業更缺錢。”廣東佳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勇說。
多位民營企業負責人反映,目前科研項目審批的評委普遍認為“企業有錢,科研經費不算什麼”,但事實上,除了國企央企和一些知名民營企業,大量創業青年、剛起步的民營企業,都麵臨科研啟動資金缺乏的問題。尤其在融資難、融資貴的背景下,政府科研資源是很重要的支持。
除了資源錯配,多位承擔科研項目的院校師生和科研院所專家指出,具體科研過程中,從課題立項、申請,到項目實施、成果驗收,都存在“隨意、鬆懈”的現象,稀釋了資源使用效率,影響了科技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些課題立項就無實際意義。有在讀博士說,他跟著導師做的幾個科研項目,既無關於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也無關於改善社會民生的,“感覺就像是政府部門預算多了花不完,拍腦袋想個題目讓院校專家來驗證一下。結果是,高校科研的攤子越鋪越大,論文發了不少,專利申請一波接一波,但很少有回報社會的價值。”
有受訪的教授坦言,課題立項也要征詢專家意見,但誰會說不呢?課題意味著收入,也意味著學術成果,否掉了別人的課題,自己也不會有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