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簡單評價(1 / 2)

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飽受病痛折磨的黑龍江將軍恩澤,帶著一絲遺憾死於任上。因其任內為官幹練,頗能以維護國家主權為依歸,光緒二十六年三月(1900)清廷特降旨在“黑龍江及立功省分建祠”,以資褒獎和紀念。繼任將軍壽山奉旨在黑龍江將軍駐地齊齊哈爾建立恩公祠(今龍沙區安順路東端路北)。綜觀恩澤長達三十餘年的政治生涯,我們可以對其人歸納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作風謹嚴,恪守職責。

恩澤靠驍勇善戰、卓越戰功贏得功名,行事卻鮮有武將的粗獷,早期即表現出嚴謹的作風。新疆征戰時,恩澤的周密部署常能贏得金順的稱讚。時任黑龍江將軍,恩澤在地方事務治理方麵亦表現出詳細計劃的風格。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月,獲知阿林別拉溝有優質煤源,恩澤沒有當即奏告朝廷,而是考察之後,詳擬煤礦章程,做足準備工作,再遞交開礦申請。清廷亦迅速給予“從之”

的答複。招墾荒地、編練新軍、主持繪製《黑龍江輿圖》等諸多事件中,恩澤均表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謹嚴的辦事作風、良好的道德操守。

第二,經世致用,發展實業。

1840年以降,清廷逐漸走上衰敗之路。鹹豐年間,清廷頻繁調遣黑龍江八旗軍隊赴內地平亂,直接導致黑龍江將軍管轄地區自顧不暇。其時,黑龍江外遭俄日侵犯,內遇層出不窮的教民叛亂。恩澤正是在這種局麵下接手黑龍江事務。任職黑龍江將軍後,恩澤以發展實業為先導,推行多種經濟措施,試圖扭轉黑龍江疲弱的財政狀況。招墾荒地、開采煤礦、創設木植公司等係列實業舉措的推行,正是這種實業思想的具體表現。然而,恩澤在推行自己各種計劃的過程中,經常遭遇種種阻滯:有的計劃尚未實施,便胎死腹中,如恩澤數次上奏朝廷請求勘定吉林至奉天的鐵路,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清廷終於應允,“著照所請”,卻因膠州灣事件的爆發而被擱置;有的計劃雖得以展開,卻中途夭折,如開采煤礦事件,恩澤曾為了煤礦的運行方式能得清廷批準,夜不能寐,幾次病倒。開采煤礦工作僅維持一年有餘,因戰爭爆發,不得不暫時停產。雖然上述舉措在其任上鮮少能順利展開,卻為今後黑龍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第三,興除利弊,勤政務實。

清末的官場,呈現一派腐敗現象,結黨營私、互相傾軋已成為清末官場常態。恩澤與他的同僚相比,看起來更像一個異類,他對當時官場的官官相護現象始終保持警惕。初任黑龍江將軍時,恩澤即上奏朝廷,提出重審同知一案。該同知官場網絡深泛,賴於後台背景,貪贓枉法、草菅人命。重審同知無疑給黑龍江官官相護的惡風敲了一警鍾。其時,恩澤依旨調查農安慘案涉事官員,他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據實奏報,彈劾前吉林將軍長順等人。此諸事件均可看出恩澤直率的性格,以及作為一個封疆大吏的強烈使命感。相比那些見風使舵、隻會溜須拍馬的官員來說,恩澤能恪盡職守、嚴於律己,在清末腐敗的官場可以說是異常寶貴。

第四,目光敏銳,抵禦外侮。

從恩澤所陳奏折中,可看出其人敏銳的政治眼光。就當時俄國越境修築鐵路之事而言,恩澤一開始就對此問題抱有抵觸心理,屢次上奏,陳述了自己的顧慮和擔心,並提出了應對舉措。恩澤認為俄國人思考深入、計算精細,大問題固然要強勢占先,而細小問題也是絲毫不加放鬆,抑且點子甚多,可以無中生有,朝廷不得不防。他還明確指出:“俄為天下所共忌,其為國也,又多詐取而鮮以力攻。”為應對俄國修築鐵路的包藏禍心,恩澤提出自築鐵路,用以抵製俄國。然而,清廷對此意見並未理會,惟強調中俄睦誼方敦,不宜頓失前好。隨後發展的態勢,證明了恩澤的見解是正確的。清末民國時期,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正是憑借越境的中東鐵路在東北邊疆地區掀起了諸多的外交波瀾,讓曆屆中央政府疲於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