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後期,中國邊疆地區持續爆發危機,這微妙地改變了清朝統治者的傳統治邊思維。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清統治者的視野裏,邊疆地區及其毗鄰地區不再被認為僅僅是“柔遠之夷”和“朝貢地方”,而是被提高到一個更加重要的地位,即維護內地安定和國家生存所依賴的“屏障”。
以東北邊疆地區為例,該地方毗鄰俄國,日本亦有伸足。麵對東北邊疆地區深重的邊疆危機,該地區的治理問題成為當時朝野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鑒於此,清政府開始嚐試推動對該地區社會基層的整合。與此同時,受籌餉困難之影響,清王朝開始在東北地區實行“招墾”之策,以濟時艱。在此過程中,時任黑龍江將軍恩澤,身體力行,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大力實施招墾之工作,且頗有成效。
一、從“封禁”到“弛禁”
清廷在關內建立政權後,首要舉措是對東北土地實行封禁政策。有關封禁之事,民間常謠言四起,因為曆代王朝鮮有封禁之說,偏偏清朝有此怪癖。雖也有人傳,清朝之所以對東北封禁,實乃東北土地龍脈也。但總歸是傳聞,未成氣候。一則,東北地處荒涼,常人難以生存,將之視為一王朝之龍脈,似乎有點荒誕;二則,漢人以文化豐富自居,對文化尚還屬於荒蕪地帶的東北常持不屑的態度。當然也有政府禁止言說東北,久而久之,人們對東北也就淡忘了。當然,清統治者始終恪守努爾哈赤留下的遺訓,東北乃滿清王朝的龍脈之地,必須封禁。
直到順治年間,全國各地旱災、澇災頻發,雖然國家統治已經漸趨穩定,百姓生計問題卻成為常常困擾順治的心事。
其時,多爾袞去世不久,順治剛清理完多爾袞餘黨,正積聚雄心準備勵精圖治,使國家繁榮、百姓安定。卻不巧,朝中大臣屢次上奏旱災、澇災、饑荒、流民之事。是日,順治向太後請安。正因各種天災發愁,眉頭緊鎖。孝莊太後知曉朝中概況,心疼兒子身體,卻礙於威儀,到口中的體貼之語便換做叮嚀。思及連日來為董鄂妃之事,母子已長久不親切談話了。必須換個話題。
沉思片刻,孝莊太後想到先帝在世時曾屢次交代東北封禁之事,便隨口提起。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孝莊原意在尋一話題避開董鄂妃之事,不想卻解開了順治的心結。遂麵露喜色,抬頭看到孝莊麵容有些憔悴,不覺心下愧疚。想到近日來與母親慪氣,卻忘了母親平日的辛勞。五歲登基,全靠母親盡力輔佐才使得母子平安、江山得以穩定。不禁緊握母親左手,潸然淚下。孝莊本不知順治所喜何事,卻了然兒子此時的心情。近日的一切爭爭吵吵、恩恩怨怨,都在這母子之間的無語凝咽中散了。
留在孝莊處用膳,一則,孝莊有心留兒子一起吃飯,增進母子情感;二則,順治亦想說說有關東北土地弛禁之事。母子間的情感一下子不但有了改善,比從前似乎還能心心相通、互相憐惜。孝莊倒不知道說什麼了,隻是注視著兒子的臉。比從前消瘦了,卻更成熟了。當順治說出,建議東北土地弛禁以緩解內地流民危機時,孝莊隻是嗯了下,剛緩過神來,才發現不對勁。心下卻知,已是弓在弦上,不得不發。孝莊麵帶微笑的說,皇帝為百姓社稷著想,是好事。隻是這封禁之事,先祖皇帝有遺言。不過,咱大清江山已日趨穩固,皇帝也勤政愛民。這龍脈之說,不能不信,也不必守著這些死規矩。人是活的。
咱可以暫時開通遼東土地。不知皇帝意下如何?孝莊轉瞬即變的臉色,順治是看在眼中的,原本以為會與孝莊又一次產生衝突,激烈爭執,不想孝莊如此爽快,倒是順治未料到的。不禁愣住,隻是頻頻點頭稱是。
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頒布《遼東招民開墾例》,“辟郡縣,招耕佃,乃有民籍”,遼東開禁。大量流民遂向東北湧入,清廷雖再次推行封禁政策,逢自然災害,災民仍私自潛往東北,“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尋謀生之地。因此,東北荒地、圍場開放範圍日益擴大,旗地佃戶亦日益增多。流民問題很快得到緩解。順治遂下旨修葺慈寧宮,順治十年(1653年),孝莊搬入慈寧宮,並在此一直終老。
順治去世後,其弛禁事業暫被擱置了。康熙將封禁之事推上了高峰。之後,清廷統治者再無弛禁意向。有關弛禁之事,於擁有東北封地的貴族旗主以及流民來說,是雙向有益的。旗主可通過流民開墾荒地獲得租金,流民則會獲得基本生活保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前旗劄薩克恭格拉布坦,向理藩院遞交招農墾種荒地申請,乾隆未作回複。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退位,事實上,國家政權始終掌握在乾隆手中。期間,和珅勢力在朝廷上日漸龐大,有越過嘉慶之勢。身邊人數次點撥,均被嘉慶壓下。表麵上,對和珅仍和善有加,事事詢問太上皇乾隆之後,必再征求和珅意見,方才通過。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太上皇死後,嘉慶帝開始親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國喪期間拘禁,誅殺了乾隆晚年寵幸的貪官、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福長安等人,但沒有進一步擴大化,維護了王朝的穩定。嘉慶的韜光養晦不僅贏得了朝廷文武百官的一致讚賞,亦安定了民心。隨後,嘉慶開始處理乾隆留下的種種弊端,對郭前旗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申請墾荒的奏折,頗為感興趣。遂在嘉慶五年(1800年),對郭前旗的申請作出答複:準令民人耕種”納租,“以資蒙古生計”。長春堡更名為長春廳,在伊通河、驛馬河、霧開河兩岸,設沐德、撫安、恒裕、懷惠四鄉。為防止蒙漢雜處,蒙漢劃界分治。租糧均歸蒙古設櫃自行收取。諭旨頒布之後,遭遇一些頑固大臣的抵抗,嘉慶感慨道,國家之龍脈在於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去民心,何來龍脈?之後,再無人敢提異議。
有關東北弛禁之事,在嘉慶統治期間獲得了驚人的發展。清廷將嘉慶擬定的有關墾荒規定納入《大清會典事例》中,並以文件形式通告各蒙旗。表麵上,這隻是對郭前旗招民墾種的承認,其他各旗也因之招民墾種收到巨大的鼓舞,為流民繼續湧入蒙旗開辟了道路。各旗亦開始向朝廷申請招民墾荒。
嘉慶七年(1802年),準科左後旗上奏懇請“招民墾種”,嘉慶準允。道光三年(1823年)至六年,科左中旗卓裏克圖親王(閑散)自招流民一千多戶,出放領地3184坰,首開閑散王公招墾私有領地記錄,清廷對該王亦免去究辦,予以承認。道光七年(1827年),郭前旗續放橫跨四鄉夾荒70萬坰左右。
道光十二年(1832年),準科左後旗出放庫都力荒和八麵城、金家屯一帶夾荒,麵積在27萬坰以上。鹹豐十年(1860年),東北土地解禁。同治朝末年光緒朝初年,蒙地招墾亦漸盛,各旗招墾都日漸擴大。由於農田擴展,原戶繁衍,新戶增多,遂於光緒三年(1877年),昌圖廳升府,隸於盛京將軍,同時在買賣街設置奉化縣(即梨樹縣),在八家鎮置懷德縣。光緒六年(1880年)在康家屯置康平縣,第二年在鄭家屯置主簿,皆歸府屬。光緒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府,同時置農安縣。光緒十七年(1891年)起,私招盟外五旗蒙民1260多戶,放墾洮兒河夾心荒地42萬多坰,引起旗內貴族之間的糾紛,經理藩院裁定,準安插收租,酌減各壯丁差搖,未開荒地一律永遠封禁。隨著清廷對東北封禁政策的解除,黑龍江地區逐步放荒招墾,人煙漸稠,民事日繁,遂陸續劃定區域添設民官。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黑龍江將軍轄區先後設置呼蘭府、綏化府、海倫直隸廳、黑水廳(今龍江縣)、大賚廳(今大安市)、肇州廳、安達廳、巴彥州、木蘭縣、蘭西縣、青岡縣、餘慶縣(今慶安縣)、拜泉縣、大通縣(今通河縣)、湯原縣,計2府、5廳、1州、7縣。並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添設黑龍江分巡道和綏蘭海兵備道,翌年將綏蘭海兵備道移至興安嶺以東改為興東兵備道。同時,鑒於齊齊哈爾、呼蘭、通肯副都統轄區已添設民官,“布特哈係打牲部落,牲丁無多”,黑龍江將軍奏請朝廷批準,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裁撤了齊齊哈爾、呼蘭、通肯、布特哈四城副都統。其他各城副都統因地處邊防等因,仍依其舊製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