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主持編繪《黑龍江輿圖》(2 / 3)

2.恩澤主持輿圖繪製工作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黑龍江將軍恩澤因“前敵軍務現已平定,本省會典輿圖亦當趕緊辦送”,飭令入營充當槍炮教習的武備學堂學生歸局。

於是輿圖測繪工作始得繼續進行。這時輿圖測繪的情況是:呼倫貝爾、黑龍江二城雖前經陸、何二員測繪,但屬依樣葫蘆,未臻妥善,需要進行重測。惟有後調四名武備學生測繪的呼蘭一城堪堪可用。所以當開始繼續測繪時,江省六城尚需進行測繪的還有五城。由於地曠人少,隻好集合人力挨城測繪。首先測繪的是布特哈城,“竭四人數月之力,始將布特哈一城就緒”。這樣整個測繪工作勢曠日持久,同時圖說篆修工作又須加緊準備,而江省無此“深明體例之人”,黑龍江將軍恩澤為此十分焦急。恰值此時,屠寄隨欽差大臣延茂來江省辦事完畢,恩澤聞知此人曾擔任廣州廣雅書局襄校兼廣東輿地局總纂編成《廣東輿地圖》,便極力懇請屠寄助其編撰《黑龍江輿圖》。屠寄迫於情禮,允為暫留。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1896年6月26日),恩澤奏稱輿圖“繪製工作實施已有多年,六座城池才開始繪出一城。地曠人少,勘察工作很難周而複始。我等一再商議,輿圖與表說相輔而行,測繪固求精神,征引尤須確鑿。黑龍江省尚無黑龍江誌,考核比較困難,然而近來數十年中軍官在各城池的駐紮情況亦不穩定,屢有變動,非得積學能文深明體例之人,不足以資纂輯。經考察獲知欽差查辦事件大臣隨員工部候補主事屠寄,學問淹雅,倘若將輿圖繪製工作委以纂修,洵屬勝任,且可一麵測繪,一麵搜羅,屆時圖成而表說亦隨之,不致遲之又遲,長久的勞煩京館延期。時下延茂查辦事件業已就緒,不日即赴吉林署任,該候補主事即應回京。然而黑龍江境地可用之人才實在是稀缺,懇請允許工部候補主事屠寄暫留江省纂修輿圖,一侯會典告成,即當奏明送回供職,可否之處,恭候聖裁。”

六月十二日(7月22日),清廷應允。於是,屠寄得以留任黑龍江輿圖總纂,幫助恩澤主持輿圖的測繪及纂修圖說事宜。至此,輿圖局人員又作了相應調整。調整後的輿圖局人員如下:提調迎福,總纂屠寄、聯瑛、於馴興、廖景林,委員吳光國,總測崔祥奎,測員劉恩鴻、單世俊、張士元、文明,繪圖馬占魁、德春。屠寄任總纂後不久,武備學生四人已將布特哈城測繪完畢,此後需要測繪的尚有黑龍江、墨爾根、呼倫貝爾、齊齊哈爾四城。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江省夏秋雨水過多,山泉怒發、嫩江汛溢,平地水深數尺,山川河港辨認不一,其道路村屯不通車馬,測量驟難著手。屠寄與恩澤商議,將四城的測繪“緩至二十三年春,乘冰伴水縮之時”進行。

鑒於此時整個輿圖的測繪工作,除有四城待測外,尚需進行總繪,還要修纂圖說,任務繁重,時間緊迫,為使輿圖測繪及圖說纂修工作加速和協調進行,屠寄與恩澤商議後擬定了兩項措施:

一、“招選八旗聰穎西丹十六名,乘冬春之際,責成測員昕夕在局認真教授以測繪之法,但得粗通平三角算術,明春氣候稍和,即令該測等四人,每人各帶學生四名分往四城查測。”光緒二十二年九月(1896年),寄信外洋函購測繪儀器四份,以供分城查測之用。

二、製定測繪章程,規定測繪期限,並因過去的繪圖房舍矮小黑暗,又新蓋“明窗淨幾之屋”,“以備繪圖之所”。又緣稽考沿革必征引古今,而江省素少藏書,於是派人赴內地購置,以備纂修圖說之用。這樣,庶可使纂修圖說的準備工作能與分城測繪同步進行。

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1896年),屠寄因生母病重請假回籍省親,並順便購買儀器書籍。臨行前,連日約同局員商討分測事宜,決定單世俊於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前後,帶學生四名作為第一起,出測黑龍江城;張士元於正月底作為第二起,出測齊齊哈爾城;劉恩鴻於二月底作為第三起,出測墨爾根城;崔祥奎亦於二月底作為第四起,出測呼倫貝爾城。此乃分城分起之大略情形。“惟黑龍江右岸西起額爾古納河與黑龍江會口,東南至黑龍江與鬆花江交會之口,鳥道二千餘裏,呼倫貝爾一城,南北裹長八百餘裏,東西五六百裏,三四百裏不等,較之齊齊哈爾、墨爾根二城廣幾一倍。巴按圖東自阿穆爾河即漠河起、西至烏洛甫河止,三百餘裏黑龍江屬地,由劉委員自嫩江源翻山而過幫測,以分單委員之勞;又自烏洛甫河起、西至奇乾河止一百數十裏呼倫貝爾地麵,亦由劉委員幫測,以分崔委員之勞;其鬆花江南岸,地屬吉林,其瀕江一帶水口岡泊,須與本省水口村屯兩兩對勘,商令張委員於齊齊哈爾測繪完竣後,特往一查;又呼蘭屬地西自湯旺河起、東至黑河口,從前測繪未及,一並令張委員前往補測,此於分城分起之中略寓均其勞逸之意也。”

屠寄臨行前,“再四商屬諸測員,此次出測總期年內一律竣事。”隨即,四起委員分別於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十九日(1897年2月20日)、正月二十二日(2月23日)、二月二十日(3月22日)、二月二十八日(3月30日)出發,每起各帶學生四名、車夫三名、木匠一名、馬十匹、車十輛。此外,所測各城每城派護兵及夫役六名,跟隨測員搬運機器,照料行李。嗣後,查測呼倫貝爾、齊齊哈爾、墨爾根三起委員均於一年限期內將草圖測繪完竣,惟有單世俊一起出測黑龍江城,因地麵與其他各城相比尤為遼闊,且黑龍江左留駐之五十五旗屯錯在俄界,“京館要求必須將鹹豐八年以前江左山川古城一均查繪,不可不深入俄境詳細測查,光緒二十四年(1896年)二月單世俊抵達濱江俄卡密裏羅夫斯克”,“因未攜帶本年護照”,“被俄國查界馬隊攔阻,見其持有防身火槍及測繪儀器等形跡可疑,當將車馬行李圖籍搜去,送交布喇郭威臣斯克之廓密薩爾衙門。”至五月間,黑龍江將軍恩澤接到察報,當經發電與俄廓密薩爾反複照會,始將單世俊釋放。此後,單世俊等人續行補測,至七月底告竣。至此,黑龍江省六城草圖全部測繪完,下一步工作是進行總繪和纂修圖說。

光緒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1897年3月27日),屠寄回到原籍江蘇武進縣。五月二十四日(6月23日)生母病故,屠寄於“即日見喪守製,遵例治喪一年”。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1898年7月13日)守孝期滿,經黑龍江將軍恩澤奏請,屠寄仍來江省主持輿圖測繪。恰值此時江省六城分測均告完成,此後,江省“所屬各城地輿全圖以及說表等事,均係屠主事寄一手經理。”同年八、九兩月將各城草圖合攏成徑寸方圖底本,再將底本縮成小幅,晝夜趕辦,終於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1899年2月24日)一律完竣。凡為總圖一,副都統城分圖六,呼蘭、綏化兩廳分圖二,黑龍江城新、舊轄境最廣,析之為四,呼倫貝爾南北裹長,析之為二,共十有三幅,裝為十三冊。

此後,一麵謄清,一麵按底本撰次說表、注寫地名,或山川脈絡偶有可疑,該委員等未能身到之處,主事屠寄搜羅金礦各圖及通肯、克音等處丈荒之圖,隨時將底本更正,故底本尤為詳確。”共撰成總圖說一、六城分圖說六、廳圖表二,裝成九冊,並圖都為一函。“又一極邊衝要,緊接俄蒙,鄂博卡倫新舊繁密,細流支阜曲折蜿蜒,館頒圖格不及備載,別繪徑寸十裏開方底本圖六十一幅,裝成九冊,都為一函,然而黑龍江全境之圖以成。”嗣後,“所有辦妥之通省百裏開方總圖一張、各城五十裏開方分圖十張、兩廳十裏開方分圖二張,各裝一冊,通省十裏開方底圖六十一張,分裝九冊,說表九本均經裝裱齊楚,分別裝入木匣包固妥協”,由屠寄於光緒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1899年4月24日)啟程呈送京館。同時,還帶有黑龍江將軍恩澤致京館谘文,後麵附有新送輿圖對“京館就前送輿圖谘駁二十一條”的逐條增改情況的說明。

光緒二十五年四月初五日(1899年5月14日),黑龍江將軍恩澤與齊齊哈爾副都統薩保聯名奏報朝廷,《黑龍江輿圖》告成。黑龍江將軍恩澤、齊齊哈爾副都統薩保谘請吏部、兵部、戶部、會典館,為節省經費,省通誌書暫請停辦。原奏略曰:現在全圖告竣,其沿革、晷度、疆域、山形、水道、城站、古跡、鄂博、卡倫,不難按圖成說,惟自康熙年間設官駐兵以來,一切檔案多係滿文,必須詳細檢核,譯成漢文,方便編輯。江省本無專誌,《盛京通誌》

所附事跡至為簡略,而方式濟《龍沙紀略》、西清《黑龍江外記》、徐宗亮《黑龍江述略》諸書,皆私家著述,隨意劄記,不合誌體。必欲準今酌古,勒成一書,翻譯既需時日,編纂尚待多才,圖局經費又苦支細,隻可暫將誌書停辦。待滿漢翻譯人員將曆年檔案依類查檢譯漢,造成底冊,屆時再請撥款派員接辦。四月十八日(5月27日),黑龍江將軍恩澤等再奏全境輿圖告成,並請將出力人員予以獎賞。月底裁撤黑龍江輿圖局,朝廷批準酌情予以獎賞,毋許冒濫。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初五日(1900年7月1日),黑龍江將軍衙門石印的《黑龍江輿圖》分別谘送各城,擬每一城發給地圖各3份,省屬五司及各局、處擬各發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