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裏之後,我們就開始為自己的選擇買單了,此處山體越來越平緩,沒有懸崖峭壁不可能有高山兀鷲的巢。好在此處的蒙古族牧民,給我們指點迷津。打開鳥類圖冊,他一眼就認出了我們要找的東西“塔什”(蒙古族稱高山兀鷲為塔什)並明確告訴我們,這裏沒有,對麵的巴克熊溝有,那裏是我們未選擇的路。

好在沒走太遠,可以及時返回,短暫的休整後,我們進入巴克熊溝。往前走了幾公裏,雖然依舊沒有發現高山兀鷲,但兩岸陡峭的岩壁暗示我們,這裏有可能是兀鷲們的巢穴。車速放緩,邊走邊找。高山兀鷲的巢比較隱蔽,隻有巢口的白色糞便比較顯眼,岩壁上的白色成了我們重點搜索的目標。如果就此找下去,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不過要在山穀裏過夜。關鍵時刻,我們再次得到貴人相助。

牧民特來的出現,大大節省了我們尋找的時間,他告訴我們巢就在附近的白山,不僅如此他對高山兀鷲的習性還非常了解:它們幾十隻住在一起,大約4月上旬產卵,幼鳥6月份離巢。天呐!僅僅這些資料就是國內第一手資料,比很多鳥類專家的推測更有說服力。

沿著特來所指的方向,我們發現了白山,山體上方是陡峭的懸崖,兩處光滑的岩壁上分布著20多個大小不等的洞穴,每個洞穴相聚3到4米,整個巢區大約有100平方米。更為重要的是洞口還有白色的東西,用望遠鏡可以看清楚那是些糞便,而山空中盤旋的高山兀鷲,讓我們更加堅定此處就是它們的巢區。沒過多久,我們的判斷得到直接的印證,幾隻高山兀鷲從洞中飛了出來,空中盤旋的幾隻則飛回了巢穴中。

期待已久的朋友,我們豈能錯過,望遠鏡下我們密切注意它們的一舉一動,高山兀鷲是最好識別的猛禽之一,即使在高空中也很容易分辨,它們的尾部、翅膀的邊緣呈黑色,其餘部位都是白色非常明顯。這個巢區大約有二三十隻兀鷲,六七隻在山頂處盤旋、還有四五隻在上坡上休息,至於巢中數量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高山兀鷲外,附近的一群山鴉成了我們意外的收獲,不過這個發現也讓我們有了些許的疑惑。兀鷲眼皮子底下,為何會有山鴉?兀鷲雖然生性不好殺戮,但也是大型猛禽,怎麼會讓山鴉住在自己家附近?

之所以能夠同時處在一個屋簷下,這與它們共同的愛好是分不開的。高山兀鷲和山鴉都有食腐的習性,這就決定了它們會有很多合作的機會。兀鷲們選擇群居生活很大程度是由它們的生活習性所決定的,自然界中屍體的密度要遠遠低於活體,動物屍體目標也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它們選擇單獨活動、資源共享,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擴大搜索麵積,進而提高捕食成功率。此外山鴉還是它們很好的戰略合作夥伴,它們也可以為兀鷲提供線索。一旦發現食物,兀鷲們會迅速降落,然後把信號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傳遞出去。

雖然我們戀戀不舍,無奈天色已晚,隻好離去,第2天我們還有任務。

巴倫台犛牛遇害,古倫溝兀鷲分贓

第2天,我們轉戰古輪台,那裏有柴主任給我們打探的一個巢區。在蒙古族小夥巴特的帶領下我們進山了。道路一般沿著穀底溯源而上,也是鳥類比較豐富的地方,此處海波接近3000米,物種依然很多。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小嘴山鴉、紅嘴山鴉、石雞、岩鴿……不過最為出彩的還是角百靈,此處它們絕對是優勢物種,僅我們見到的數量就在1000隻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