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鹿:草原上的“小駿馬”(1 / 1)

馬鹿:草原上的“小駿馬”

人與自然

作者:賀振平

馬鹿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雌性比雄性要小一些。頭與麵部較長,有眶下腺,耳大,呈圓錐形。鼻端裸露,其兩側和唇部為純褐色。額部和頭頂為深褐色,頰部為淺褐色。頸部較長,四肢也長,蹄子很大,尾巴較短。

野生天山馬鹿棲息於海拔1500至38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帶。按季節、晝夜變化特點進行采食。從2月末起遷徙到解凍的山南坡,采食那裏已長出的嫩草,春秋季節頻繁到鹹水湖或鹽堿灘活動。春夏季節由於高山至穀地之間不同高度的斜坡上長有各種各樣繁茂的植物,馬鹿常表現出明顯的晝夜性遷移。夏季馬鹿從清晨至上午9到10時和傍晚18時以後覓食,一直采食到黑夜降臨。長茸公鹿在蚊嶸侵襲時期,常遷移到高山上的林緣地帶,約在8月中旬,茸開始骨化和蚊嶸逐漸減少時返回到較低處。在秋季發情期間常分散成小群覓食、擇偶。冬季馬鹿采食灌木叢的枝葉、樹上的苔蘚和深雪下的植物。剛出生後的仔鹿,頭幾天臥藏起來,然後跟隨母鹿活動,到翌年春天離乳。此時,母鹿離棄公仔鹿,而母仔鹿則繼續跟隨母鹿很長時間。經馴養的天山馬鹿性情溫馴,不過在配種期也會因發情偶爾毆鬥,也攻擊人。馴養的母鹿喜歡剝食樹皮。夏秋季節公母鹿均喜歡扒水或進行水浴、泥浴。

馬鹿屬於北方森林草原型動物,但由於分布範圍較大,棲息環境也極為多樣。在新疆,塔裏木馬鹿則棲息於羅布泊地區西部有水源的幹旱灌叢、胡楊林與疏林草地等環境中。此外,馬鹿還隨著不同季節和地理條件的不同而經常變換生活環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遠距離的水平遷徙,特別在夏季,僅活動於數個“睡窩子”之間的狹小範圍,由此常被當地人稱為“座山鹿”。在選擇生存環境的主要因素中,隱蔽條件、水源和食物的豐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標。它特別喜歡灌叢、草地等環境,不僅有利於隱蔽,而且食物條件和隱蔽條件都比較好。但如果食物比較貧乏,也能在荒漠、蘆葦草地及農田等環境活動。馬鹿在白天活動,特別是黎明前後的活動更為頻繁,以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種類多達數百種,也常飲礦泉水,在多鹽的低濕地上舔食,甚至還吃其中的爛泥。夏天有時也到沼澤和淺水中進行水浴。平時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群體成員包括雌性和幼仔,成年雄性則離群獨居,或幾隻一起結伴活動。馬鹿在自然界裏的天敵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獸,但由於性情機警,奔跑迅速,聽覺和嗅覺靈敏,而且體大力強,又有巨角作為武器,所以也能與捕食者進行搏鬥。

馬鹿的角很大,隻有雄性才有,而且體重越大的個體,角也越大,雌性僅在相應部位有隆起的脊突。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到8個叉,個別可達9到10個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幾乎成直角;主幹較長,向後傾斜,第二叉緊靠眉叉,因為距離極短,稱為“對門叉”。並以此區別於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3叉與第2叉的間距較大,以後主幹再分出2到3個叉。各分叉的基部較扁,主幹表麵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數淺槽紋。夏毛短,沒有絨毛,通體呈赤褐色;背麵較深,腹麵較淺,故有“赤鹿”之稱。冬毛厚密,有絨毛,毛色灰棕。臀斑較大,呈褐色、黃赭色或白色,故亦稱“白臀鹿”。

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藥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有一位在內地的知識分子在美麗富饒的巴爾魯克深山,靠狩獵為生。在深山的日子就發現巴山的野生馬鹿特別多,寂寞時根據自己所知的養鹿知識,一個人利用山的自然坡度挖取外低裏深的陷阱,這種陷阱鹿跳入容易,一旦進入再也無法出去。然後在馬鹿身體缺鹽分的季節,用大粒粗鹽引誘馬鹿到陷阱獵獲馬鹿。獵獲後在自己搭建的高木圍欄裏喂養繁殖馬鹿,在巴爾魯克的春天開始割獲鹿茸換取必需的其他物品。幾年下來不但自己衣食無憂度過了艱難歲月,同時還發展了一個規模不小的馬鹿場。

塔城地區的巴爾魯克山區是馬鹿主要原生地,巴爾魯克的山南和山北是馬鹿四季遷徙比較完整和理想的棲息生地。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巴山的馬鹿群非常龐大,據當地的牧民講每年的春夏季在山林撿到的巨大馬鹿角,大家把它收集起來、紮成圍欄用作在夏牧場的羊圈使用。直到20世紀的八十年代初巴爾魯克山的馬鹿種群就開始逐年減少,到九十年代後,隨著中哈兩國邊境鐵絲網的建成,馬鹿群的遷徙通道被截斷。加上人為的獵殺和對馬鹿棲息環境過度開發破壞,馬鹿這個全身是寶的美麗生靈在巴爾魯克的淺山地帶漸漸難覓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