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抵禦外侮(1 / 3)

黑龍江將軍轄區初期,廣袤數千裏:東至畢占河、南至鬆花江,與吉林將軍轄區接壤;北至外興安嶺與俄羅斯為界;西至喀爾喀接車臣汗部界。南北距3800餘裏,東西距3100餘裏。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議界條約》,確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即以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至海為界。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中國領土,左岸為俄國領土;外興安嶺至海,嶺南為中國領土,嶺北為俄國領土。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待定另議。

曆史上,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的疆域是不搭界的。19世紀以來,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降,沙俄漸次深入黑龍江流域。最初,它侵占了黑龍江廟街和庫頁島等地;1854年,沙俄執行所謂的“武裝航行黑龍江”計劃,在黑龍江下遊闊吞屯等處屯兵築壘;1855年,沙俄再次入侵黑龍江,並遷來大量移民,在左岸建立俄國居民點;1858年(清鹹豐八年),沙俄迫使清朝當局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璦琿和約》(通稱《璦琿條約》),中俄兩國國界由外興安嶺分水嶺南移到黑龍江,沙俄攫取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致使黑龍江將軍轄區總麵積銳減。

基於上述情形,自恩澤真除黑龍江將軍以來,即麵臨著一係列複雜的局麵。其中,首當其衝的是,因黑龍江地處東北邊疆,與俄國熊比鄰而居,一方麵要積極地予以防禦,防止其進一步的滲入;另一方麵,還需要穩妥地處理相關界務、通商等交涉事宜。

一、抵製《中俄密約》

《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德法出麵幹涉,迫使日本同意清廷以巨金贖回遼東半島主權。基於俄國的“友好”,清廷便將俄國視為盟友,外交上亦走親俄抵日的路線。1891年,俄國決定修築西伯利亞鐵路。沙皇壓力山大三世遂派皇儲尼古拉以到東方遊曆為名考察中國北方的不凍港。事實上,甲午戰爭失敗後,俄國表現出的“友好”根源在此。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清廷派李鴻章為特使以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為由訪問俄國。期間,李鴻章與俄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羅拔洛夫談判,簽下《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

1.真相莫名的密約

《中俄密約》有其鮮明的特性,即它的保密性,雙方都對此次條約的簽訂采取高度高密措施。就清政府而言,此次條約的簽訂不同於其他專項條約諸如通商條約、航海條約等,它標誌了清政府第一次與他國結盟的意願。為防止其他列強因此條約的簽訂而生進一步侵略之心,清政府對締約期間及之後的工作采取了高度的保密措施。除在莫斯科的李鴻章外,朝中參與對俄締約工作的王公大臣隻有奕、奕劻、翁同龢、張蔭桓等人。翁同龢在日記中言道,“李相到電,樵野待餘館上同譯之,本是洋碼,張仆先譯成漢碼,按號尋之,較發電易,四刻畢。餘收來電及李公密本。”

據此可見,李鴻章在俄國與北京的總理衙門之間往來電報由翁同龢與張蔭桓親自翻譯。李鴻章離開俄國後,密約文本由一個名叫塔克什訥的隨行人員乘船送交國內。關於塔克什訥送交密約文本的經過,翁同龢在日記中有生動的記述:“晚塔克什訥從俄國由德國歸,齎約本來,酷暑走紅海,同舟為日本王爵某,極費周防也。約本有匣,匣由函中來,函匙交樵野,樵野仍交餘,約本則令姑持歸,俟商定遞法再給信。”訪俄結束後,李鴻章對外界有關中俄締約談判的詢問一概予以否認。訪德期間,報館記者屢屢“舉中俄密約、滿洲鐵路等大事以為問”,李鴻章答曰,“中俄之間從未有什麼密約之事,說我去俄國首都私自簽訂密約,實在是一個誤會。我之所以去俄國,隻是為了兩國之間的友好邦交,跟我今天來到德國建立友好邦交沒有任何區別。至於說到俄國建造鐵路經過東北境內一事,確實有之;然而,俄國此次在中國境內修築鐵路,於我國經濟、治安等各方麵並無影響,也不會損傷我國的任何權利。”

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JohnAllen)在《李鴻章曆聘歐美記》一書中對李鴻章訪俄事件的描述即是當時媒體態度的一縮影,“李鴻章訪問歐洲,先去俄國。聽說,李鴻章在俄國時日頗多,與俄國上層統治似有某種秘密協議。

我輩斷然不能查探到其中的機密所在,估計,李鴻章也不會同意割讓土地給俄國。外麵謠言四起,說李鴻章與俄國已經簽訂密約,並且將海口出讓給俄國,這些謠言都不足以相信。隻有俄國將鐵路建於中國境內,並且申明願意跟中國共同建築鐵路,並與之相通。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者也。或許俄國隻是以口頭之言騙取李鴻章的信任,因此,李鴻章代皇上應允俄國的要求。

或許隻是口頭應允,並沒有形成文字。現在,謠言不止,又有傳聞中國將進入俄國境內修築鐵路,此等謠言真是離真相越來越遠了。”直至清除滅亡,清政府始終沒有透露《中俄密約》中的任何信息。

1927年定稿的《清史稿》亦無《中俄密約》談判過程的詳細記載,僅隻言片語簡要提及,“二十二十二年四月,俄皇尼哥拉斯二世加冕,命李鴻章為專使,王之春為副使,贈俄皇頭等第一寶星。九月,與俄訂新約。時李鴻章尚未回國,俄使喀希呢特密約求總署奏請批準。約成,俄使貴族鄔多穆斯契以報謝加冕使來北京,議立華俄銀行,遂命許景澄與俄結華俄道勝銀行契約,中國出股本銀五百萬兩,與俄合辦。”同時,俄國對此次《中俄密約》的簽訂亦采取了嚴密的保護措施。在公開場合,俄國對有關《中俄密約》相關內容的報道和流傳一律否定,惟對媒體聲稱,“我們俄國不會跟其他任何國家建立盟約,反而容易生許多枝節,隻願盡力跟中國建立友好邦交的關係,使得中國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欺淩,更不允許其他國家割去中國的一寸土地。保全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同時,也是保全俄國領土的完整。”但是,俄國卻秘密地將此密約內容通報法國政府,以期保證兩國在對華外交上的協調行動。

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在其回憶錄中稱:法國政府在“極其鄭重和保密的情況下,從聖彼得堡得知關於在滿洲領土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問題同俄華銀行簽訂契約的主要條款”。直到1920年華盛頓九國會議,中國北洋政府代表團在會議上公布了《中俄密約》全文。此後不久,蘇維埃俄國外交人民委員會也公布了密約的法文本,至此《中俄密約》真相大白。至1966年,台灣當局公布了《中俄密約》的漢、法文本的影印件。

中俄對此次密約的簽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三緘其口的態度。但是,二者嚴格保密的目的卻是天壤之別,這從俄國將密約內容透露給法國即可見一斑。俄國為進一步擴張對華侵略而采取保密措施,以平衡與法在華的利益衝突而將密約內容透露於法。清政府則視此次密約的簽訂為一次成功的結盟,為防止列國尤其是日本因與俄締約而激生事端,而極力掩飾與俄的聯盟。然而,俄國接下來的作為,徹底摧毀了清廷對俄國的想象。

緊跟著,俄國便要求在華建鐵路公司,“又立條例九章,其第二章銀行業務之第十項,規定對於中國之業務:一,領收中國內之諸稅;二,經營地方及國庫有關係之事業;三,鑄造中國政府允許之貨幣;四,代還中國政府募集公債之利息;五,布設中國內之鐵道電線,並訂結東清鐵道會社條約,以建造鐵路與經理事宜悉委銀行。”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俄國以德國占領膠州灣為借口,命令西伯利亞艦隊私自進入旅順港口,並強行要求清政府予以同意其租借旅順、大連兩座港,並且要求清政府同意其擁有自哈爾濱至旅順的築造鐵路的權利。十二月,俄國派兵進入金州城私自征收錢糧,遭到阻止。鄉民自發組織起來,抵抗俄國的劫掠行為,俄國士兵遂槍斃中國百姓數十名。奉天將軍依克唐阿聽說後,命出使大臣楊儒迅速與俄國人商議此慘案的解決方案。既已商議數日之久,俄國依然以強硬姿態麵對清廷的懇求。此間,俄國皇帝對許景澄說:“俄國派西伯利亞艦隊停靠在中國境內,一則因為德國占領膠州灣,俄國欲從中阻止德國對中國的侵略行為,二則是為了順利度過漫長的冬季,三是為了幫助中國,以免受其他國家的侵略。”俄國的係列舉動證明了清廷此次簽約的徹底失敗。

2.朝野上下的憂慮

清廷的保密對象除了西方列國,同時還有朝野上下官員,以及民間的有識之士。由於無從獲知談判內容,遂引起社會各界議論紛紛,真假難辨的消息層出不窮。1896年10月28日,字林西報》透露了這個條約約文。10月29日,申報》從《字林西報》轉載了約文,以《中俄約稿》為題刊登了出來。11月15日,維新派的宣傳陣地——《時務報》從《字林西報》轉載約文,並將其翻譯成中文,以《中俄專約》為題公布於眾。事實上,這些刊登的所謂密約約文多是記者憑借不完全的信息結合推測加以編成的。雖然,這些相關報道的真實性程度不一,卻從另一個方麵反映了當時社會對這一外交事件的關注。