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疆有個奇特的鳴沙山(1 / 2)

新疆有個奇特的鳴沙山

行遊新疆

作者:彭興禮

新疆有很多鳴沙山,北疆各地隨著旅遊工作的拓展,逐步開發了一批以鳴沙山為主打特色的旅遊景區。如位於木壘縣城130公裏,在哈依納爾鄉北坐落在北塔山下的木壘鳴沙山、距哈巴河縣城95公裏的哈巴河鳴沙山以及鄯善縣城南的鳴沙山等,很多地方都發現了鳴沙山。大多數鳴沙山的發現之地,周圍都與沙漠、戈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國內著名的鳴沙山如寧夏的沙坡頭、甘肅的敦煌鳴沙山、內蒙的響沙灣也都與周圍的沙漠、戈壁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然而巴裏坤鳴沙山卻完全不一樣。

巴裏坤鳴沙山以她奇特的傳聞和形成享譽區內外,讓人歎為觀止。她四周風景如畫,北麵有潺潺的小溪流過,南麵是大片的油菜地和草原,西麵的紅山口水庫是鳥類的天堂,東麵是一字溝高山草原,唯獨鳴沙山上是不毛之地,這裏細沙積山、沙海流動。這處鳴沙山的沙從哪裏來?時至今日人們還在苦苦的探尋答案。六月下雨的時候,當地表溫度和濕度達到一定的條件後,天空中還會出現更奇特的一幕,戰馬嘶叫,刀戈相見時的戰爭場麵的音箱效果就會再現鳴沙山的上空,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一個巨大謎團幾千年不知困惑了多少人的探秘心靈,有多少文人墨客、探險家、神秘學者、曆史學者和地質學家都對她充滿了疑問和猜想。

這些傳說不是現代巴裏坤人撰寫的。道光八年(1828)四月二十六日清代將軍方士淦途徑巴裏坤的時候,在他的《東歸日記》中就有記錄:“對麵山腳下,有沙坡一段,獨無青草,橫長數十裏,相傳唐時營盤為沙所壓,至今常聞金鼓聲。”這是方士淦在這裏的經曆記錄。又據《巴裏坤地名誌》可查沙山藏營裏是這樣記錄:“史載,東漢元嘉一年(151),漢王朝駐伊吾(哈密)司馬毛愷為維護蒲類和伊吾的安全,率騎兵500與北匈奴呼衍王大戰於蒲類海東,在沙處全軍覆沒(因當地人多次撿到箭鏃、兵器)。因為這件事,以後對鳴沙山引發了不少神奇的傳說,清代以來,文人雅士為鳴沙山撰寫下很多神話和詩作,久傳不衰,其中《沙山來》《沙山懷古》流傳甚廣。”清代詩人蕭雄的《沙壘》記述得更為詳盡:“霧裏轅門似有痕,浪傳四十八營屯。可憐一度風沙惡,埋沒英雄在覆盆。(流傳於巴裏坤民間傳說,沙山下曾是唐軍四十八座營屯,忽一夜風起沙飛,四十八營將士盡為黃沙埋沒,形成了沙山)。”根據以上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這鳴沙山裏的傳奇確有一些依據。

為了找尋記述的曆史故事,親身體驗那份感受,我們幾位影友決定夜宿鳴沙山。我先到軍馬場(原名鬆樹堂)找了一位1956年來到這裏的兵團老戰士王建國,請他作我們的向導。

王老說,20世紀50年代末他在鳴沙山放馬時就在這裏撿到了一件青銅器的兵器,兵器長30厘米左右,劍頭寬2厘米,柄部寬5厘米,柄把長度5厘米帶有齒狀,整個劍長25厘米。這鋸齒狀可能是用來固定在木杆上而設計的。據他講述的情況我們推測這可能是漢代的一件青銅兵器。由於那時對文物不夠重視也不知放在了什麼地方,我們沒有見到實物。後來他在鳴沙山上還發現了很多馬、駱駝等動物的殘骸,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這些東西都找不到了。根據這些情況,我又走訪了幾位老牧馬人,他們都說見到過這些東西,在那裏經常能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挺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