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振興經濟(1 / 3)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亦即晚清同治、光緒年間,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趨加深的時期,是洋務派從興起走向衰落的時期,也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興起的時期,又是中國人開始走向世界、西學在中國傳播的時期。

其時,一些洋務派官僚在同外國勢力的接觸中,親身感受到西方“輪船之速,洋炮之遠”,思想上受到極大震動。是故,發起以“竊製器之術”為主要內容、自強雪恥為基本宗旨的洋務運動成為他們的共識。

其後,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以及外國資本對中國的滲透,中國國內市場顯著擴大,這為民族資本主義在本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此間,一部分追求新財源的資產階級化了的地主與士紳階層壯大起來。他們逐漸掌握了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並且試圖將新的經營方式引入土地廣袤、人煙稀少的邊疆地區,提出了振興實業、收回利權的要求。

這一時期,身為黑龍江將軍的恩澤亦深受洋務運動的影響。在與俄國人交涉過程中,恩澤深刻感受到了來自強鄰的逼迫;同時,目睹江省境內一般百姓生活的顛沛流離,亦讓其揪心不已。於是,恩澤積極探索開辟利源之道,遂有開辦煤礦、創設木植公司、奏鑄銀元之舉。

一、開采煤礦

通過考察黑龍江的地質結構,恩澤對煤礦發生了興趣,即著人四處勘察。

正是焦頭爛額、毫無頭緒之時,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月,候補巡檢李席珍上報,“璦琿城西數十裏阿林別拉地方”“煤質尚好”。恩澤聽後,大喜。驗看李席珍帶來的煤塊樣本後,恩澤仿佛看到了蒸蒸日上的黑龍江經濟。即刻著人安排前往阿林別拉察看,隨從侍衛苦勸不聽。適時,恩澤身在齊齊哈爾,正常天氣,從齊齊哈爾到阿林別拉至少一天。近段時日雨雪頗多,所到之處,或泥濘或結冰易腳底打滑,不堪行走。遇有山路,常有山體滑坡之危險。思及此事關涉黑龍江今後的生活是否能得到改善的關鍵,恩澤便不顧勸阻,執意前往。

一路所到之處,目之所及皆逃荒之百姓,屍體橫陳於街上的,多是沒及時清理的。走出齊齊哈爾鬧市,一望無際的大地這麼赤裸裸地橫鋪在恩澤的眼前,就像剛剛橫陳於恩澤眼前的鬧市,黑龍江還有什麼?有的隻是貧苦的百姓,有的隻是荒廢的大地。恩澤的眼睛濕了,這麼沉重的責任讓恩澤感覺有點無力。阿林別拉的煤礦果能救得了這些百姓?東南的雲塊越來越重,已經逼近地平線,有種堵在心口的感覺。此時,李席珍建議留宿於前麵驛站,上午的雨水經晚上一結冰,無法行走。恩澤原想點頭同意,卻隻從喉嚨裏擦出一聲“嗯!”驚醒了恩澤,如果煤源豐富,質量上乘,豈不是黑龍江百姓的救命草。雖心下急探究竟,總奈不得這東北的氣候。休整一晚後,齊齊哈爾所見的一切漸被即將見到的煤礦所模糊了。恩澤疾速地抽打馬背,雖然李席珍後麵警告路滑危險。半個時辰見不著一戶人家時,便到了一山腳,馬隻能放棄,改用步行。

約一個時辰後,步行都很困難。每挪一步,都需心、眼、耳齊聚,方不能掉至山崖。如果要開采煤礦,這必須挖出一條可讓人、車通行的道路。恩澤的心越來越沉,清政府應發放的兵餉多有克扣,投入銀子開礦,或許朝廷有心也無力。礦山似一個小孩,躲在山坳裏。沿途稀疏地可見幾株老樹,卻已褪去了綠意。十月的荊州層層疊疊都是綠色,在黑龍江,清一色的灰白,山是灰白色的,樹是灰白色的,連黑色的大地到了冬季也添了許多沉沉的灰白色。恩澤手裏的煤塊似乎也被染上了灰白色。氣候、交通都會造成開礦耗費大量的金錢,雖然煤塊的質量是上乘的,將這些煤塊換成銀子卻是困難的。回去的路上,恩澤的馬似乎也累了,每邁一步似費力不少。

守著一座金山,卻隻能啃著黑饃饃,確實讓人感到彷徨和不安。經過再三斟酌,兩個月後,恩澤才將此事上書朝廷,並附上開采建議,“隻是車輛不方便行走,難以運至省內,需要用度的人力過多,且當地因人煙稀少,食品、材料都很昂貴。懇請批準交給官商合辦;官方隻需要在其中抽取利潤即可,用此方法,可省卻不少銀兩的浪費。”獲得批準後,恩澤又一次陷入沉思。

官商合作尚屬設想,若落實到位,仍需深思熟慮才行:

一是,官過於幹涉商的運行,容易限製商的自由發展。且黑龍江原本地處偏僻,氣候惡劣,各方麵用資短缺,商業投資已屬不易,若再各處限製,發展煤礦業的希望很容易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